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巍宝山的南诏土主庙与彝族祭祖
下关往南五十多公里,在巍山坝子里,生活着一支古老的民族——彝族,它以深厚的历史,悠久的文化,灿烂的文明,在大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熠熠发光。今天,当我们走进巍宝山南诏土主庙,望着斑驳的泥墙,葱郁的树木,大殿里塑的彝族祖先像,不由得让人对南诏这段辉煌的历史发出由衷的感叹,如此骁勇善战的祖先们,怎能不被后世的子孙所崇拜?
唐朝初期,在云南洱海地区出现了六个比较大的部落联盟,史称六诏,它们分别是蒙舍诏(今云南巍山南部、南涧大部及弥渡西部)、蒙嶲诏(今云南巍山北部、漾濞大部)、越析诏(今云南宾川)、邓赕诏(今云南洱源邓川镇)、施浪诏(今云南洱源邓川镇青索,又说在洱源三营)、浪穹诏(今云南洱源)。在地理位置上,蒙舍诏在其它五诏的南面,所以又称之为南诏。南诏王族蒙氏乌蛮,即今天彝语支彝族先民。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初年,南诏第一代王细奴逻和其父蒙舍龙就牧耕于今巍山县巍宝山乡北麓前新村,由此发展崛起。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细奴逻当上蒙舍诏诏主,改国号为大蒙国,自称奇嘉王。细奴逻制定了独奉唐朝为正朔的正确政治路线,加强与唐朝的联系。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唐王朝敕封细奴逻为巍州刺史。经细奴逻、逻盛、盛逻皮至皮逻阁四代诏主,南诏在巍山经营发展了90余年,为统一六诏、建立宏图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皮逻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完成了统一六诏的大业,皮逻阁也因破河蛮有功被朝廷敕封为云南王。次年,皮逻阁迁都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太和村)。南诏是具有相对独立的地方少数民族政权,隶属于唐王朝,是祖国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皮逻阁后,南诏迅速强大,进而称雄于祖国西南地区。后阁逻凤、异牟寻、寻阁劝、劝龙晟、劝利晟、(晟)丰佑、(佑)世隆、隆舜、舜化贞,共传位十三代,历经250余年,几与唐王朝相始终。南诏最强盛时,其疆域包括今云南全省和四川、贵州、广西一部分,势力达越南、缅甸、老挝。南诏的崛起和发展,为巩固祖国领土完整、加快西南边疆的开发,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求是》杂志原总编辑王天玺先生在亲自撰写并宣读的中华彝族祭祖节祭文中说:
“伟哉大哉,中华气度如海。兄弟民族几十个,共创文明数千载。彝家英雄细奴逻,起于巍山走天外。经营祖国大西南,开创南诏十三代。兴亡关乎中古大局,功过任由后世评裁。巍巍然胜迹长存,浩浩乎正气永在。抹去千秋风雨,先祖畅然心怀。故地尽是山河锦绣,子孙多为中华英才。辉煌祖堂,今日重光。告慰天灵,伏惟尚飨。”
虽为今人所做,但此篇祭文还是充分地体现出了彝族宗教信仰中最核心的部分——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是世界大多数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种宗教习俗,由神明及图腾转变而来。追溯到原始部落,图腾是先民们对动物祖先的追思,是对自然造物的一种敬佩。随后,在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转变过程中,人们在家庭制度完善的情况下,这种崇敬的思想由纯粹的对自然及动物的崇拜演变为在亲缘意识中萌生、衍化出对本族始祖先人的敬拜。彝族作为一支较为古老的少数民族,先祖崇拜是其最核心的原始宗教,和其他民族一样,彝族也经历了神明崇拜、图腾崇拜的阶段,随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形态的转变,人们意识形态开始发生变化,宗教信仰也由最初的神明崇拜转变为以先祖崇拜为主。
信仰由不存在的神灵及图腾发展为历史上出现过的人物,这说明此时彝族人民对祖先的追溯和认知已由自然过渡到了人类本身,这是思想上的进步,同时也暗喻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彝族传统思想认为,人有灵魂,死后有三魂,其中一魂在人去世后便留在原来的家里,庇佑后代子孙,给家庭带来好运。对祖先的崇敬,甚至超过了对彝族天神“格兹天神”和对火的崇拜。为了不让先人的灵魂流离在外,也为了使之成为护佑家庭的善魂,彝族先民想了不少办法安定灵魂,首先在人死后把游灵召回附在祖灵牌上接受家人的供奉,若干年后,再将之作为族灵,固定时间对其进行祭祀活动。
遥远的缅怀仪式和祭祀活动,早已沉埋在飞速而逝的时间里,这些仪式在当时的盛况已很难复现,但其具体形态,内容和形式却被彝族人民传承了下来。今天,彝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祭祖仪式,依旧沿袭了曾经的一切,他们虔诚,敬畏地进行着重复了千百年的内容,安顿先祖们的灵魂,悼念他们的功绩,并祈求祖先庇佑后代子孙繁荣昌盛,安康福乐。
坐落在巍山县巍宝山北面山腰的南诏土主庙,是南诏土主庙的鼻祖,究其本身,也是彝族先祖崇拜的凝聚和体现。它始建于距今1000多年前的南诏盛逻皮时期,大殿内俸丈余高的细奴逻像,左右两侧则分别塑着文臣波逻旁泥像和武将郭郡矣泥像。
这座南诏土主庙始建时期,巍宝山所处的蒙舍诏蓬勃发展的时期。此前,蒙舍诏经历了细奴逻及逻盛两代贤明统治者的合理建设,经济文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政治上正由部落酋长向王权蜕变。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蒙舍诏急需人民内部思想上的统一来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疆域的开拓。而统一名族意识形态的,便是人民以对先祖共同的崇敬,于是开始修建土主庙,以期通过族人的崇祖溯源活动形成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依靠血缘祖先,来统一部族的整体意识和共同心理,为完成统一洱海区域,建立南诏政权大业奠定思想基础,在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意识支配下,巍宝山土主庙诞生了。在随后的几百年中,它凭借着时间的洗礼,积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再加上彝族人民的重视,巍宝山南诏土主庙成为了中华彝族的圣殿。
至今,彝族人民依旧延续着每年在巍宝山土主庙祭祀祖先的仪式,它也成为了彝族人民身份的象征,于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二月初八等重要节日进行,已历数百年。它是彝族人民尊崇祖先,追悼英雄,缅怀历史的体现,同时,也传达了彝族人民祈愿五谷丰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景。
在彝族的传统节日中,“二月八”是巍山彝族群众传统古老、隆重热烈的年。《蒙化志稿•人类志》记载:彝族“以二月八日为年,是日必将道路拦寨,祀密枯。各村皆置密枯树,祀时以黄牛一绳系于旁祝之,祝讫,人人持利斧劈牛首,后按人数分剖以归。”现今,彝族杀牛祭祖的习俗已转变为杀猪祭祀,在这一天,巍山众多彝族村寨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告慰先祖。祭祀活动首先在村寨进行,此时,外族人民不得入内,全程使用彝族语交流。祭祀首先要接到彝族最古老的祖先密枯,把先祖密枯接到土主庙后,要由毕摩向供奉在土主庙的南诏务底(南诏王)祷告,虔诚念诵《密枯毕摩经》。念完之后,接密枯的队伍围城一圈开始打歌,之后,便是隆重的杀牲祭祀活动了。彝乡人民烧水,杀猪,将五脏花油取出,挂于密枯树的支架上,由长老选出新任毕摩,来主持这一届的祭祀活动。杀猪仪式结束后,要面向苍山在树梢树枝上悬挂猪头、猪膀、猪下巴的骨头和鸡卦。然后由毕摩念经主持在黄栗树密枯树下煮一锅猪血稀饭,参加祭祖活动的每人吃一碗和一片肉,祭祀活动要延续三天。二月八这天,祭完密枯,毕摩把剩下的肉平均分给全村人民,大家把肉端回家,祭献在祖先洞中,点香,敬酒,烧纸钱,全家人跪着虔诚地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敬过先祖,全家围坐在一起,边追忆先祖的丰功伟绩边喝酒吃肉。二月八当夜,吃过晚饭,彝家各山寨都要举行盛大的打歌活动,还有的村寨则举行“荡秋千”活动,以此来欢庆这一盛大而隆重的节日。
巍宝山附近的彝族村寨,在村里举行完祭祖活动后,都要登上巍宝山,在南诏土主庙欢聚一堂,杀猪宰鸡,打歌跳舞,以彝家最传统古老独特的土主崇拜方式,祭南诏大土主———细奴逻及他的子孙南诏务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彝族人民来到巍宝山,到南诏土主庙进行祭祀活动,这天,彝族人民盛装打扮,带来三牲,祭祀时载歌载舞,以此方式悼念先祖,祈求来年的平稳安顺。
(作者单位:大理州彝学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