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山采春茶
倘若您追寻着茶马古道的隐秘记忆,走进春天的无量山,入目的是青山、云雾、茶园浑然天成的美丽画卷,入耳的是采茶彝家姑娘的悠扬歌声,您定会陶醉在无限的茶园美景里。
来到彩云之南这方茶的故乡,请您跟我一起去话茶史、观茶园、探茶村、访茶农、会茶人,共同展望无量山明天的美好生活吧。
凤凰传说
在南涧县碧溪、拥翠、公郎三乡镇交界处有一座山,该山海拔2347米,这里山峰叠起,林深叶茂,芳草鲜美,百鸟翱翔。相传远古的时候,一只南飞的凤凰偶然间看见这座山的悬崖上有一棵闪闪发光的仙草,于是凤凰就在林中择树而栖,决定终身与仙草为伴,不再远走高飞。可不久,此事被山中之王老虎知晓后,起了觊觎之心,老虎想凭武力霸占仙草,凤凰据理力争,后与老虎进行了激烈搏斗,经过十天十夜的殊死较量,凤凰战胜了老虎,保住了仙草。百鸟钦佩凤凰智勇遂拥其为王,便把每年秋冬时节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定为“朝凤节”,百鸟会从四面八方飞来朝贺凤凰尊王。彝族先辈们钦佩凤凰尊王的智慧、勇敢和有感百鸟朝凤的壮观场面,便把此山改名为“凤凰山”。“百鸟朝凤”的美妙传说因此而来。即便如今,候鸟迁徙的壮丽景观依然存在,每年仲秋时节至十月下旬,成千上万的各类候鸟结队聚会凤凰山,形成“百鸟朝凤”状美奇观。
凤凰择仙草而栖,那株仙草就是今天的无量山茶。
大山茶王
早在唐朝时期,南涧无量山、哀牢山间就已经开始种植茶叶,无量山是云南茶的原产地,南涧素有 “茶叶之乡”的美誉。“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段文字真实记载了南涧悠久的种茶历史。
南涧县无量山镇古德茶场被誉为“大山茶王”的古茶树坐落在海拔约2100米的无量山中,距南涧县城约60公里。“大山茶王”据传有600多年树龄,树高近10米,树冠呈伞状,枝繁叶茂,蓬勃葱郁,遒劲美观,枝干覆盖了20多平方米的地面,根部直径逾50厘米,合抱难围,蔚为壮观。由于目前国内发现的古茶树多为野茶,而“大山茶王”属栽培型古茶树,具有家茶的典型特征,为国内古茶树中的珍品,也成了无量山中一道独特风景。“大山茶王”是无量山悠久栽茶历史的最好佐证,也成了南涧茶叶的无形名片。
公郎镇斯须乐村也发现树龄超过二百年的茶树。在南涧,百岁老茶树并不罕见。这些古茶树风景为无量山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和茶文化底蕴。
茶出天然
受无量山、哀牢山、澜沧江和黑惠江等名山大川的影响,南涧县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复杂多样,土壤肥沃、湿润多雾、气候温和,非常适宜茶叶种植。在海拔1700米至2200米的无量山中,空气质量好得令人称叹,整个山里世界简直就是个巨大的氧吧,这里正是南涧茶叶的主产区。
近年来南涧认真开展无公害管理技术培训、指导和推广,对企业和农户在控制化肥和农药使用方面进行严格管理,积极申报优质生态茶的生产认证,构建起以有机茶为先导、绿色食品茶为主体、无公害茶为基础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
到2009年末,南涧县无公害茶认证面积已达9.12万亩,超过全县茶叶种植面积的80%。2009年,全县茶叶总产量364万公斤,其中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等名优茶产品产量达233万公斤,超过茶叶总产量的60%。2个产品通过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个企业通过了有机茶原料产地和生产加工认证,14个企业通过了“QS”认证。1家企业的1个产品通过国家“AA级绿色食品” 认证,4家企业的17个产品通过国家“A级绿色食品” 认证,14家企业通过“QS”认证。
在原生态、纯天然成为生活时尚的今天,南涧茶叶把健康环保与绿色生态作为主要发展方向,正越来越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彝山茶园
站在灵宝山上举目俯瞰,台商投资兴办的乌龙茶种植基地华庆茶场散布在三片山坡上,一条条规整的堤地栽植着修剪整齐的茶树,象一根挨一根绿色丝带嵌在山腰里蓝天下,又象风吹皱水纹层层叠叠荡漾在青山上白云里。更有入冬时节,千亩茶岭冬樱如绯,云蒸霞蔚,美如图画。
在“罗伯克”,彝语意为“龙虎出没的地方”,站在“农业部标准茶园创建”牌前,罗伯克千亩茶园宁静安详,眼前那些深翻了土施足了肥,修剪得整整齐齐的无数茶垄在冬意暖阳里昏昏欲睡,似乎正静盼着来年春醒,蓄势待“发”。
如今南涧县像这样的规模茶园已发展到数十个,在无量山中星罗棋布,既是道道美丽景观,又构成了南涧茶产业的主干。
立足“高山有机茶、无公害、品质好”的优势,拓展生产基地,通过扶持茶园低改,引导茶农及茶场搞好低产茶园改造,南涧努力建设高产优质生态茶园,仅2009年就完成低产茶园改造6890亩,其中示范样板2200亩,补助改造资金11万元,抓实无性系良种新茶补植补造,加强对幼龄茶园的跟踪抚育管理,高标准、高质量、有计划地稳步推进无性系良种新茶园建设。2009年,全县茶园面积已达103750亩,其中采摘面积约75000亩,实现茶叶农业产值5824万元,总产值15000多万元。现已形成茶叶专业村委会15个,专业自然村36个。2009年,南涧县列入成为全国118个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基地县之一、云南省重点扶持的36个无公害茶叶基地县之一、云南省的优质茶叶基地县。
合作联姻
走“一村一品”路子的木板箐,大力退耕还茶,在先辈零星种植的基础上大面积地连片栽种茶树,发展茶园700多亩,户均14亩,人均3亩多,成立了“木板箐茶业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使木板箐从穷得出名的村子成为了致富有方的村子。成立于2009年2月的三家村汉行茶叶专业合作社,拥有社员148户,茶园面积达1644亩,茶叶初制加工厂1个。以罗伯克茶场为依托,罗伯克村周边4个村落120余户茶农、茶园种植户共同成立了“罗伯克茶业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改变农户分散经营的局面,切实解决和规范茶农生产加工、销售所面临的困难,引导县内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建设茶叶初制所,组织茶农按标准化规程进行统一生产、加工和销售,为茶叶联营生产创造了条件提高了竞争力。许多茶叶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纷纷应运而生,截止2009年底南涧成立了以种茶农户为主的茶农专业合作社10个,以茶叶购销商为主的购销专业合作社2个(其中跨地区经营的1个),会员达22867人。通过合作社收购外销的茶叶达12000多吨,县域内企业加工4000多吨。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茶农2008、2009年卖毛茶每公斤普遍多卖1.20元左右,为南涧茶农增收约800万元。
南涧茶叶还积极探索与外企、外资联姻模式,吸引资金技术及市场支持,寻求更多发展机会和更大发展空间。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罗乃炘与南涧县罗伯克茶场李正林场长签订了《茶叶原料基地合作协议书》,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联合模式,将罗伯克茶场及罗伯克茶叶生产农民合作社2080亩茶园作为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茶叶原料(及初加工)基地,签约期限为3年。南涧罗伯克茶场将每年按质量标准向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供茶50吨,签约期间,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还将对罗伯克茶场进行技术扶持,力争提高单产、质量,使茶场每年供茶达到200吨。
利用茶叶的资源优势,南涧县成功引进了台商独资经营的华庆乌龙茶生产基地及外地客商注资的土林沱茶公司,新办了凤凰生态茶厂等多家茶叶精加工、深加工企业,深挖茶叶潜力,做大茶叶文章。
传奇茶人
大山的灵气孕育了南涧茶叶的清香,更因南涧茶人的执着与至诚,产于无量山的南涧茶叶名扬海内外。
罗伯克茶场的彝族场长至诚茶人李正林正是南涧茶人的代表。视质量、信誉为生命,始终坚守“做茶就是做良心”的经营发展信条,严格强化茶场内部管理,在茶场建成施肥、打药、薅除、修剪、采摘、初精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体制,各个环节都实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统一要求,层层把关,全面提高产品质量,依法经营、诚信纳税。在“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诚信纳税企业等荣誉的评选中,罗伯克茶场几乎年年榜上有名。李正林四十余年如一日,做茶如做人,茶品如人品的故事被传为佳话,罗伯克绿茶也成了南涧人为之骄傲的南涧茶叶品牌。
冉应富,小米地一社农民,带领全村人掀起种茶热潮,茶叶种植面积发展到260亩,科学管理茶园,多家农户购置了刹青机、揉捻机,茶叶初加工也比过去更加科学规范。冉应富还创新茶叶初加工办法,发明了捆绑茶加工方法,发动乡亲们大量加工销售捆绑茶。中央电视台7套《致富经》栏目记者专程到小米地村进行了采访,制作了专题片《这里的茶叶打捆卖》在央视中播出。小米地一社发展茶叶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成为了小有名气的茶叶致富村。
正是有许多像李正林这样的诚信经营者、像冉应富这样的无私领头雁,南涧茶叶才走出了宽阔的发展之路。
高山市民
南涧山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门在哪里?无量山资源优势有多大潜力可挖?
我们从南涧茶叶发展的调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南涧有小波罗箐、木板箐、栏干箐、阿昭箐、箐门口等村名带“箐”的村,多是过去一度偏远贫瘠、邻箐靠山的少数民族聚居村。我们来看看小波罗箐和箐门口两个小村子如今的收入概况。
小波罗箐,40户农户,184人,全村均为彝族,户户种茶,全村所有耕地均已种茶或间套种茶,户均茶地面积约10亩,2009年户均茶叶收入约1万元(2007年户均茶叶收入约3万元,2007年茶叶价格最好)。村民主要收入为茶叶收入和打工收入,两项占80%左右。户均年收入约3万元,人均年收入约7000元。全村已盖起小洋楼16幢,近一半人家搬进了平顶房。电视、电话普及率90%以上,不少人家拥有太阳能、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等现代电器。
箐门口村,63户农户,238人,彝族人口220人(部分娶来的外地媳妇非彝族),村民主要收入为茶叶、泡核桃、肉牛、养猪、打工,户均年收入已超过2万元。
我们惊讶地发现,这些过去一度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村,正逐步发挥他们土地多,适于发展茶叶、泡核桃等特色作物的资源优势,开始赶超中间村、甚至以前的富裕村,而且发展后劲比较足。
我们采访了小波罗箐的吴家候大叔。吴大叔说他家6 口人,每年茶叶收入都超过万元,儿子采完茶就出门打工,去年刚盖了幢20多万的小洋楼。“家里20亩土地现在已全部种上了茶叶,不再种粮食,也不养猪、牛,采茶时请工,直接向附近的加工厂卖鲜叶,一年也就有半年的活,收入比过去翻了几个倍,以后一年收入四、五万元应该没问题。轻松、舒坦、开心,像个高山市民”。
茶叶圆了山区群众致富梦、发展梦,山区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有一些人家已在县城买了房子,比如50余户农户全部种茶的三家村就有3家人家已在县城买了房子,“山上干活、城里生活”已成了流行话题,许多像吴家候大叔一样的山区少数民族群众正逐渐成为新兴的“高山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