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祖擀毡去 随母织布去——世姆恩哈:让逝者灵魂安然归去
作者 尔古阿木 2015-04-22
原出处:彝族人网
甘洛县阿嘎乡格古村,浩浩荡荡的奔丧队伍为去世的老人送行
5Z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个人都必将由儿童成长为青年、壮年,最后衰老而死亡。有生就有死,生死是人生的连续反映。即使人的躯体死了,灵魂也可以由亲友后代祭送上天,逝者只是“跟祖擀毡去,随母织布去”了而已。
 
  居住在甘洛一带的彝族认为,人死后,灵魂就回到一个叫“世姆恩哈”的地方。世姆恩哈为彝语,就是指地球的上方,是天堂或天国之意,是极乐世界,是所有彝人死后理想的归宿,灵魂的去向。
 
  在彝族的丧葬习俗中,蕴藏了极其丰富的传统道德文化,它详实地反映了本民族迁徙的历程。
 
  去年11月,家住甘洛县阿嘎乡格古村、83岁的彝族老人吉什阿玛去世。作为亲戚,笔者从始至终参加和见证了这场彝族传统葬礼,领略了甘洛彝族独特的丧葬习俗。
 
“乌马琢”和“报丧”
 
  11月7日早上,生病多日的吉什阿玛精神状态突然有所好转,没有经验的一些年轻人都说,病人好得多了,看来病要好了。但,吉什阿玛的几个子女脸上的神情反而更加凝重了,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回光返照”,老人已经快不行了。
 
  辛苦操劳了一生的吉什阿玛有4个儿子,一个女儿,四世同堂。平日里子孙们都十分孝顺,生病了也寸步不离地轮换着照顾。看到自己的母亲将要离开,五个子女都围坐在她的身边,女儿抱着自己的母亲泪流满面。此时,精神稍好的老人示意子女们安静,在场所有人顿时安静了下来。老人用微弱的声音向自己的子女耳语了一番过后,彻底闭上了不舍的眼睛。这是逝者在最后的时光里为后代交代遗嘱,彝族称“乌马琢”。后人一直守在身旁,等待他(她)最后叮嘱“乌马琢”,哪怕一个眼神也算是一种交代,这是对死者的尊重,让死者的灵魂没有后顾之忧放心上路。
 
  吉什阿玛的幺儿子吉什以沙抹去脸上的泪水,让堂兄吉什木沙去放鞭炮,召告村内亲朋好友母亲去世的消息。在场的子女和至亲们悲伤的哭声从瓦板屋里传出。村里的人不管是不是亲戚,手里有再忙的事,听到鞭炮声和哭声都要及时赶来帮忙。
 
  亲戚们用热水为死者简单地洗脸,擦手。表示对死者的尊重,同时也表示洗去死者在尘世间的烦恼和罪过。洗脸完毕后,更换上寿衣、寿鞋、寿帕(彝族女人所戴的头帕),这些彝语统称“死木久卡”,意为生前就备好的寿衣。
 
  吉什阿玛平日里生活相当节约,舍不得穿好一点的衣服,因此子女们给她买的是上好的绸缎寿衣和昵子头帕。并把用红纸包好的一小块金子放入到了吉什阿玛口内,彝族称“含口银子”,意为死后灵魂保佑后代平安吉祥、健康发财。
 
把遗体立坐在木柜上
 
  不同地区的彝族在丧葬习俗上都有差异,彝族有句格言说:“居住的地方不同,习俗就不同,所坐的方位不同,所见的视野就不同。”死人立坐在木柜上就是甘洛彝族聚居地区独特的丧葬习俗。
 
  为死者吉什阿玛换好了寿衣,亲朋好友们把死者轻轻抱到早先准备好的小木柜上立坐。木柜的位置一般都设置在彝家锅庄的左上方。帮忙的人小心翼翼地把死者的双脚并拢,背靠墙上,曲缩坐立。左手在上,右手放下面,轻轻搭在膝盖上。(逝者的手怎么放也有讲究:女逝者左上右下,意思是逝者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去后捻羊毛线,做针线活方便;男逝者则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意为男人用剑用枪、用刀方便。面向前来“吊丧”的方向,坐姿端正,与生前没有两样,只是不能说话而已。
 
  死者遗体立坐在木柜上的规矩在甘洛盛行由来已久。家住阿嘎乡格尔莫村、64的岁彝族毕摩吉克丁杰说:“很久以前,甘洛大地上居住着一支家支势力雄厚的黑彝部落叫‘茹伙惹尔’(即茹伙四子之意,茹伙麻卡、茹伙吉什、茹伙吉特、茹伙吉祖四家)。有一次,其中一家茹伙家族的独儿子英年早逝,大家觉得十分心痛和惋惜。为了沉痛哀悼死者,也趁机向其他敌对势力和亲朋好友炫一下富,所有家支协商后要把死者好好打扮得比生前还要帅气精神,并把他立坐在装有金银珠宝的小木柜上面。给死者穿上名贵衣服,戴上昂贵首饰;平常难见到的东西,难吃到的东西都找来祭奠死者,打牛宰、羊杀猪无数,坨坨肉堆积成山,酒流成河,仪式举行了七天七夜。于是后来周边的黑彝跟着模仿起来,把死者立坐在小木柜里办丧事,并根据自己的实力和家底,丧礼天数,可为两三天,也可以是六七天,一般在3天左右的偏多。”
 
  “把死人立坐起来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主要是让前来吊丧的人能看到死者生前的模样,让亲朋好友能够见到死者最后的面容。”72岁的彝族老人吉什作莫惹说。
 
  家住阿尔乡马达村、74岁的木能惹卡老人说:“死者立坐起来的主要原因是防腐防臭,怕尸体停放时间长就腐烂了。立坐起来尸体通风,短时间内腐烂不了。所以,彝族人去世,丧葬仪式天数最多的要搁7天,但送上山时,尸体还是完好无损。”
 
  从美姑县搬迁到甘洛县团结乡居住、前来吊丧的彝族毕摩沙马约哈说:“还记得我第一次到甘洛去奔丧,走进屋里,看到立坐在木柜上的死者遗体,魂都吓飞了;死者的周围还挂满了装在小网兜里的鸡蛋、橘子、饮料、饼干等祭品,挂得是密密麻麻。”
 
  家住阿嘎乡格古村、75岁老人吉什俄莫说:“甘洛的坐葬还是有一些讲究的,首先尸体不能冷清,24小时都有人在身边哭或转才行,就算不哭,也要为他(她)驱赶蚊虫,点根烟什么的。”他这么一说,我在死者头部左右两侧看到,有几根小杆杆上面栓上白布,形成小旗状。我问这是干什么的?老人回答:“这是拿来驱赶蚊虫的,还有死者生前是抽烟的,那么无人哭丧的时候要点烟来熏他(她),意为让其吸烟。”
 
  彝族毕摩底尔布说:“彝族还有一种说法,死者立坐期间,脸上呈微黄状,变得有瑞光,就意味着他(她)的后人人丁兴旺,丰衣足食,是吉祥如意的好象征;如果死者的脸变黑暗就不好。”
 
安葬作祭之事
 
  彝族的谚语说:“父欠子债,是给儿子娶媳妇,修建房屋,购置田地。子欠父债,是为父亲养老送终,安葬作祭之事”。因此,彝族子女不但要在父母生前孝顺,而且还要在父母病故后为其举行一场隆重的丧葬仪式。
 
  通常情况下,父母病故后,儿子和媳妇是举办丧葬仪式的核心人物,例如解决经费开支,宰杀牺牲,筹集粮食,通知亲友来吊丧,请毕摩来给死者念经开路等重大事项。女子和女婿在接到父母去世的噩耗后,邀请本家支的人跟着他们一起牵着牛羊,背着白酒,日夜兼程来吊唁。在一般情况下,子女为父母举办隆重的丧葬仪式,一是向众人展示他们的财力物力;二是向众人表白他们是孝敬父母的孝子孝女。
5Z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聚餐场面
 
  吉什阿玛家的5个子女一起协商过后,丧礼时间定为3天。在这3天的时间里,计划打三头牯牛,三只肥猪,汤里加干海椒、花椒和蒜苗等调料,做干净好吃的饭菜给前来奔丧的亲朋好友吃。
 
  吉什阿玛家屋外的通道上搭起用绸缎做成的布篷。这也是显示死者的子女们对老人的一种孝顺。子孙们和至亲们都头戴白布头帕,排队站在屋外两边迎接前来奔丧的亲朋好友。
5Z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Z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办丧事最忙碌的是后勤组
 
吊丧的诚意看哭丧
 
  前来吊丧者,看你有没有诚意就看你的哭丧。彝族哭丧的音律非常悲伤,从中流露出几分怨惜。哭丧没有固定的格式,都用诗一般的语言称赞死者的一生。
 
  对青壮年的哭丧更让人心碎。哭丧可以算是彝族的一绝唱,这些歌词充分表现了死者生前的坎坷艰辛,为生养儿女所受的苦累,此举与其是为告慰死者,不如说是为了让后代了解、铭记前辈的恩德,履行孝子义务。
5Z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前来奔丧的越西客人
 
  凡是前来吊丧者都要哭,即使与死者素不相识,毫无感情的也要哭。要不然会被人认为你无情无义、没有礼貌。最忌讳在逝者的遗体前笑出声或开玩笑。
 
  彝族是个善感的民族,只要听得懂彝语的人听到妇女们悲伤的音调哭唱时,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流泪。她们唱出的言词精美,曲调凄婉,感染力强。
 
  在彝族人眼里天下最伟大的是母亲,所以对母亲的哭唱词也含义深刻。
 
  “阿嫫(妈妈)-啊,可恨的妖魔,可恨的鬼怪!阿嫫哦,妈妈啊,您为何走得那么快?烤酒未给您喝,烤肉没有给您吃,您走了以后,您的睡处谁来睡,您的坐处谁来坐。檐下的鸡子猪儿谁来喂,您的烟斗谁来拿,您的锄头镰刀给锈吃了,您的撮箕背筐给雨淋了,您的筛子簸箕给鼠咬了……”吉什阿玛的女儿吉沙莫的哭丧唱词唱得在场所有的人肝肠寸断,潸然泪下。
 
  “回来兮回来兮,阿嫫哦-妈妈,愿您变成林中一只鸟,您叫我能听;愿您变成深山相思鸟,您吟我能听;愿您变成山间布谷鸟,您叫我能听,孤儿泪流会陪您。”
 
  和世上所有其他民族一样,居住在甘洛的彝人也崇尚真善美。彝族有谚语说:“虎死留皮,人死留名,雁过留声。”意思是人生过程中要行善。不论唱《指路送魂曲》,还是哭诉都殷殷叮嘱逝者要变成善灵,庇佑儿孙,善待亲邻,不要变侵害牛羊的豺狼、叼鸡的恶鹰而遭世人诅咒、轰赶。
 
  彝族地区哭唱词的内容都差不多,只是腔调有所差别。这些都是自然流露出的一种感情,一般平时没有人刻意去教过或学过怎么哭唱,在凉山彝区有的地方,老年人去世岁数比较大的,以喜替悲,丧事当喜事办。但甘洛没有这种说法,不管多大的岁数都是一件悲伤的事情,相当庄严肃穆,只是悲伤程度不同罢了。5Z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Z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牵着牯牛来奔丧
 
网兜装鸡蛋、散香烟糖果
 
  11月8日是接待亲朋好友的日子。彝语称“俄拉撒拉”或“撮热”,意为集中人。这天是丧期中最热闹的一天。凡是来参加丧葬的人都定在这天到齐,祭品也是这天送来。奔丧者多以一个家支或村寨为单位,客人中有提酒的,牵牛羊的,还有悬举着祭帐的。临近了人人都得大哭一场。之后劝慰家属节哀,主方则就地用酒给他们洗尘,简要介绍死因及生平事迹,然后统一安排食宿。
5Z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Z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屋檐下挂满鸡蛋饮料寄哀思
 
  吉什阿玛的女儿吉沙莫嫁在吉米镇色呷村底惹家。底惹家牵了2头牯牛,20件啤酒,燃放烟花、鞭炮,奔丧队伍浩浩荡荡而来,男人们扛酒放鞭炮,女人们提着用网兜装好的鸡蛋。一个网兜里装5个鸡蛋,一瓶饮料,几个饼子,用一根1.5米长的木杆穿着,一个木杆上挂5个网兜,几十根木杆排成一串,以杆计数。挂在死者的周围后,把死者送上山时再取下来分给老人小孩吃。
 
  奔丧队伍到了家门口时,一群小伙子提着一个编织袋,从袋里摸出糖果、香烟和块块子零钱散给人群。突然,在场的人们沸腾了起来,有的为了捡糖果扑在地上,向人群里飞来的糖果、零钱被装在了孩子和老人的包里,大家都说底惹家很大方,家族团结,重视老人,尊重死者,对其赞口不绝。
 
  守灵是甘洛彝族丧葬的一大习俗,也是各村寨间团结互助和亲戚哀悼死者的一种表现。彝族认为老人寿终正寝辞世是青笋脱壳,菜熟叶黄,是人们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用不着过分悲伤。
 
  因此灵前既有悲戚的哭声,也有乐天的酒语,还有年轻小伙子抱起吉他唱歌,悲伤的歌谣唱到感人处,在场的亲人会流着眼泪给歌者赏钱。也有弹月琴口弦、吹竖笛马布的,还有“阿古尔”、“牛牛伙”的说唱,大家都为了让漫长的黑夜早些过去,在最后的时光里,让死者的灵魂不会感到寂寞。最吸引人的莫过于答辩贤言巧语了,通常以宾主对垒的形式,引经据典临场发挥相结合,双方常常争得面红耳赤,难解难分。
 
让亡者灵魂早些到达世姆恩哈
 
  按照毕摩掐算的日子,11月9日凌晨公鸡还没有叫的时候,帮忙的小伙子把吉什阿玛的遗体从木柜上抬下来,放到一个用竹木做的灵床上。先铺上一层棉被垫子后,把死者的遗体放在上面,盖上绸缎套着的棉被,抬到屋外过道上,越早越好,因为上路越早就不会遇到妖魔鬼怪,就可以早日到达世姆恩哈先祖居住的地方。
 
  把死者抬到屋外后,子孙们围坐在死者遗体旁边,毕摩开始诵念《指路经》等一系列的祈福活动。此时不能哭,大家安静地听着毕摩诵念《指路经》,所有程序完成后,一位外族长者点燃熊熊的火把向吉什家的坟地走去,吉什家的长辈吉什曲布挥舞着长刀,跟在火把后面,嘴里念着吉什家谱,把亡者的灵魂介绍给祖先“莫里古说丘里,古说古里丘里,阿普阿波丘里……”大意是跟随祖先古说古里这些人去的意思,每说一句,还要大声吼,鸣炮燃放烟花。吉什家族的所有男丁们都跟在其后,后面才是女人和亲友们。
 
  死者遗体被浩浩荡荡的送灵亲友们送到了指定的火葬地。此时儿女子孙、亲朋好友个个捶胸顿足,嚎啕大哭,泣不成声,做最后的告别。一直把灵床抬到柴堆上,安放就绪,从上引柴火,用火把点燃柴垛,才停止哭声。
 
  袅袅青烟升向天空,死者的亡魂就这样随着青烟向世姆恩哈祖先居住的方向飘去……
 
  (作者单位:甘洛县委宣传部)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措扎慕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