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彝族姓氏来源
作者
师有福
2015-03-17
原出处:红河日报
红河彝族姓氏的发展演变,反映了彝族社会历史发展演变的部分脉络。从目前掌握的彝族文献和民间姓氏结构方面看,彝族姓氏来源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延续古代彝族父子联名制的姓,如纳楼、纳吉、沙马等。二是使用彝族先民首领或土司家支名称的姓,如安、陇、者等。三是直接使用土司职位的名称作为姓,如字、子、资、自、佐、左。四是用具备图腾崇拜的彝族母语姓,如阿字词头和具有祖先葫芦神崇拜的普姓等。五是皇帝赐姓后改为汉姓,如华宁土司普氏在明洪武年间改姓“禄”。六是服从流官的管理,用流官的姓成为汉姓。七是汉民入赘彝族人家后,所生子女改为汉姓。八是汉民迁入彝族村落变成彝族,但姓氏保留汉姓,如建水苏租村人李万春,祖先锻刀剑为业,因避战乱,从松江府辗转入滇居住临安府,清嘉庆年间向彝族文化人学文字经书,后来成为通晓彝族礼仪和节庆祭祀的毕摩,所传抄的彝文经书,目前还在巡检司阿哲地区流传。
开远小龙潭清乾隆时期的孔荣昌亦如此,祖先碑文用彝、汉文,叙述其家族史。九是在战乱年代为了生存发展,主动改为汉姓。十是其他民族融入彝族中,仍使用原来本民族的姓氏,如朴、桂、马等姓。十一是继续保留使用彝族山水自然崇拜取的姓,如黑、海、山、伯等。十二是受外来宗教影响改的姓,如释、庙等。在总人口比例中,彝族姓氏第六、七、八、九这4项的人口比较多,反映出了彝汉文化交融的历史痕迹。
在红河州,元朝开始,中央政府在彝族地区实行军屯制,赛典赤主政云南时期,临安路所属的建水坝驻扎有爨僰军和回回军。军屯方面,明朝延续元朝旧制,但增加了民屯,中央政府组织内地人员携妻带女入滇屯垦,山西、江浙、两湖、川渝等地人员,分批进入,出现同坝不同语、同山不同俗的现象。这给各地互相交融带来契机,也对融合彝族起到了推进作用。因此,从明朝开始,彝族大量改汉姓。到明朝中叶,大部分地区的彝族从火葬向土葬过渡,并开始出现墓碑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