水是生命的源泉……
清嘉庆年间修篆的《阿迷州志》记载:“阿迷初有彝,继有汉,阿迷之先地属彝人。”
开远人口26万余人(不含流动人口),彝族就有100504人,占全市总户籍人口的37.5%,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67.5%。这充分说明了开远先有彝,后有汉,主体民族是彝族。滇越铁路,过去的滇桂公路和省城昆明到边疆各市县的公路都必须经开远,所以,开远的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彝族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有着较好的彝族文化产业开发利用前景,趁此机会向州委、州政府,开远市委、市政府提点建设性建议,望能给予重视。
一、领导牵头、政府与企业投资,因地制宜,在开远修建一个人工湖,以南洞彝族村为龙头,开发彝族文化产业。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石屏的异龙湖水、建水的临安河水、个旧的金湖水、蒙自的长条海水、大屯海水、开远的三角海水都从明道或暗道渗入或流入开远坝区,然后变成泸江河水滚滚东去。开远坝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炎热无比,家里、办公室几乎常年都需要电风扇、空调。开远解化厂、大塘电站、州磷肥厂、电厂、水泥厂及红河州大多数厂矿都集中在开远,滇越铁路横穿开远域,所以,人们说开远是热城、灰城、臭城,然而,开远市水利资源十分丰富,泸江河水穿城而过,但是,开远人天天汗流夹背,手拿扇子,望着滚滚东去的泸江河水叹气。
水能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向州委州政府、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议,合理利用泸江河水,在英雄坝建起一个大坝,建造一个人工湖,比如四川都江堰李冰父子治水,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建好人工湖后,开远炎热的气温降低了,生态复原了,热城变成了凉城,灰城变成了生态型洁净城,湖中造几个人工岛,岛上建凉亭,沿湖坝上栽种杨柳,微风吹来,湖水微波起舞,凉风习习,风吹杨柳万千条,三十万开远人民尽欢笑。
南洞村、白土墙、大乐村、小乐村、石头寨、上田心、下田心、上南、下南、虹冲子、小石桥、沟脚、木花果、灰土寨、红土寨、湾沟、仁者、旧寨等彝族村寨沿着人工湖边,村连村寨连寨,骑一辆自行车沿人工湖边走,转眼工夫就能走亲访友。人工湖边杨柳树下,彝家民间艺人弹三弦、吹树叶、讲古老的故事、吸竹做的烟筒、跳烟盒舞、乐作舞,鱼儿在水中嬉戏,孩儿在湖边游玩。彝家小伙、小姑娘,手牵手、肩并肩,结伴而行、悄悄私语、说情谈爱,待到那时,开远成了人间仙境,人们理想的乐园,说不定红河州委、州政府也要乔迁开远呢。
彝学会建议,民族局牵头,政府引导并投资50%,企业投资40%,社会捐资10%,投资300万左右在开远未来的人工岛上建盖一幢“民族文化娱乐城”,以餐饮、娱乐、休闲、旅游、度假为一体的水上桃花园,用这种市场营运方式吸引外资,发展旅游业,收入50%归政府,30%归民族局,20%归彝学会经费,建立彝族文化传承传习馆,一年一次或几次组织会员到民族文化娱乐城学习、探讨、翻译、整理会员从各村各寨挖掘,收集回来的彝族古籍,弘扬彝族文化,光大祖先精神。
二、以风光秀丽的南洞为诱饵,果实累累的振东林果园为衬托,湖光山色的人工湖为辅助,推动开远旅游业,发展彝族文化产业。
彝族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发展了旅游业,开远彝族文化旅游景点才能传遍全国,走向世界,彝学会也才会根深蒂固、开花结果。
省外不说,只说省内的大理《五朵金花》、风花雪月、苍山耳海畔的“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唱响了祖国大江南北。丽江的玉龙雪山、曲调幽雅的纳西古乐、东巴文化影响全世界,“阿诗玛”千年伫立,深情顾盼“阿黑哥”的路南石林奇观迎来了世界的青睐,这些景点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得到了较丰富的经济收入,同时,使东巴文化、纳西古乐、白族文化、耳海曲调、路南彝族文化得到了挖掘、传承、升华与发展,借此抛砖引玉,我们红河州的开远彝学会也要充分利用开远人文景点,要像前几年宣传中国武术节在开远举办一样,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开远彝族文化,与州民委密切联系,利用州彝学会这个平台,打造开远彝族文化精品、包装开远彝族文化、运营开远彝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利用,推动开远彝学会向前发展,带动开远经济的腾飞。
2009年5月18日,在昆明举办的《非常6+1》云南选拨赛上来自开远市中和营镇皮坡村彝族小伙子李勇,用富有浓郁彝家特色的原生态歌舞和一首《高原红》彻底征服了评委,跳了复赛,直接初赛晋级北京《非常6+1》总决赛,并入选《非常6+1》歌手库。不久,李勇将到北京参加《非常+1》比赛。李勇穿着漂亮的彝族服饰在电视里对观众说:“我要用我们的彝族唱腔唱响中国,走向世界”,说得好,他道出了我们开远彝家儿女的心声,也只有这样,开远彝学会这朵泸江奇葩才能开的更新更艳。
水是生命之源,有山有水才是好地方,建造开远人工湖,推动开远旅游业,取得的部分收入作为彝学会的活动经费,那红河州彝学会的未来----开远彝学会的发展壮大前程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