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报讯(实习记者 翁钰)2018年12月22日,六盘水市钟山区彝学研究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正式召开。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自2008年钟山区彝学研究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以来,至今已有近10年的时间,全区300多名会员和7万多彝族同胞以及区内区外的对彝学研究有浓厚兴趣的朋友们都关注这次会议的如期召开。
据悉,本次会议参会人数178人,会议选举提名会长肖俊良,副会长提名杨万贤(副秘书长)、张兴敏、陈锦全、杨朝光、田启志、尹昭阳、陈勇、张兵、杨世辉、杨茂华,会长提名的副秘书长有 龙健、安林、安彦等31人,获得选举全票一致通过。
会议回顾了钟山区彝学研究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以来的工作,总结了彝学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所取得的经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修改彝学会章程;选举产生新一届彝学研究会领导班子,为彝学研究工作和彝族地区政治、 经济、文化又好又快地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特别是号召广大彝族同胞紧跟新时代的步伐,勤劳致富,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会议指出,过去的10年,钟山区彝学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与时俱进,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为实现全域旅游,助推脱贫攻坚,结合钟山区多民族杂居的实际,广泛深入地开展彝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多年来,钟山彝学研究会始终坚持按“章”办会,工作开展规范有序,定期召开彝学会会长办公会,工作重心和落脚点主要放在了认真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方面,积极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和参与了区内的彝族“大年”活动,还结合自身实际,多次多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彝族聚居乡、村进行社会调研。钟山彝学会一直把抢救区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内容涉及彝族的“恳合呗”(彝族铃铛舞)、布摩文化、彝族的曲谷(民歌)、彝族的唢呐花鼓舞、服饰、彝族地名初考、彝族水拌酒的酿造技术等方面,很多同志默默无闻地工作,收集,整理,发表,为钟山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会议强调,回顾过去,砥砺前行。十年来,钟山彝学会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自身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硬件条件有待完善,彝族民间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仍待加强,一些沉淀深厚、古老文明的文化项目尚未得到打造开发,彝学会班子年龄结构不太合理,客观原因导致学会有的工作马力不足,会员的凝聚力不够等存在问题有待解决。
会议要求,今后工作需加强彝族文化的研究和学习,加大对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促进钟山区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广泛吸纳会员,壮大彝学研究队伍,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及加强会费收取工作。帮助、支持一些具有一定条件的彝族村寨,开展特色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彝族地区经济。加强与市、区、县彝学会及其他学会的联系,取长补短。加强对区内外的彝族同胞的沟通联系,注重发现与培养。经验固然很多,但要把它届届相传,变成克难攻坚,发扬成绩,不断进步的法宝,丰富彝学研究的内涵。努力带开创彝学研究和彝族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