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迤沙拉
作者 鲜荣文/图 2008-10-15
原出处:攀枝花日报

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带有汉族韵味的迤沙拉彝族少女服饰 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宛如江南小镇的迤沙拉
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里颇彝人传唱的里颇古乐仿佛缠绕着迤沙拉被彝化汉人对秦淮文化的苦苦追忆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条奔涌不息的大江把横断山脉边缘的一座陡峭山峰横切成险峻的金沙江大峡谷;一个村子里的人96%以上是彝族,但彝族人里有毛、张等汉族姓氏;彝族男人不穿查尔瓦,彝族妇女不披羊皮褂;彝族人家堂屋里只摆神龛,不设锅庄;一个地处川西、滇西交界处的彝族山村,却错落着江南水乡特色的各式民居;有人考证,在这个汉族和彝族生活习俗高度融合的村寨,居住着与毛泽东有血缘宗亲关系的彝族人家……这就是迤沙拉,一个在中国地图上不留下任何标记的彝族小山村,一个引起国内外人文学者高度关注和浓厚研究兴趣的特殊人群。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幅泼墨山水画卷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迤沙拉是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的一个自然小村落,正在这里做着研究课题的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博士后韩华女士有一种与迤沙拉相见恨晚的感觉,“迤沙拉太神奇了,她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全人类的。”韩女士已经是第三次到迤沙拉,唯一的感受就是:来了还想再来。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是一个秋色宜人的上午,温暖的阳光散落在这块掩藏着众多谜团的土地上。从村子旁边数千米长的葡萄沟里,微风送过来一股淡淡的、酸酸甜甜的气息,与田野里青草散发出的清香氤氲混合成一种独特的气味,让人痴醉,令人沉迷。在古色古香的谈经古乐悠扬婉转的余韵里,老人们叼着硕大的烟斗,或倚门而坐,或斜靠在门框上;放牛牧羊的孩童,爬上缓缓的山坡,在地毯一样厚实的青草甸子上躺着,高一声低一声地哼起了带着山歌韵味的流行歌曲……一幅生动的泼墨山水画卷就这样在我们的视线里慢慢铺展开来。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解“谜”迤沙拉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初访迤沙拉,众多“谜团”令人满腹疑惑。第一个“谜”,绝大多数彝族村民使用汉族名字,自称老家在江苏、江西或安徽一带;第二个“谜”,在崇山峻岭中的彝族山村,建筑物却带有明显的江南水乡特色;第三个“谜”,村子里毛姓彝族人家与毛泽东有血缘宗亲关系。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为村落的迤沙拉,早在600多年前的明朝初期就已形成。史载,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云南还不在其治下。当时盘踞云南的元朝残部梁王,踞险峙守,并连续诛杀两名明朝特使。朱元璋震怒之下,遣义子沐英统大军30万,从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这个地方出发,远征云南,史称“洪武开滇”(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这30万明朝大军,以南京人为主,包括江苏、江西和安徽等地的人。云南归顺后,朝廷在贵州、云南一带实施军屯,此后,又实行民屯、商屯,一部分将士就地转为居民。再后来,明朝廷为稳定数十万戍边大军,实施鼓励士兵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的和亲政策,并规定,娶了哪个民族妇女为妻的士兵也随之改归该民族。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一通婚和亲政策在彝族人聚居的现攀枝花迤沙拉一带,逐渐演化为上门给彝族人家当女婿(俗称“倒插门”),既改族属又改姓氏;娶了彝族女人为妻的则只改族属不改姓氏。这一习俗数百年延续下来,逐渐形成了大量彝汉混血后裔,留下了彝族人(彝汉混血)使用汉族姓氏的奇特现象。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在迤沙拉村的彝族人,绝大多数都是明朝戍边将士的后人,因此,他们称自己的老家在南京或者是江苏、江西一带。600多年来,他们始终难忘故土风情,代代吟唱同一首歌谣:“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为争米汤地,充军到云南。”数百年来,他们虽然汉被彝化,但眷恋先祖故地,倾慕秦淮文化,顽强保留下来很多汉民族的文化特质和民风民俗。村里的彝族男人不穿查尔瓦,彝族妇女不披羊皮褂,在每家每户的堂屋里,设有神龛,却不置锅庄,这与西昌和楚雄等地的彝族,风俗习惯迥然有别。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迤沙拉村的建筑,非常讲究布局和街巷设计。村子里街巷门肆、骡马客栈,大多依照祖先留下的体例而筑。村民家家有院,一正两厢,四合五井,白墙青瓦,高瓴飞檐,显现出徽派建筑“五岳朝天,四水归井”的特色与和合聚财的风水氛围。走进迤沙拉的高墙小巷,让人顿生仿佛置身于江南农村小镇的奇异感觉。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迤沙拉令造访者称奇之处,是这里600年来居住着毛泽东的世代宗亲。村子里145户830名彝族毛姓人家,他们与韶山毛氏同祖同宗,一脉相传,此事后经专家考证属实。迤沙拉毛姓族人在2005年10月到云南永胜认亲,得到了永胜毛氏的承认。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经专家慎重考证,明朝洪武年间,毛泽东始祖江西吉安毛太华为避战乱,入滇定居澜沧卫(今云南永胜县)之凤羽毛家湾,娶当地彝女王氏为妻。洪武三十三年,毛太华以军功携妻王氏、长子毛清一、四子毛清四迁入今湖南落籍,后定居韶山。至今传二十三代(2004年毛泽东之孙的儿子出世,算此为二十四代),毛泽东即毛清一的后代。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茶马古歌里的千古绝唱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里颇彝人传唱的里颇古乐是迤沙拉打上彝人印记的江南丝竹,在如泣如诉的旋律里,缠绕着迤沙拉被彝化的汉人一代又一代对秦淮文化的苦苦追忆。但最令人感动难忘的,是传唱至今的茶马古歌。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迤沙拉走出来的第一代里颇彝族大学生毛志品是研究和收集整理茶马古歌最热心、最有成就的人之一。毛志品利用闲暇,收集编印了一本书,名叫《留在茶马夷道的古歌》。书中所录全是迤沙拉民间世代相传的说唱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真实地记录了迤沙拉里颇彝人过去的生活状态。由于一些老人相继作古,毛志品收集整理的作品就显得弥足珍贵。其中主要写马帮生活的有《大赶马调》、《过山赶马调》、《走厂调》、《送郎调》,描述古代募兵打仗的有《募兵调》,表达迤沙拉人对安居乐业美好生活向往的有《青棚调》,还有《十二属调》、《鲁班调》、《寡妇调》、《劝赌调》等等。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赶马调》以饱蘸感情的笔触,描写了赶马人的艰辛生活。赶马人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远走他乡谋生,妻子因丈夫远行、生死难料而哀怨楚楚,生离死别的悲苦之情,跃然纸上。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女:砍柴莫砍葡萄藤,有女莫嫁赶马人。赶马之人良心狠,出门赶马不管妻。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男:小哥娶你,欠了三千八百债,不走夷方还不清。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女:差了三千八百你莫气,抽纱纺线添补点。不为老来不为小,只为我郎劝不依。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几句开场白,把妻子的哀怨和赶马人的无奈烘托得让人愁肠百结,顿起怜悯之意。
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铃一响就开稍,罗锅一响就吃饭。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草地点就放马,落凹地点就安身。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哪里有草就放马,哪里有水就安锅。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个石头打个灶,就地挖个洗脸盆。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理茶山多走些,阿瓦地方少耍玩。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理地方瘴气多,阿瓦地方人吃人。
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募兵调》则通过描写小五哥应招入伍,远征阿瓦,得胜返乡,却面对家破人亡、凄凉破败的惨景,于是发出“早知回家这份样,不如打仗早早死外乡”的悲叹。歌谣强烈表达出人民群众痛恨战乱,渴望平安的生活,具有浓烈的现实主义色彩。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做人一世莫挨整,做人一世莫当兵。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做人挨整心难过,做人当兵枉为人。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了兵来不认亲,吃了皇粮不认娘。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变铁做砧难回头,做人当兵难回头。
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歌谣开场就表达了老百姓痛恨战争、厌恶当兵的情绪,然而,“戊戌年间兵马乱,戊戌年间水淹城。戊戌年间是非多,是非年头刀兵起。” “拿起刀枪就打起,只见刀枪不见人。”“人头滚得一夹沟,人身码得山头高。”结果是人和马的尸骨“塞得三江水倒流”。说唱的最后一节,小五哥九死一生,终于“打了胜仗把家回”,他自己的家却早已家破人亡。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院坝心头长蒿草,堂屋心头菌子生。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望望四边不见人,抖灵磕颤叫一声。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叫声爹来爹不应,叫声老母不回声,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姐姐嫂嫂齐叫遍,破墙破壁不回声。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风吹天地树身抖,风吹蒿草弯下身。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小小妻子在哪里?小小妻子在哪方?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兵哥来五兵哥,夜夜梦家不得回,天天想家想断肠。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回总算回来了,九死一生回家乡。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早知回家这份样,不如打仗早早死外乡。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兵哥来五兵哥,眼泪四股八岔淌下来,身子一软坐地上。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眼泪干了又淌湿,气死几回又醒来。
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迤沙拉,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极其厚重的彝族村寨,走进它,就如同走进了一个连通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时空隧道,透过这扇小小的窗口,探寻彝汉文化水乳交融的源流变迁,我们总有或多或少的惊奇和喜悦。2005年11月12日,在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二批2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榜上,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的迤沙拉村赫然有名。迤沙拉,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Fr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beley工作室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