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文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甲骨文、苏美尔文、埃及文、玛雅文、哈拉般文、彝文),是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古文字,至今已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彝文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字体系,无疑是彝族先民较早进入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彝文属表意方块文字,在明、清以来的汉文史志中常被称为“罗罗文”“贝玛文”“白马文”“韪书”等。彝文字体书写规律与汉字相同,有一定的造字规律,如汉字“六书”,有少量的象形、指事、会意及大量的通假字。
彝族先民用彝文进行著书立说,创作了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这些古籍大量保存在西南彝族地区,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0000余册,毕节市的彝文古籍曾有过数万册的历史,现据不完全统计,仍有近6000余册缮本,金石彝文古籍至少在2000块以上。
这个书架上展示的是解放以来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以前叫彝文翻译组)的研究成果。其中的《增订爨文丛刻》《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宇宙人文论》《土鲁窦吉》(宇宙生化论)等在全国、全世界的彝族文化研究及传承上在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西南彝志》是大方县三元乡陈朝光家祖代收藏下来的,原本现藏于北京民族文化宫。《西南彝志》原名《哎哺啥额》(音译)全书彝、汉文对译本共26卷,彝文约计34万字。《西南彝志》的编撰者,是黔西北古代罗甸、水西热卧土目家的一位摩史,姓氏已无可考,人们习惯称他为“热卧摩史”,是一部古代彝族最古最全的百科全书。本书从开天辟地写起,记述彝族历史长达数千年,对彝族先民的物质、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描述;书中对彝族各家支、当地的汉族与各兄弟民族的历史,均有记载,是研究我国西南各民族史的重要史料;全书用五言句式写成,讲究排比、对偶和比喻。文字通俗,适于传唱,还包括很多优秀的彝族神话传说,也是一部典型的文学作品集。
《宇宙人文论》是彝族古籍中的名著。该书由彝族学者罗国义﹑陈英译成汉文﹐马学良审订。书中阐述彝族先民对宇宙起源﹑人类起源以及万物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认识﹔论述阴阳﹑五行﹑干支以及人体部位和气血经络等﹔讲解天文历算知识等。书中有的章节附有图解﹐并与有关的汉文古籍作了对比﹐因此这部书也是研究彝汉文化交流的重要古籍。
有学者认为,《宇宙人文论》的哲学思想主要来源於战国秦汉的阴阳五行说﹐而在论述过程中所引证的图例则大多取材于宋代理学家的著作。有的学者从书中的哲学思想进一步推断该书成书年代。该书来源于贵州大方县。大方曾是彝族罗甸水西王国的统治中心。据传﹐唐时罗甸王曾整理规范过彝文﹐因此该书很有可能是彝族罗甸地方政权开始整理的。书中“宇宙生化总图”极类宋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因此很可能是受了《太极图说》的影响。但全书内容却看不出有程朱理学影响﹐它从未讲到“理”这一概念﹐这说明成书可能在程朱理学之前。由此﹐大体可以推断《宇宙人文论》约形成于唐朝中叶至北宋末年。
《彝族源流》是一部以谱牒为脉络而叙史的彝文古文献。其原本的搜集整理翻译从1986年初开始,到1996年末结束,《彝族源流》(1-27卷)的译编工作经历了十年, 彝语称为《能素横硕》,意即彝族源流。作为古乌撒彝区流传的一部有着重要影响的彝文文献,《彝族源流》有多种传抄本。《彝族源流》记录了天地形成,自然变化的现象,承载了彝族发展迁徙的分布格局,氏族世系史,记述了彝族各部的分支,发展、开创基业及其政治、经济、文化和各部之间的亲缘关系、互相交往等方面的内容。以父子连名谱为线索,记录哎哺、尼能、什勺、慕靡、(武僰)、举偶(亦作格俄或根英)、六祖等六个时期的彝族历史,认为彝族起源于哎哺,由哎哺分支并先后占据彝族社会历史舞台的尼能、什勺、慕靡连接六祖、武 僰四大系统是彝族的族源主体,举偶(亦称额索)是彝族文字文化的代表与象征。
《咪古》是彝文古籍的一个重要大类。它是各种歌的歌词的汇集,因此也可以说它是彝诗的总汇,且都是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体或结晶,2009年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石彝文是彝文古籍的一种,分石刻古籍和金石铭文古籍,约占毕节彝文古籍的五分之一,其数量、年代以及记录的内容等,在全国来说都是手首屈一指。其中石刻古籍最多,有墓碑、岩刻、路桥碑、乡规民约等。金属铭文以1972年在赫章县珠市乡出土的西汉时期的“万古擂钵”和1982年在大方县城关小学发现,现馆藏于奢香博物馆的“明成化钟”、千岁衢碑、大渡河桥碑等最具代表性。
毕节走廊要地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