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彝族银饰,图为用银片装饰的大鼓。
彝族人喜爱打扮,以佩戴金银为时尚,特别是崇银尚银的情结最为突出,而且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这些传统的民风民俗不但使银器在广大彝族地区风靡,也造就了一大批手工艺者。经过历代手工艺人的积累,彝族民间银饰制作工艺日益精湛,目前这一制作技艺已入选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悉,很早以前彝族地区就以银锭为货币,银子是身份、地位、富贵的标志。据考古发现,彝族是最早冶炼、铸造银器的民族之一。彝族银器大多构思巧妙奇异、造型传神美观、线条精美细腻。这些银器或厚实、或轻便、或繁琐、或简洁,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花样繁多的种类
凉山彝族银器种类繁多,有众多的银质餐具、酒具、马具、刀具、宗教用具和佩饰等,有的则在漆器上包上一层银皮或镶嵌银片,增加漆器的美观和价值。
彝族银器中占了绝大部分的是佩饰。有美观漂亮的缀泡头饰,有独树一帜的镂花领饰,有精巧别致的耳坠,有做工精细的胸饰、背饰,有造型奇异的手镯、手链,还有极富民族风格的戒指……它们与艳如山花的民族服饰交相辉映、美妙无穷。
在彝族群众中,男女老少均以佩戴银饰为贵,因此,人们用各种银饰装扮自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盛装的彝族女子,从头到脚,映入你眼帘的都是琳琅满目、熠熠生辉的银饰。在彝族女子的穿戴中最贵重的是结婚用的“扯扯火”(胸饰)和“窝嘎”(背饰)。华美的胸饰已成为彝族银饰中的珍品。胸饰一般长达1米左右,一般需用纯银10多斤,由6至8件独立的饰件组合而成,用纯银链连结成环状。每个饰件垂吊筒穗、银铃。饰件上的图案丰富多彩,由太阳、月亮、星星、羊角、蝴蝶、麒麟、飞鸟、火轮等纹饰组成,整个图案形象突出、夸张,做工精细、纹饰外凸,颇富立体感。色泽艳丽的背饰是彝族妇女的最爱,由一块长方形的红羊毛布作底,上镶饰花银片,银片外形多采用日、月纹样,上面压制圆点纹样或镂空,银白衬在红底上,红白辉映、鲜艳富丽。彝族男子一般喜在左耳佩戴大而粗的银耳环,有的男子也佩戴手镯和戒指,由此显示豪迈威武的英雄气概。
彝族早期的银器纹饰与漆器相同,信手刻画,原始朴实。后来由原始图腾模拟纹饰发展到动植物全貌纹饰,进而升华到用点、线、圈组成的几何纹样,现在的纹样多由日月星辰、花鸟草鱼、山川树木等构成。这些纹样大多雕刻细腻、明暗对比强烈,直线弧线并用,图案变化无穷,动中有静、疏密有致,繁中有简、浓淡相宜。当然,花纹的繁简疏密要根据不同器具而定。银器的纹饰手法采用阴刻、镂空、镶嵌等,较之漆器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些精致的银器所体现的美,是彝族手工业的精髓。
家家都能打造银器
凉山州的布拖县享有彝族“银饰之乡”的美称,在历史上诞生了不少制作银饰的能工巧匠。在该县西溪河火烈乡还有一个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这里的彝族群众世代从事银饰加工,几乎家家都会打造银器、个个都是能工巧匠。从“银匠村”走出来的且沙家族是远近闻名的银匠高手,在其位于布拖县城的银饰店铺里,可以观赏到彝族银器制作的全过程。在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小屋里,打造银器用的火炉、天平等工具一应俱全。只见且沙力子用天平称出所需银子,在火炉中熔为液体,接着将银水倒入铅模冷却成银条,然后把银条用特制的工具打制成各种形状的银片,银片经模子挤压后就是银器的雏形,最后经上胶、雕花、镂空、焊接、打磨、上光等十几道甚至是几十道工序,一件彝族银器就完美地展现在你面前。据且沙力子介绍,要是打造银胸饰,最少要10天左右才能完成。在布拖县银器一条街上,各种银器作坊就有15家之多,常年为喜爱银器的人们现场加工和打造银饰,而且各家的生意都不错。
年近50岁的吉克美石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的一位彝族银匠,在美姑县城经营着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彝族银器手工制造作坊,一家老小过着殷实的日子。美石告诉笔者,他从小跟着父亲学艺,有一手打造精美银器的绝活,儿子现在也已继承父业,打得一手好银器。美石的店铺主要做来料加工,加工费少则十几元,多则上千元,店铺里也有各种银质成品出售。在美姑,像这样的银器作坊有10多家,银匠们平均月收入在400元至1000元之间,大家靠着这门老手艺,都过上了安稳、舒心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