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家特纳认为,“节日是人类发明的最大规模的仪式,节日不仅是对社会需要的回应,更是人类创造意义的行为”。中华民族是善于发明创造的伟大民族,在其深远宏阔的文化历史中,亘古不息地展演着姿态万千的节庆活动。中国是世界上节日最多的国家之一,武定县的民族节日也是比较多的,传承至今,许多节庆已凝塑成记忆民情风俗和信仰旨趣的动感样板,成为彰显特色文化和张扬民族性格的活化载体,正在扮演着文化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融会的特殊角色。武定,早在宋大理国时期就已是“雄冠滇西三十七部”的古彝族部落——罗婺部。古老的各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节庆文化,各民族之间相互团结,促进共同发展繁荣。
彝族年
古代罗婺彝族年是这样过的,一年有10个月,一个月有36天,一年有365天,还有5天用来过年,过年一般选择虎、兔、龙三日。例如:今年用虎日过年,明年吉利,继续用虎日过年,要是不吉利,就改成兔日过年,以此类推。现在,彝族一般用冬至节令前后选择日子过彝族年。楚雄彝族自治州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决定,自2015年起每年冬至全州放假三天,欢度“彝族年”。
在彝族地区过彝族年不亚于春节,家家户户杀鸡宰羊,开展祭祖、祭祀及各种文体活动,十分热闹。彝族十兽神图表明:一月为狩猎月(黑虎),彝族人崇拜虎,认为山川河流都为虎幻化而来,以猫代虎,讳虎为猫,寓做事沉着有条理。二月为盖房月(水獭) ,水獭常独居,不成群,寓性格温柔,能感应神秘的力量。三月为花开月(鳄鱼) ,迄今唯一存着至今的初龙,本月出生者重感情,为人正派易冲动。四月为鸟叫月(蟒蛇) ,蟒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仅比龙低,一个等级,寓注重储存食物,善于积累财富。五月为火山月(穿山甲) ,彝族日常生活中,常视穿山甲为龙的表征物,寓直觉灵敏,自我保护意识強。六月为饥饿月(鹿子) ,鹿子出没,意在适合人居,鹿子机敏善奔,却喜欢安静地呆在舒适温暖的环境中。七月为采集日(岩羊) ,彝区多岩羊,见着寓吉祥,能吃苦耐劳,适应能力强。八月为麦黄月(猿猴) ,最古老的灵长类,彝人常以宗彝寓此月,寓平衡感好,肢体协调,智慧较高,遇事常思考。九月为闲散月(黑豹) ,彝区常代指草药,情性孤独,夜间活动,能爬树、游泳。寓行动敏捷,反应迅速,记仇善报复。十月为醉酒月(蜥蜴) ,俗称“四足蛇” , 彝族常以此寓善良、热情、无害人之心。
杀猪饭
进入腊月,武定各地农村打工的陆陆续续回来,学生也先后放假,忙了一年的农家人,就要操办杀年猪了。
杀年猪是一定要瞧个日子的,很郑重,绝对不能随意。首先要确定自己家大约在腊月的哪段时间杀猪,再在这一段时间内具体确定某一天。先看属相,杀猪日的属相要与所有家庭成员的属相避开,其次是不能逢“猪、蛇”日,如属相实在避不开的话,就只要把当家的人避开即可。杀猪是一定要请客的,俗称“吃杀猪饭”,少则三四桌,多则十几桌,请的客基本就是村里的长者、亲戚、好友,如果家里有人在外面工作,总要把单位的同事请来,大家热热闹闹,其乐融融,主人家既风光又有面子。杀年猪的前几天,主人家就要到家门族内、亲戚朋友家请客,说:“某日某时本家要杀年猪,届时全家老小要来拈一箸肝生”,现在由于通讯发达,用电话也可以。杀年猪的日子,主人家往往要起个大早,天蒙蒙亮就把大锅放在头天挖好的锅洞上,倒上一锅水,用柴草在锅洞里生起火,烧着水,等候着操刀手的到来。杀猪匠是头几天就请好说定的,一般都很准时。请来帮忙的人在操刀手的带领下,把猪按倒、杀翻、烫褪,洗得白白净净抬上条桌,然后由操刀手下头、开破、扒内脏、下火腿、砍肉等。砍成块的肉用一个大簸箕装起来,还冒着热气,放在院子里或是堂屋中,女主人总要割来一大块瘦的,或是炒葱或是炒蒜,做早饭用,几个小时前还在哼哼的猪转眼就上了桌子,吃饭时,大家都会笑呵呵地说:“来来来,尝点头刀菜。”
吃过饭,相帮的人就开始忙碌起来,煮肥肉、剁排骨、炸酥肉、做肝生,杀年猪以肝生为大,吃杀猪饭,不做肝生,或者是做不好肝生会被人笑话的。于是安排一名经验丰富的人专门做肝生,家庭主妇将一大堆自家种植的蔬菜、山药、洋芋、萝卜、葱、蒜等叫小媳妇、小姑娘来检,下午才安排人开始腌肉,以每十斤肉放五两盐巴的标准,在一个大盆里把猪肉搓上盐巴,再一块一块地堆放在大缸里,大约腌制二十来天后,从血红的盐水里捞出来,用棕叶栓了挂起晾干,这就是全家人一年的肉食啦!
客人傍晚的时候就来了,总要问问“杀得几百斤?”主人就会回答三百多斤或者是四百斤,客人总是称赞“好大啊!养猪厉害得很嘛!”客人落座,喝茶,抽烟,主人必定要把瓜子、葵花、糖果端些来,给大家尝尝。
冬天日子短,开饭不久差不多都黄昏了,满满一大桌子菜,都是家园所出,猪是自己养的,菜是自己种的,绝对的绿色食品,绝对的安全放心。虽然各家手艺不同,端出来的菜也不尽相同,但是有两碗是必不可少的。一是老肥肉,没了这道菜,还叫什么杀猪饭啊?二是,肝生,把猪肝子用刀背敲细,抽出筋道、用酒、花椒、辣椒、草果、八角等佐料搅拌,再用里脊肉,煮熟、撕开、剁细,然后用小锅慢慢的烤,直至香脆可口,再倒入猪肝等所有作料全部搅拌均匀,放上葱、姜等配料,使之醇香味浓。
这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杀猪饭的内容也不仅限于吃猪肉了,很多人家还要杀鸡、杀鱼,把传统的杀猪饭办得无比丰盛。
大家围坐在桌子周围,喝着醉人的酒,说着些温暖的话,谈论着今年的收成,展望着来年的农事安排,男主人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招呼着大家夹菜、吃肉、添饭,女主人总是不停地往客人菜碗里添菜,忙个不停。
腊月里的天气总是很凉,客人们喝酒总是兴趣高昂,吃几个钟头闹几个钟头,偶尔还要划划拳,菜冷了不要紧,女主人会端去热了又端回来。吃饱喝足,客人们还要坐在堂屋里吹吹牛,喝喝茶,嗑嗑瓜子,边喝酒边唱起了醉人的彝族酒歌,特别是有远方的客人来临,本地人和客人对歌,有说有唱、男女老少、欢声笑语,直到很晚了,才告辞离开,在皎洁的月光下,深一脚浅一脚向自己家走去,第二天早上再吃上一顿饭才算是杀猪饭结束。
过年习俗
过春节,全县各族人民都一样,团团圆圆、热热闹闹,彝族称过年为“阔信”。“阔”是年或岁之意。“信”即是“新”。“阔信”就是过年。彝族过年跟其他民族一样,就是每年的春节——除夕、大年初一,初二、初三、到十五以后才算是过完年。
“阔信”是彝族民间传统节日中最受重视的一个节日。过年的前一个月,就在做准备工作了。过年歌里唱道:“计算着月份养猪怕猪长不肥,掺合精饲料来催,肥猪肥得站不起来;计算着天数酿酒,怕酒酿不好,盖上蓑衣压上石板发酵,酒味浓郁芳香;砍柴堆成垛,过年柴垛堆成岩。”
过年的日子临近了,孩子们扳着指头数天日,盼望新年早日到来,过年弯弯猪脚是属于孩子的,孩子们还要各自带肉集体去野餐。过年是一年的终点,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是新旧年间的界限。除旧迎新,庆祝一年的丰收、康乐,并憧憬未来,预祝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清净平安。祝愿一年更比一年幸福康乐。
过年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日子。在日常生活中,吃饱穿暖就有了如过年时的幸福感。“过年三天尽情地吃,没有吃错的道理。”过年是恭贺新禧、全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丰衣足食、生活甜蜜美满的时刻,过年活动内容喜庆吉祥、祈求福禄、驱邪避魔、拜祭祖宗等含意。
纳苏颇“阔西”源远流长,据纳苏颇民间文学里记载:“纳苏颇过年是一个名叫俄布科萨的人开的头。”由于历史悠久形成了一整套风俗习惯,如祭祖、祭天神、水神、门神、灶神、圈神,守岁、掸尘、串酒乐、踩门、拜年等许多丰富的内容。
纳苏颇过年,祖灵下面铺松针,堂屋里铺青松毛,松树青幽幽,象征永远常青。寒冬腊月里大雪压青松,青松照样青;青松坚韧不拔,象征子孙个个勇敢坚强。青松表粗皮厚,树心里有芳香的松脂,象征着人要象青松一样要有善良心。纳苏颇对松树评价特高。
在武定县境内金沙江南岸阿紧鲁山的彝家山寨,有一个传统习俗叫“新以闹”,意思是抢“福禄”水,有的地方又称为抢“龙”水。
大年初一抢“福禄”水,就是在大年三十晚上初一凌晨鸡叫头遍后早起去抢第一挑(桶)“福禄”水(彝语:“阔信达太新以闹”),目的是祈求来年幸福安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生活过的火火红红。
大年初一抢第一挑“龙”水,体现了彝族人民勤劳勇敢、善于争先的精神风貌,也表达了他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祈祷和追求。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称“元宵节”,都有吃汤圆的习俗,而彝族在这一天山寨要进行祭山神活动,“祭山神”,彝语“咪司呆”,集中在山神树下杀鸡宰羊,办一顿集体伙食。还有一个活动,彝语“超梗”(汉语野炊之意),村里的年轻人,男的一群,女的一堆,约好平常好玩的,湊上酒、肉、米以及瓜籽糖果,到村外支锅做饭进行野炊。
过小年
二月初一,彝族要过一个节日,过小年。这一天,嫁在外地的彝家妇女要背酒肉回娘家拜年。彝族婚俗中,有一种仪式彝语叫“烂底”,就是姑娘出嫁出门时拴姑娘手的礼钱,拴到姑娘手,送了礼钱,才准领走姑娘。这个出嫁的姑娘把攒下来的“烂底”钱拿出来买肉买酒,村中的年轻姑娘伙伴又一个湊一些吃的,如米、肉、糖果等,大家一起在外面野炊。村里还要举行祭祀牲畜神活动,彝语“愣莫省”,拉一只山羊到山神树下祭祀,集体办一顿伙食,全村人去吃,祈求山神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二月八
“二月初八日子好,人山人海聚万德;阿哥阿妹喜相会,亲戚朋友大团圆。”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是武定县各族人民群众一年一度的民族传统节日,节日活动在离武定县城100公里以外的万德乡政府所在地——万德街举行。
二月八节日,彝族叫“补思姑”。万德二月八节日具有几百年的悠久历史,解放前地方土司山官以赶庙会的形式开展活动。解放以后,当地人民政府把“二月八”定为民族传统节日,初七、初八、初九赶3天街,举办物资交流会,同时举行民族体育运动会、文艺演出、电影放映、跌脚、民歌对唱等,通宵达旦,前来赶街的各族干部群众达万人之多。
节日期间,在通往乡政府所在地——万德街的公路和山道上,身着节日盛装 的各族群众像潮水般涌来,万德的大街小巷披红挂绿,到处都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氛。商店里各种商品应有尽有;铺面上日用百货琳琅满目,地摊上土特产品受到乡外客商的青睐,大家争相购买,好不热闹。
树荫下,凉棚中,饭店里,亲戚朋友欢聚一堂,举杯同饮,共叙友情,赞扬祝福今天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三天三夜的节日活动,既是经贸的商机,也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良辰,又是民族歌舞的盛会。
二月八以后,要把秋下下来,不能再打秋了。传说:二月八后,布谷鸟来了,布谷鸟飞到哪个村的秋桩上叫,哪个村就会得瘟疫。传说:二月八后,不能吹笛子,笛声会使在秧田里的稻秧忧伤,秧苗不会长得齐齐匝匝(攒攒)的,只会长得七低八高的。
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武定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绵山景区景点之一:母子石像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清明节,是祭奠已故亲人魂灵的日子。每年清明上坟这一天,人们倾家而出,背上家里煮好的去年年猪的猪肝猪心肺,到了坟旁烧一笼火支起锅,把肉掺水再煮起来,再把杀的鸡肉煮起来。在祖坟前点上几炷香,供上酒、饭、肉,烧上钱纸,又在坟上压上钱纸和柳条柳枝。然后在坟地吃一顿饭,才叫魂回家。
清明节,彝族去上坟的日子,要择在本家最后去世的老人年龄属相不相冲日,例如:这个已故老人属虎,上坟日子应该用狗日和马日两天,已故老人才会收到后人供的祭礼。相反,已故老人会收不到后人供的祭礼。
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是武定县东坡傣族乡各族人民群众一年一度的民族传统节日
——“四月八” ,“四月八”是彝族的“以噜枯”节演变而来,彝语“以噜枯”,译成汉语为“叫水龙”。关于彝族的“以噜枯”节(四月八)的由来,在武定县的一些彝族山寨,至今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金沙江南岸武定县境内山顶山腰居住的彝家山寨干旱缺水。有一年,久旱无雨,到了农历的四月初也不见下一滴雨水,人们无法耕地播种,连人畜的饮水也相当困难了。此时,有一个村寨的彝族同胞在寨中一些老者的建议下,在四月初八这一天,集中全村山民来到山神树下和水源边,杀羊宰牛来祭山神树和水龙王。祭祀仪式刚要结束,天就下起雨来了。从此,当地的彝族同胞为了纪念这个吉日,把每年的四月初八当作节日来过。所以,“以噜枯”节就这样沿袭至今。
如今,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成千上万的各族群众汇聚在东坡街,举行3天3夜的节日活动。白天进行物资交流,开展各种民族民间体育运动,晚上进行电影电视、文艺演出、跌脚、民歌对唱比赛晚会,通宵达旦。
节日的傣乡,在通往乡政府所在地——东坡的公路和山道上,身着节日盛装 的各族群众像潮水般涌来。东坡大街小巷披红挂绿,到处都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氛。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阳光雨露沐浴下,东坡乡各族人民勤劳致富过上了美好的日子。
在“四月八”体验民族风情的同时,自然还要品尝丰富的傣乡美食。树荫下,凉棚中,饭店里,人们尽情去享用喷香的羊肉汤锅、香甜的乳猪肉凉拌、醇香醉人的小甑高粱酒、清凉爽口的米凉粉,还有那难得遇到的江鱼煮杷贡酸菜。
远方的朋友,到东坡赶四月八,还忘不了到勐果河去洗澡摸鱼;到白马口去坐船欣赏金沙江绚丽风光噢。
五月五
五月五,又称为端午节,各民族都在过,是苗族比较隆重的节日——花山节,苗语叫“阿移傲”,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相传,苗族远古的时候居住在一个叫“直密力”的地方,苗族的祖先开日之老、格蛮之老和干绳毛比带领自己的部落,建筑城邑,因“陕岛觉底奥”族的人前来争夺,双方从鸡年鸡月鸡日起交战,不知打了多少岁月。“陕岛觉底奥”族的人越来越多,城邑被重兵包围,水粮断绝,眼看就要被攻破。苗民们急中生智,一面通知对方,诈称该年是苗民的祭祖年,待祭祖之后再打,一面积极准备突围逃命。他们在城邑内立两棵木杆,一边拴一只大绵羊,一边拴一只大山羊,中间放一木槽食料,羊面前各放一面铜鼓,羊为了抢食,急得双脚乱踩,把铜鼓跺得“咚咚”乱响,围城的敌人以为城里人要出来迎战,紧张地伸长脖子看。城里的苗民由两个首领带领,一个领兵突围,一个领兵掩护老小逃命。喊杀声和“咚咚”乱响的铜鼓声,把围城的敌人吓懵了,不知城里苗民还有多少人马,正当他们处于惊慌之时,城内突围的人杀开一条血路,冲出包围圈,远走高飞。逃离家乡的苗民,非常怀念自己建筑的城池和家园,怀念阵亡和离散的亲人,他们把家乡的河流、田地、城墙都一一绣在自己的衣服上,并且在铠甲似的托肩花衣后面,系上6个小铜铃,一走动就响个不停,以示随时不忘记故乡和亲人。苗民还选定农历五月初五日这天一起上山瞭望,杀猪宰羊为阵亡人祭送亡灵。此时,正是万物生长旺盛之时,满山遍野山花烂漫,苗民们见景生情,把它称为“花山节”,一直延续至今。每到花山节,四面八方的苗民穿着由自己精心缝制的盛装来到集会场,吹起芦笙,跳起欢乐的芦笙舞,男女老少自择对手进行对歌比赛。同时还要举行千百年来深受苗族人民喜爱的穿花衣、斗牛、赛马、射击、射弩、登山以及篮球、拔河等体育比赛活动,进行商品物资交流。
彝族要蒸一甑小麦包子,传说:古时候,民族之间发生战争,彝族用包子,里面装上信件,相互传递沟通信息,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纪念利用包子传递信息取得胜利,彝族沿袭着过五月五蒸包子吃这个节日。彝家民间有一句谚语:“五月五,栽下盐棒也会活”。就是说五月五这一天,栽什么树都会活,成活率很高,彝家山寨的人们这-天要在房屋团转栽石榴树、香柚树、黄果、柑橘等果树。在村子的巷道里栽下榕树、凤凰树等能遮阳蔽雨的树木。五月五,也是彝族沿袭久远的植树节。
六月六
六月六,到了六月六的时候,彝家山寨庄稼包谷荞子已经长势喜人,那一天,彝人各家各户要抱一只鸡到田地边上,进行祈求山神活动,祈求山神保佑田地里的庄稼,不会被虫咬,鼠咬,不会遭到风灾、雷雨冰雹的袭击,获得好收成。这一天,彝家人满怀喜悦的心情,走出家门漫山遍野地查看庄稼长势,发窝乡、插甸增益村委会等地在这一天举行隆重的“六月六”民族传统活动,开展文艺表演、斗牛、斗鸡、篮球比赛、民歌对唱、民族跌脚舞等,晚上还有盛大的篝火晚会,花前树下,谈情说爱、其乐融融。
六月二十四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火把节,也是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法定节日,一大早,彝家山寨家家户户,把房屋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人们忙着烧火杀鸡、宰羊、宰小猪,妇女们在家煮早饭,成年男子们一大早就去指定的地点,去打(宰)寨子里集体集资买来的过节牛。牛宰杀好后,把牛肉砍割好分给各家各户,表示吃了牛肉的都吉祥平安。宰羊杀小猪的,吃饭时看羊膀、猪膀,杀鸡的,吃饭时看鸡头,主要是鸡舌的两杈发不发红,这就是祭节“看财喜”。
有一个习俗,叫上新坟,去上去年火把节之后去世老人的坟,人家来与你上过新坟,你必须去与人家上新坟,是一种相互帮忙的、不得不搪的门户。下午,有一个仪式“送火鬼”,由毕摩念咒语,各家各户端一盆药火盆送“火鬼”出门,集中装到大竹篮里,由四个男子扛着大竹篮,送到指定的地点村外山箐中。
夜幕降临,彝家山民们扶老携幼举着点燃的火把,汇集在场坝上进行联欢活动,欢声笑语、喊声震天,使一个个寂静的山寨沸腾起来,真是天上星星亮晶晶,地上火把红彤彤。活动有游戏“大莫大若赞”又叫“大莫羊若由”,彝语“大莫”,汉语为老鹰,彝语“羊若”,汉语为小鸡。老鹰抓小鸡,人们手拉着手排成长龙,一头的第一个人扮做“老鹰”,另一头的第一个人扮做“母鸡”“小鸡”,围成圈圈跑,“老鹰”追赶“小鸡”,“母鸡”护着“小鸡”,抓到后互相交换,继续游戏。
有一种男人表演的活动,彝语叫“勒勒甲甲”,汉语为搭天梯,下面一圈由健壮结实的青壮年手搭手围成,上面一圈由灵巧轻快的青少年踩在下面的人的肩膀上,手搭手围成一圈,站稳了以后转圈,转圈的速度越来越快,直到累了站不稳了,上圈有人松手跳下来才罢。
还有一种游戏叫“摞独”,彝语“摞独”,汉语为踢虎之意,一些地方叫老虎抱蛋。由一人扮做“母虎”,手脚着地,身子下放着的三个石子扮做“虎仔”,大伙围在“母虎”的四周,寻找机会快速去抓“虎仔”,而“母虎”要灵活机动地护着“虎仔”,不能让人们拿走石子。在抓“虎仔”的过程中被“母虎”踢着,这人就去换“母虎”。要是身子下的三个石子被抓去了,一个人也踢不着,算是输了,就要拿“母虎”来舂功。“舂功”就是把两个输了的人放倒在地,四仰翻翘地四脚四手的拉起来,屁股对屁股的舂,直到两人噢噢大叫,方才停止。
再有一种游戏叫“阿莫气充唐”,汉语为抢新媳妇,从姑娘群中选择一个姑娘作“新媳妇”把她藏在场坝的一个角落里,姑娘们在外面严格地守护着,严防小伙子把她搜出来抢了去。小伙子们喊着:“你们格有新媳妇?”姑娘们回答:“没有!”“格可以看一看你们的新媳妇?”“不可以!”这样反复问答了好几遍,小伙子们忍耐不住了,开始动真格了,我拉你扯,你撕我抓,双方经过一番激烈地争夺,有的姑娘耳环被揪掉了,有的小伙子衣袖被撕破了,小伙子们终于把“新媳妇”抢了出来,小伙子赢了。
最后一个游戏是“也耄得”,汉语意为“扎熊舞”。用羊皮缝制成兽脸面具,用石灰把眼圈涂白,用染料把嘴巴染红,画成狰狞的面目。几个小伙子来到树林里,把面具套上,掰来树枝捆绑在身上,头顶插上两支已经点燃的席草香,手持树枝,跳跃着跑入场坝中央,表演各式各样的动作,用树枝抽打场坝里面娱乐玩耍的人们,随着“人熊”的闪亮登场,火把节联欢活动接近尾声。
七月半
七月半,是继六月二十四火把节之后,彝族、傈僳族、汉族都要过的一个节日,汉族更为隆重,十四、十五、十六过三天。有十四日家庭叫魂,又叫取魂,彝语“依浓枯”,每家杀一只大公鸡。十五日祭毕摩神,彝语“摆死好”,有毕摩的家庭在家祭毕摩神。村上要进行祭山神,彝语“咪司呆”,全村男人集中到山神树下,由毕摩主持祭祀活动,杀鸡、杀小猪、宰羊,在山神树底吃饭,女人不准参加。
旧历六七月是青草丰茂的季节,也是牲畜休养的最佳时期,所以六月二十四、七月半两节,都要对牛、羊、骡进行捶骟割骟,当地的土语叫做“改换牲口名”。七月十四日那天早上,一些彝族村寨要举行一次祭山神,彝语“咪噻铺”,各家各户用一只大公鸡在大门上祭山神叫魂,以祈祷山神保佑全家人不生病痛身体安康,庄稼丰收,牲畜兴旺。
八月十五 (中秋节)
对于在外打拼的人来说,中秋节也是回家与家人团圆的日子,毕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啊,不管多远,如果有时间都会尽量赶回去跟家人一起过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于是,全县各族人民对中秋节甚是团团圆圆、热热闹闹。彝族地区还要过尝新米节。
到了农历八月,彝寨田里的谷子黄了。为了欢庆丰收,彝家人要选择一个属猴日,或属鼠日,过尝新米节。这天一大早,人们就到田里扯一两背熟得早较饱满的谷穗背回来、扎两小辫挂在祖灵牌前。然后,把谷穗拿到犁铧角上和铁锅边上(按扯)弄下谷粒,放到大锅里焖干,拿到碓里舂成米,煮成新米饭。杀鸡宰羊,开饭时,先舀一碗新米饭,饭上拈上几块肉,倒上一碗烧酒,祭献祖宗,让祖祖宗宗先尝,大家才能吃饭。为什么选择在属猴日、属鼠日尝新米,彝族同胞认为这两天是最吉祥的日子。
到了过新小米节这一天,彝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沉浸在无比的幸福欢乐之中。清晨,热情好客的彝族同胞杀阉鸡宰小猪,你请我,我叫你,挨家挨户的串玩。人们斟满了新高粱米酿做成的一碗碗水酒,一边品尝新酒一边拉家常。老年人坐在家里喝新酒唱调子,青壮年进行篮球、象棋、拔河等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