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化──越西彝族总述
作者 《越西彝族志》编写组 2013-04-03
原出处:越西彝学

一  源流与人口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源流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西彝族据彝学界探讨为“秦灭蜀”后,被驱逐自威宁经宜宾进雷波、美姑,自成都经冕宁、西昌,自成都经新津、甘洛进越西。唐末自云南永仁、元谋、巧家、昭通渡江逃生进凉山后分别流入越西。世居越西的彝族均系“古候”、“曲涅”的后裔,其姓氏有“斯滋(色则、西则)兹莫”,“曲涅”的后裔;“彭火兹莫”,“古侯”的后裔。诺合(黑彝)有阿候、勿勒、海乃、莫色、洛喔、乃伍、苏呷、惹夫是“古候”的后裔,果基、洛伍、八且、阿尔、母的、洛母、吉子、俄史、吉曲是“曲涅”的后裔。曲伙(白彝)有俄木九子、尼乃三子、史勒九子、木古九子、乌马六子、依格六子、拉俄五子、阿莫九子、破能五子、能助三子、菩提三子、破合三子、米则七子、诺惹七子、苏科三子、俄兹五子、那吉三子是“古候”的后裔,联古七子、吉则七子、尔恩三子、阿子五子、央古四子、阿说三子、莫俄九子、尔基九子、阿子九子、依乃三子、斯兹(色则、西则)二子、欧鲁三子、吉里八子是“曲涅”的后裔。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人口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西彝族人口,民国前无户籍,解放后,1977年以前不详,1978年至2008年详见下表。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78—2008年人口变化数 

年 份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人口(人)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口(人)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所占百分比(%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78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71600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09600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4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79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74625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13170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5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0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80128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16600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5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1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86509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21035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5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2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0581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22830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5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3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80210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23342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5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4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0800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25800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6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5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2621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27400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6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6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1000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30300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8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7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419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32900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7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8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3600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35400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7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9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7100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37700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7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0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9761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40200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7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1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12677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42334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7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2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15088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44117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7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3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17607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45682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7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4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20371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47888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7.1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5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22759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49971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7.3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6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25384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50437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8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7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28429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53239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7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8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31432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57605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8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9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31432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57605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8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0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41691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66811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9.1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45780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69892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0.2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2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49221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72403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9.2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3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53014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75037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9.2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4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65445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86415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0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5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69500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1328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1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6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79647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6262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0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7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94525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12129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2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8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09280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29170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4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西的人口历来彝族占多数,除城关、中所、新民、顺河是民族杂居区外,其余申果庄、上普雄、中普雄、下普雄、书古片区均是彝族聚居地。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  语言和文字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语言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的见证之一,是民族赖以发展的重要工具,发展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民族智力,提高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都离不开它。语言文字又是民族的一个重要特征,各民族对自己的语言文字都怀有特殊的感情。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老民族。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中,拥有自己独立的语言文字的民族不是很多。彝族在很久以前就拥有了系统的语言文字,即彝语和彝文。越西是个彝族聚居县,有23万彝族人口,彝语和彝文的使用比较广泛。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越西彝语大都属北部次方言的圣乍次方言区,申果庄片区属依诺土语区;顺河片区泥日河以西河谷带被称为“依伍圣正”的部分和板桥乡的河坎、掛金板居住的彝族受田坝土语影响比较大,属圣乍语和田坝土语混杂使用区,其他所有地区都属圣乍土语区。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文字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文字。解放前,越西彝族普遍使用古彝文,而且彝文掌握在毕摩和极个别人手中,广大彝族群众只懂彝语,不懂彝文。这对彝文的使用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解放后,政府及有关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对彝文进行了收集、整理、研究和规范,先后制定了《凉山彝语拼音方案》、《彝文规范方案》,将众多的古彝文规范为819个字。这819个彝文字和将其中能加次高调的部分加上次高后,基本上能够记录四川彝语。1992年9月,《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彝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经四川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批准,于1993年1月1日起正式颁布实施。《彝文规范方案》在越西的推行和《彝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的颁布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彝文在越西县彝族地区的推广,特别是各级政府部门举办的彝文培训班和彝文扫盲班,为彝族普通百姓学习使用彝语文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彝语文在越西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使用,为越西政治、经济、社会及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20世纪末,旧的《彝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已经明显地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于是凉山州对旧《彝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进行修订。2009年3月21日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彝语言文字工作条例(修订)》草案,2009年5月27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批准了《彝语言文字工作条例(修订)》案,自2009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修订的《彝语言文字工作条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提高彝文的使用水平,扩大彝文的使用范围,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更高的规定和要求,特别是对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及民族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更大的贡献。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  习俗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饮食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改革开发前,越西彝族主食可以分为三类:高寒山区主食为荞麦、马铃薯、燕麦;二半山区主食为荞麦、玉米、马铃薯;温暖河谷带主食为稻米和玉米。改革开发后,由于商品流通活跃,大部分地区以稻米等细粮为主食。除上述主食外,都间以其它杂粮。蔬菜以元根、青菜、白菜、瓜豆等类为主,多产于夏秋两季,绝大部分彝族居住的山区冬春两季很少产鲜菜,一般在秋末就制作好酸菜作为这两个季节食用菜肴。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大块大块(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族普遍都是一日二餐,个别地区实行三餐,但午餐简单。在民族杂居地区的彝族家庭则形成本民族的饮食文化,同时又吸收了许多其他民族饮食文化,构成一种“多元一体”的饮食文化。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饮食调配比较独特,自成体系。它把粮食与肉食相对搭配起来,认为这样最合口味,形成沿袭已久的传统食谱,即荞巴与羊肉,米饭与猪肉,青稞饭与鸡汤,燕麦面与鸡蛋,玉米饭与酸菜、马铃薯汤,元根与马铃薯。粮食类作法除大米外,其荞子、燕麦、玉米均可作成饭也可作成饼,或烧或煮或烙或炸都可以。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彝谚道“一个人值一匹马,一匹马值一碗酒”,“所木拉九以,诺木支几以”(汉区以茶为敬,彝区以酒为尊)。在彝家,每当客人来到,无沏茶敬客之礼,却有倒酒敬客之俗。饮酒时不分生人熟人,席地而坐,围成一个圆圈,递传酒杯,依次饮用,称“转转酒”。而饮酒时以小口抿用为雅,绝无干杯之说。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支以(杆杆酒):越西彝族杆杆酒,其酿造历史悠久,制作工艺奇异,味道纯正独特,饮法别具风格。几人对饮时,杆杆酒共贮于一坛内,各执杆杆酒竿一支,伸入同一坛内吮吸,握竿动作、咂饮程序、对饮量等都有一定规矩。逢年过节、婚丧大事及接待嘉宾时常用杆杆酒。共饮时,除同享杆杆酒的美味外,还给人以亲密、友好、热情、豪放的感觉。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支边(涝渣酒):是用大米精心酿制而成。但它可不是普通的酒。夏季刚过秋意渐浓时,用上等的大米用水浸泡一夜,晶莹透亮的大米被浸泡得柔软发亮,然后用竹筛滤干水份,放到木甑里蒸熟,把它盛到瓦盆里散热过后,撒上酒曲,兑上少量的水,最后把它盛到瓦罐里捂上盖子。十多天后,涝渣米酒就散发出扑鼻的清香。有客人到家,彝家人总要抱起大木盆,滤了米渣,端上一大碗黄澄澄的涝渣酒招待客人(当然有的人家用玉米面或糯米做,味道一样不错的)。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申觉(坨坨肉):越西彝族饮食特色食品中,坨坨肉最有名,彝语称“乌色色脚”, 意思是猪肉块块。“坨坨肉”顾名思义,其外观如“坨坨”。彝族是将坨坨肉放在簸箕里,一块肉就有一个拳头大小。彝族人以坨坨肉让人感到了他们待客的热情和大方,也看到他们粗犷豪放的一面。猪、牛、羊、鸡都可制作坨坨肉,然以仔猪坨坨肉最有名气,一般习惯上“坨坨肉”也是指坨坨猪肉。特别讲究的人家,要选用按照传统放牧方式自养的、本地品种“乌金猪”的仔猪为原料。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射地(冻肉):越西彝族风味菜,即肉冻。这是彝族地区较为讲究的一种菜肴。它采用猪蹄和肘子制做而成。一般做法是将肉放入锅内煮软后捞起,剔去骨头并将肉宰碎,放上木姜、生姜、花椒等佐料,有的还放橘子皮,或鸡蛋之类的东西,然后放回锅里煮上一阵,以便使佐料渗入肉中,最后放入木钵内,放上一夜即成。肉冻柔软可口,香味独特,是彝族十分喜爱的一种食品。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瓦者则以(辣仔鸡):越西彝族的辣仔鸡,用2斤左右的仔鸡,杀后烤好,将肉宰碎(搅粉碎)后加上木姜、生姜、辣椒面、花椒等佐料,兑上冷开水就可以用了。原汁原味,味道辣而爽口,肉细嫩鲜美,品后余味无穷。要用高山特产的红海椒,深受彝族的喜爱。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哦黑拉入(香肚):香肚是彝族传统的美食之一,开香肚当杀只小猪的份量,是待客之上品。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越西彝族过年时,将猪肚拉个小口,清洗干净后装入拌了盐、花椒面、辣椒面、木姜子的生砣砣肉。装好将口子缝合,在缝口上用肠片粘好密封,置通风、烟熏处熏干。只要不漏气,放得越久味越香。用一个没打开过的香肚招待客人可抵杀只羊。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香肚一般连汤舀在库助(汤盆)里边捞边吃。香肚味鲜美嫩爽,香气四溢,香肚汤浓白如奶。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哦拖夫(烤乳猪):烤乳猪为彝族地区有名菜肴。现烤的乳猪色泽金黄,皮酥肉嫩,爽口可心。热吃,亦可冷吃。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友土(全羊汤):主要选用肥壮的绵羊,宰杀后开膛洗净内脏,用火燎去羊头、羊脚皮毛,在炭火上烤黄后用锤锤碎内骨,最后连羊血、肚杂、羊肉全部切块一锅煮。这种吃法的好处是无腥味,汤白、味浓、肉香,而且营养丰富。全羊汤既是彝族人民喜爱的风味名吃,又是最大众化的食品。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西彝族素菜以圆根为古老,其次才是萝卜、青菜、白菜等。素菜多水煮或做成酸菜吃,很少有炒的。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洋芋几革以(洋芋酸菜汤):将洗净的洋芋切成片或丝,放入肉汤煮熟并煮出鲜味后,下入酸菜,再下盐、辣椒、木姜子和葱段等调料。酸菜一般用圆根酸菜。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几波(圆根酸菜):越西圆根酸菜用生长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的圆根叶制作,是彝家待客的佳菜,世代受到彝人的青睐。彝族民间传说中称:远古时代,人类遇大洪灾,只剩下现代人类祖先“祖莫惹牛”,他在人间无处找到伴侣后,就到称之为“时姆恩哈”的天界上,娶了仙王“资约丁古”的幺女。他俩在人间相敬如宾,但是人间已无蔬菜作物,于是,“资约丁古”幺女上天偷偷地从父亲身边盗来了圆根、油菜、白菜等10多种蔬菜种子,撒向人间,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生机。从此,人间有了“圆根”这种绿色植物,成为彝家的食品。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堵拿巴(连渣菜):和做豆腐差不多,只是不过滤,加上酸菜水和菜叶就成了。连渣菜是一道很有彝族特色的风味汤菜。将黄豆用石磨磨成浆,放菜叶,点酸水制作而成,可吃原汁原味,不放任何作料,也可用湖海椒面等做蘸水浇在连渣菜上吃。特点是:清热解渴,色香味俱全,清爽舒服。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堵付兰尔(石磨豆花):用石磨将黄豆磨成浆后制成的豆花,加上海椒面、花椒面等调料,鲜香麻辣、美味可口、营养丰富。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格堵付(荞凉粉):荞凉粉有苦荞和甜荞之分,但做法都一样。选用彝族地区特产甜(苦)荞麦,磨成粉加水适量调匀,入锅用微火搅熟倒入盆内冷却成荞凉粉,然后将荞凉粉划成小菱形块即可。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I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蒋志聪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