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伙:一支独特的金阳彝族部落
作者 ​白里呷 2021-11-25
原出处:凉山日报全媒体

阿伙,原指使用古彝语的彝族部落之一,与其它部落比较,有其独特的语言,别样的风俗,其文化在彝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B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金阳彝人 周杰锋摄)

金阳是凉山地区唯独使用阿伙语的地区,阿伙支系主要分布在马依足乡、对坪片区、派来片区的部份。金阳对金沙江对岸云南使用古老语彝族,称阿伙。B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发展始末

大约公元400年左右(孔明时代,彝语称长莫瓦史)时,战乱纷纷。据传,阿指兹莫家拼尽全力,抗衡了九年之久,瓦散兹莫家只抗衡了三年,俄木兹莫一点都无力抗衡,由此,在无法坚持抗衡的无奈之下,阿伙从云贵逃往今凉山金阳。B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金阳与云南相隔金沙江,当时,金沙江水比溪洛渡电站库区蓄水前大两、三倍,从三个地方选渡,即今雷波上田坝寅扎、今金阳县德溪乡境沱湾、热水河乡境巴克渡江。B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伙从云南迁居金阳,当时金阳五个片区内都有阿伙居住。现在的南瓦片区是阿勒兹莫,后阿勒阿木家四子分家,长子名阿合,定居于今派来的木府乡,老二定居今天地坝,老三定居昭觉县俄尔觉,老四定居派来小银木乡。B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天台片区辖内有诺额、赫惹等黑彝居住,现在马依足乡迷科村的阿伙部落属赫惹黑彝的后裔,现在七十来岁的该部落老人,至今还能讲述阿伙历史,还能吐谈阿伙语。B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金阳的洛觉片区内居住有阿伙豁恐兹莫,日则、日史阿伙诺(黑彝)。后豁恐兹莫绝世断代,日则、日史诺被沙麻兹莫排挤到天台片区范围;派来片区居住有阿伙阿勒兹莫管辖的纳吉、赫惹、比布等阿伙黑彝;对坪片区也居住有阿勒兹莫管辖的黑彝外,还有阿伙海来阿堵兹莫管辖的一部份阿伙黑彝部落。海来阿堵系居布拖县境,后来绝世断代。B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整个金阳地区,几百、几千年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阿伙在这里生息繁衍,绝大部份区域由阿伙统治着这个地方的整个社会,因此,在阿伙统治区域内的金沙江,彝语称之为“阿伙史日”,整个金阳地区称为“阿伙木地”。后汉语“金阳”名称形成后,就顺口把彝、汉语交汇使用,叫“阿伙金阳”。“阿伙金阳”是它称,是凉山州内各县称之。B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远古时代即公元前26年以前,金阳就居住着“阿伙”兹莫,隶属夜郎国。阿伙兹莫(土司)包括阿伙、吉额、豁恐、诺额等几支。吉额、豁恐、诺额是从阿伙分支出来的,是阿伙的支系、族系。B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公元前由于战事不断,原居金阳地区的阿伙相继绝世断代。后来的阿伙支系,是从云南昆明、昭通、散以河、会泽及其贵州威宁等地迁徙至金阳的。B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风俗习惯

阿伙,在整个凉山彝族土语中,除语言外,还有其独特的、别具一格的风俗习惯。在凉山民改前夕,还保存有阿伙语和真正意义上的阿伙风俗习惯的,就只有居住在马依足乡迷科村的阿伙部落,其余均不同程度地被其他土语族同化。B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着装(服饰)。男女上衣,里穿有短衣外,其外套外衣都是长衣,男女外衣主载体型类同,但男外衣属长袍,彝语称体本(麻)、沙本(毛),男长袍在袍边延口压条缝制,与汉族男长袍类同。B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伙羊毛长袍服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阿伙祖先远古到四川凉山来视察是否适合人们定居,在今金阳县老寨子乡巴拖(现乡政府所在地)居住了一段时间,然后到天生桥摘取了“神羊毛”回云南,为了祭奠先祖的此举,以表纪念,于是羊毛织成长袍服穿着。B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伙”人品。阿伙人品善良、诚实、团结、勇敢、坚强、耿直。为团结一心,誓不背叛家族,在与敌征战时,所有参战者把大脚趾拴在一起,排成横队,齐头并进往前冲,因脚趾拴在一起,行动极其不便,经常败战。B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操办婚事习俗。新娘迎进门后,婆家立即用一根与门坎一样长的圆木横架在门坎上,加固加高门坎,以示新郎新娘婚姻永固、爱情永驻;送亲者都由男性组成,新娘启程前,娘家选配一名护嫁郎,这名护嫁郎均由新娘姐夫、妹夫和表哥、表弟担当,护嫁郎是专为新娘背行李、半路停歇铺毯、途中营盘新郎新娘亲戚送的“惹只”记数、分发,在新郎家报数.B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讨要“还礼肉”,返回时带上一一还礼;到新郎家宴餐时,新郎家女性们惧怕护嫁郎先吃着饭,以各种方式阻挠护嫁郎,让新娘先吃上饭。此俗为婚宴谁先吃着,谁就会大吉大利,儿孙满堂;新娘和护嫁郎吃着饭后,才给其他送亲者发餐。送亲者宴餐不像其他土语族,一个人一个饭簸或几个人一个小簸箕,里面一个人一个荞耙,一个人一旒煮熟的肉,或几砣熟肉,不混淆,按人按份分开。其他土语族与汉族一样,不分份,按桌用餐。B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过年习俗。过彝族年,把猪宰好后,专门有个小伙子拿一根木条站在猪旁,不停地向猪耳朵上拍打,以防鬼魂等不洁之物玷污,年猪必须用蕨草烧;烧洗干净,剖出内脏后,用竹片编好竹索,头朝上的把猪吊挂于火塘上方灵位旁祭祖;再砍下左边的座墩肉砍成砣清水煮好后,舀出放佐料,把肉盛入木器具内和饭祭供祖先.B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同时舀点肉、汤,泡饭喂狗,狗若先吃肉、不思食饭,尽选肉等,以示来年五谷丰登,丰收满盈;若狗先吃饭,饥不择食,以示来年将有灾减产;撮些最好的粮食喂马,上述程序完后,主人家才开始吃饭;古时,阿伙自己从来不种白菜,不食用白菜,曾有一阿伙先祖,为好奇,乘夜偷了一窝白菜煮食,因从来没吃过,被白菜噎死。B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祭奉这位先祖,在过年的第三天,男主人一早就下地去扯三窝大白菜祭送先祖。在当天,家庭主妇大早就到房前屋后捡畜粪,便倒入自家畜圈内,以祈愿来年将畜禽兴旺,庄稼丰茂。B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过春节习俗和春节的习俗。阿伙过春节要过三天,初一不希望有女人来访,否则来年就会有不吉之兆;春节三天里,只能烧砍成长度整齐的同一种木柴禾;初三当天,在火塘里取正燃尽的火子十二颗在地上,隔数秒钟察看,若火子熄的多,以示来年风调雨顺,表示适应种植,若火子熄的少,表示来年气候反常,难免旱灾等。B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发展演变

金阳县马依足乡迷科村的阿伙部落,最初是居住在今洛觉乡境内,从沙麻兹莫移居洛觉,豁恐兹莫及其管辖日则诺、日史诺被排挤到今马依足乡的迷科,红峰乡境的上、下海外、马桑坪等地居住,由于居住地及其人数较少,周围是其他土语族,语言、风俗习惯及其穿着被周围土语族异化。B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伙语属古老语﹙遴选﹚。毕摩经书中很多部分属古老语。彝族古老书籍,如:《勒俄特日》、《妈母特日》、《古候僚夫》……等大部分属古语、阿伙语。《劝嫁歌》以沙麻方言翻译编辑出版的彝、汉文对照本中,大部分属古语、阿伙语。阿伙语、古语称鸡为“哇补”、绵羊为“补”、搬迁为“果”、居住为“底”、牛为“妞”、屋为“锅”、生或下为“啪”……。B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些古语,而今的沙麻土语,则鸡为“瓦补”、绵羊为“约”、搬迁为“得”、居住为“依”、牛为“勒”、屋为“黑”、生或下为“什、康、博”。十二属相中的“牛”,各土语都通称“妞”,不叫“勒”。B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伙平常谈吐和内部交流语,与古语无差异,因此,阿伙一直或间接或部分的保持和延用着古语,可以说,阿伙语属古语。但很多习俗已受同化和变更。 B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原媒体|主编:蒋映春  苏勇;执行主编:陈小玉;责任编辑:毛实不。 特此向图文原作者致以敬意和感谢!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