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西彝族 ——“东爨乌蛮”的后裔
作者 泸西县文联 2015-04-16
原出处:泸西之窗
  泸西彝族称“尼苏婆”,最早开发泸西的民族,分为五个支系:白彝、撒尼、黑彝、阿乌、干彝(干彝族主要居住在金马镇小白石头、白水吾乃白等村寨)。
 
泸西本土文物之一
 
  根据汉、彝史籍记载,彝族先民与古羌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源出于我国古代西北的氐羌游牧部落。大约在公元前十六、七世纪,游牧于甘肃、青海河湟地区的羌人纷纷迁途四方,其中有些支系部落沿横断山脉及岷江、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两岸向南游徒。
 
Xn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泸西本土文物之二
 
  西汉前,迁至洱海、滇池、邛都一带(在滇池的彝族称为“昆明”),有些部落扩展到滇东北、滇南、黔西北等地。
 
  西汉政府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泸西建漏江县,所统辖的就是不断迁徒于此的彝族先民。
 
  东汉魏晋时期,这些彝族支先民被统称作“夷”。
 
泸西本土文物之三
 
  南北朝至唐初称为“爨”。(爨氏集团分为“东爨”和“西爨”,均在云南东部,大抵在今曲靖市至建水县一带,境内的居民,主要是彝语支各民族的先民部落。)
 
  至唐南诏,宋大理时期,“东爨”彝语支先民谓之“乌蛮”,“西爨”彝语支谓之“白蛮”。“西爨白蛮”西迁后,“东爨乌蛮”逐渐强大,唐南诏时有“乌蛮七部”,发展到宋元时期,已有“三十七蛮部”,其中有个部落为“弥鹿部”(即阿庐部),就是泸西县境内的主体民族,被史书和汉族称为“罗罗”和“爨蛮”。
 
泸西本土文物之四
 
  如今泸西县境内彝族却忌讳称其“罗罗”,尽管他们在历史上也曾自称“罗罗”,并且认为是光荣、勇猛的意思,但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蔑称,是轻慢、不尊敬的表现。
 
  到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明王朝对广西府实行“改土归流”后,土官统治才先后结束。这个时期的彝族曾被称为“广西蛮”。
 
  各彝族支系语言大同小异,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泸西本土文物之五
 
  都信奉多神教(泸西向阳乡有部分阿乌人信奉“天主教”),“万物有灵”的传统观念较深。
 
  各支系服饰不同,音乐特点和风格色彩也不同,但在风情习俗上却大同小异。这是千百年来彝族各支系共同生活,民族文化不断交融、渗透、发展的结果。
 
  泸西彝族的农作物种植及饲养业方面均与汉族一样。
 
彝族服饰
 
  家庭手工业方面:泸西彝族均有种麻织布习惯,但越来越少,如白彝还织、染、制作服饰。撒尼能自制羊皮褂、竹编背箩等。县境内彝族各个支系均有渔猎习惯,农闲时上山猎物,下河捕鱼。林业方面均与汉族一样,特别近年来实施退耕还林政策,荒山多种种植果树、桉树等经济林木。
 
  商品交换、信贷、贸易、计量等与汉族无差别。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