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热布” 彝族远古文明记忆
作者 ​本石巫果 王爽 2022-01-27
原出处:​《四川日报》2014.2.14

“热布”并非布,而是与草有关。该词来自彝语的音译,意为草偶。这种用草编扎成的象征民族精神信仰和自然崇拜的草偶,出现在彝族民间祭祀场所。
0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0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热布”的编扎极其讲究,彝族毕摩(彝族原始宗教礼仪的主持者)根据不同祭祀仪式的需要,用指定的草、麻绳、线、竹片等材料编扎,并现场念经和表演,每次祭仪结束后,按规定的方位,或被捆扎树上或被放入山崖,从不保留。靠口口相传,现在的马边毕摩能编扎200至300个“热布”。0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0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意思的是,“热布”形态各异,有的似动物,有的似人,有的是多种动物的组合,有的是人与动物的拼接,动物形象有奔有卧,人物形象有男有女、有立有跪……每个“热布”拥有着从节日、信仰、灾害到情绪、故事、环境等不同的象征意义。0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0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热布”记载着彝族人的图腾崇拜、天文历法、物种进化、社会变迁、风俗礼制。学术界认为,“热布”是彝族远古文明的活态记忆,是彝族人造型艺术的发展、历史叙事的途径,是彝族传统宗教文化要义的传递形式。据说,它透露出的文化信息,可推至“甲骨文”乃至更久远的时代。0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0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热布”的编扎极其讲究,彝族毕摩(彝族原始宗教礼仪的主持者)根据不同祭祀仪式的需要,用指定的草、麻绳、线、竹片等材料编扎,并现场念经和表演,每次祭仪结束后,按规定的方位,或被捆扎树上或被放入山崖,从不保留。靠口口相传,现在的马边毕摩能编扎200至300个“热布”。0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0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意思的是,“热布”形态各异,有的似动物,有的似人,有的是多种动物的组合,有的是人与动物的拼接,动物形象有奔有卧,人物形象有男有女、有立有跪……每个“热布”拥有着从节日、信仰、灾害到情绪、故事、环境等不同的象征意义。0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0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热布”记载着彝族人的图腾崇拜、天文历法、物种进化、社会变迁、风俗礼制。学术界认为,“热布”是彝族远古文明的活态记忆,是彝族人造型艺术的发展、历史叙事的途径,是彝族传统宗教文化要义的传递形式。据说,它透露出的文化信息,可推至“甲骨文”乃至更久远的时代。0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0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一说法在近期出版的《神奇热布图》一书中得到呼应。该书是近年“热布”文化研究的结晶,除彩图外,还收录了9篇论述“热布”文化的专业文献和185个“热布”图谱。其中,《马边彝族“热布”:三星堆文化的活态呈现》引发学术界热议,很多专家、学者认为,有的草偶造型奇特,跟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和人形有非常相似之处。0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0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0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0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0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0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0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0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0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0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0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0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0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0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0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0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0U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原载:2014年02月14日《四川日报》,图片:来自晓光工作室
作者:本石巫果,四川日报记者 王爽 整理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