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胜县城东南约30公里的群山之中,有一块山间小盆地,海拨2100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含水域面积),有崀峨人世居于此,人口约3000人。上世纪50年代民族识别时,崀峨人与他留人、水田人、他谷人等划归为彝族支系。
崀峨人自称乐务斯,他称崀峨人。人们普遍将“崀”读作“良”,实际读作“浪”。在民间60岁以上的崀峨老人又读作“龙”或“兰”。 崀峨人是一个奇异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人们沿草海(现为水库)而居,住房考究,民风纯朴。有流传的俗语为证:他留的银子,崀峨的房子。与坝区汉族一样,崀峨人也有过年,七月半过鬼节,八月十五过中秋节等习俗。不同的是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等有打跳、荡秋千、对歌、唱酒歌等习俗。
崀峨村东北角有一地名叫“尼恨艺多”(汉语意思:出泉水地方的鬼房子)。那里解放前有一座庙子,叫做“土主庙”,供奉的不是观音之类的神,而是南诏王。每年,崀峨人都要在庙子里扎起高大的纸人纸马,聚起族人,浩浩荡荡一起送到“乌撇”焚烧。乌撇,地名。在村西南山梁,大理方向,可俯瞰程海、期纳坝子。“送土主”算崀峨人与周围民众,特别是跟汉族不同的一个习俗。现“尼恨艺多”仅余高大精美的一对石狮礅。听老人讲土主庙建得高大华美,工匠都来自大理剑川。解放前,过土主节时,全县达官贵人都会来参加。
崀峨人姓氏主要有程、海、王、罗、毕、巴等。差不多每个自然村一个姓氏,如海东村和关羊村都姓海,其余有罗家村、王家村等。相传程海湖的得名就是由崀峨人的姓氏程、海转化而来。有的崀峨人指着祖宗牌位(上写有原籍湖广长沙府××县×氏等字样)说祖先是从中原来的,原来是汉族等等。其实,崀峨人是永胜较早的土著民族,是公元八世纪中叶从洱海地区迁移来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
南诏蒙氏与崀峨人先民“浪人”(分为施部落和顺部落)都来自永昌寻传故地,而且他们同祖同源,都是哀牢九隆之后。公元六、七世纪,大家以游牧的形式涌入洱海区域。由于是游牧民族,加之英勇善战,在与当地居民的融合当中,蒙氏、浪人开始崭露头角,逐渐取得一些部落的领导权。
公元673年,“浪人”、“浪峨人”曾参加过由唐朝主持的洱海区域九部落“铁柱会盟”活动。主旨是:大家不要相互攻伐,要听唐王朝的号令,共同抵制土蕃势力对洱海地区的渗透。
公元689年,武周永昌元年,盘踞在茈碧湖(今洱源)四周的古浪峨人首领丰时率25部归附唐朝受封浪穹州刺史,正式建立浪穹诏。同时浪人施部落建立施浪诏。数年之后,丰时之弟得吐蕃支持建立了邆赕诏(在今邓川坝)。因此,洱海北岸三诏都是由浪人建立的,又称“三浪之诏”。邆赕诏曾与皮逻阁联手夺得大厘城(今大理喜州,现喜州镇还存有地名叫峨崀哨村),但不久却被皮逻阁夺去。最后,皮逻阁由于统一洱海地区的需要,猛攻“三浪之诏”,三诏残余势力退居剑川、鹤庆一带。
公元749年,南诏与唐翻脸。公元752年,吐蕃封南诏为兄弟之国。公元794年,南诏又“弃蕃归唐”,与唐联合攻破剑川和鹤庆,歼灭三浪残余势力,收复被吐蕃占领的唐越嶲等地,占领整个滇西北及今西藏昌都部分地区。三浪诏首领及其部落有的北逃吐蕃,有的被迫强迁到南诏的巩固后方永昌。
因浪人先祖与蒙氏同源,表现温顺的一部分浪峨人被南诏收编,并被迁往永胜,游牧于程海东南岸一带。南诏统治者在程海东面群山草海旁筑崀峨城拒守,以作以后进军盐源和西昌的前哨。所以当时并非所有的浪峨人都住在崀峨古城,主体还是游牧于期纳、清水、星湖一带。
现永胜县“期纳”用崀峨语发音叫“奇那”,“奇”就是牛、羊粪便的意思,“那”就是黑的意思,引申为肥沃,合起来就是“土地肥沃”的意思。可见当年的浪峨人已处于半游牧半耕种的状态,还有今程海镇小密迹村,崀峨话叫做“米子拉”,意思是水好的田地。还有崀峨村内有一片田地唤作“栗杯”。“栗”是崀峨人对傈僳族的称呼,“杯”是田地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傈僳族人的田地。可崀峨坝子里的居民是清一色的彝族支系崀峨人,并无一傈僳人家居住。可见崀峨人入住崀峨村时,此地是人家傈僳族的地盘,是崀峨人赶走了傈僳人。为此,本人认为傈僳族是永胜最早的土著民族之一。
用崀峨话命名的地方还有,如:大河村叫“那叉”,小河村叫“他拉”,柏枝村叫“树趴作”,土主庙叫“尼恨”,县城叫“诏几”,星湖、清水、期纳一带叫“禾诏”(意思就是汉人在的地方),仙人河村叫“苗克”等。另外崀峨还有一些地名,一半是崀峨语,一半是汉语。如:乌撇坪子、乌罗坪子、郑家李作、帕那箐等。
解放前,清水、程海一带还有汉人租种崀峨人的田地。现崀峨人中还流传着一个小故事。有一年,一些租户闹着不交租,崀峨人闻之后,连夜削了几十把带长柄的木大刀。第二天,赶到准备不交租者的田边,几十个人一起用木刀砍削稻穗,顿时,稻谷纷纷堕地。汉人连忙赔不是,表示要按时按量交租,以后再也不敢不交租了。
笔者曾闻崀峨老人讲:解放前崀峨在清水、马军、南华、胜利一带还有会讲崀峨话的亲戚。以上说法证明:崀峨人进入永胜虽然是被迫的,但他们还是有一定权力的,他们代表了南诏蒙氏在永胜的一股力量。因为蒙氏794年在永胜修筑崀峨城以前,永胜属唐朝的地盘。第二年,即公元795年,南诏在永胜设北方赕,将永胜正式纳入其版图。在这个过程中崀峨人肯定出力不少。他们成为南诏可靠的一支武装,崀峨村曾有供奉南诏王的土主庙就是明证。
公元937年,段思平灭南诏建立大理国后,崀峨人逐渐失势,有的离走,有的转投其他部族,有的投靠段氏武装,剩下的逐渐变为高氏的子民。特别是“洪武调卫”大量汉族军民的涌入,崀峨人被迫逐渐缩居程海东岸崀峨古城所在地,从过去一个强大的部族变成一默默无闻的小部族。因民族融合,加之崀峨人仰慕汉文化,崀峨人一直操崀峨语,但使用汉字。在中堂上写上原籍××(中原地区省、府、县名)就不足为奇了。
随着坝区人口的增多,水利设施的完善,生产力的提高,居住在山区一隅的崀峨人愈显落后。正因为落后,所以才未被汉化,形成一个奇异的民族。解放前,崀峨人的婚姻半径很小,只与他留人、水田人、他谷人等通婚,从不与傈僳族和凉山彝族通婚。汉族是崀峨人族外通婚的首选,但一般都是外嫁,鲜有汉族入赘或嫁到崀峨。
唐代把今天的阿昌族和景颇族都叫做寻传人。元、明时期,中原史学家又称寻传人为峨昌或阿昌。到明清两朝时,史学家又把景颇族中的载瓦(小山),喇奚(茶山)、浪峨(浪速)支称为“峨昌”。1953年民族识别时,景颇、载瓦、浪速、茶山四个支系代表一致同意以“景颇”作为自己的族名。现缅甸克钦族有7个支系,他们自称为:景颇、载瓦、浪峨、喇期、卡若、日旺、傈僳。他们自言于公元7世纪左右从澜沧江畔移居缅甸。
总之,崀峨人是古哀牢国施顺部落“浪人”之后,公元7世纪左右分化,有的在本地消失,有的走向缅甸,有的走向德宏、洱海等地。最终来到永胜的是一支受南诏王重用的浪峨人,在公元8、9世纪南诏经营永胜出力较多,是永胜较早的土著民族。“浪”和“崀”同音,由“浪”变为“崀”很有可能(在明代云南方志地图中,已出现崀峨村的标记)。还有就是早在1734年清政府地方官就在崀峨设有崀峨义学馆。1939年崀峨就设有省立永蒗小学崀峨分校(俗称夷务小学)。
解放后,党和国家就更关心民族教育了。但几百年来,几十年来,人才贡献太少(几乎为零),这也应引起崀峨有识人士的思考。笔者希望这篇小文能引起有关专家、领导、本土史学爱好者的注意,大家一同将崀峨人的历史源流理清,以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社会和谐发展和永胜边屯文化建设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文章原载:《丽江日报》、《边屯文化》;文稿来源:美丽永胜,平台编辑:华子。
作者简介:罗树华,男,云南省永胜县永北镇中学音乐一级教师,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云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2000年5月获永胜县“青春杯”卡拉OK比赛三等奖。2003年10月获永胜县“永保杯”文娱比赛二等奖。2007年8月获丽江市广播电视情歌演唱大赛优秀奖。在《当代歌手喜爱的歌》、《当代音乐》、《民族音乐》、《当代词人》、《边屯文化》等刊物发表歌曲40余首。有作品制成CD,并曾在省长程海湖现场办公会(群众广场)和丽江市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多次获全国音乐作品比赛金、银、铜奖。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发表教学论文多篇,其中论文《谈谈初中音乐教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为其他学科服务提升音乐课的价值功能》在由云南省教育厅组织的2012年论文比赛中获二等奖。2014年3月策划出版了马玲涛作曲、演唱的MTV专辑《边屯之音》(13首歌曲中作词5首,该专辑还被选为《民族音乐》2014年第二期随刊赠送碟带)。2015年2月获丽江市边屯音乐奖。2016年1月获丽江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市级优课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