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波是蜀汉三国诸葛武侯南征的故道,诸葛亮与孟获的传说和遗存众多,位于马湖景区金龟岛上的海龙寺孟获殿,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唯一一座纪念彝族英雄孟获的寺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孟获殿,坐北朝南,寺殿内供奉着三尊彝族塑像,中为孟获、身披大红毡衣,腰佩宝剑,左边是其弟孟优大将军,右边是军师摩铁大将军。他们皆身着彝族服装,形象威武,气宇轩昂,栩栩如生。
马湖“孟获殿”
海龙寺
毕摩经书
孟获殿
孟获殿坐北朝南,寺殿内供奉着三尊彝族塑像,身着彝族服装,中为孟获,身披大毡衣,腰佩宝剑,左边是其弟孟优大将军,右边是军师摩铁大将军,形象威武,气宇轩昂,栩栩如生。
进入寺庙的两侧盔甲齐整的彝兵矗立,被他们视其为吉祥物的“天菩萨”发髻,赫然醒目,彝族认为人的灵魂受鬼怪或无意中惊吓时,它能起到保身护魂的作用。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孟获的老婆是祝融夫人,传说为火神祝融氏之后裔,以丈八长标为兵器,背插五口飞刀,百发百中。三江城被诸葛亮取得后,祝融替丈夫出阵,后来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孟获表示永不再反,夫人亦随之降服。祝融夫人恩怨分明,武艺超群,加上绝色的容貌,在三国美女榜上应有一席,被三国迷称之为:刺美人。
孟获庙具有汉彝两族建筑风格的融和,是汉彝两民族从刀剑争斗走向和谐、团结的历史文化浓缩。
孟获庙香火兴旺,由于小岛形状如龟,俗称金龟岛,来祈求平安延寿的彝人亦是络绎不绝。孟获庙也成为了马湖的一颗璀璨明珠和核心景点,游客有“来雷波不到马湖等于没来雷波,到马湖没到金龟岛等于没到马湖”之说。
附:诸葛亮与孟获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篇(85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年6月第一版,2003年5月第二次印刷)注②载《汉晋春秋》曰:“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服。募生至之。既得,使观于营阵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阵,若祗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
把这段古文翻译成今天的白话文,意思就是(蜀南夷帅作叛,)诸葛亮来到南中,百战百胜。听说有一个名叫孟获的人,一向被本地的夷、汉人所佩服,于是一定要生擒他。后来,诸葛亮果然(在盘东)擒住了孟获,采纳马谡之策,让孟获在蜀军的营阵里参观,问他:“这支军队怎样?”孟获答道:“我以前不知你们的虚实,所以才会战败。如今既然承蒙你给我观看了营阵,假若这军队真的只是如此,我一定会轻易取胜。”诸葛亮大笑,便释放孟获让他再战,一连捉了七次,放了六次,在第七次时诸葛亮仍然让孟获离开。孟获却不再走了,说:“先生有上天之威,我等南人不再反抗了。”于是蜀军会师滇池。南中平定后,诸葛亮都沿用该地的渠帅领守当地。(孟获则随诸葛亮赴成都任官,直到诸葛亮辞世,南方不敢复反——这是后话。)
雷波县城锦屏广场文化墙上象征彝、汉民族和解的浮雕——诸葛亮(左)与孟获举杯祝愿友好相处。(江泽明摄)
蜀汉的“南中”,汉代称为“西南夷”,主要包括今云南、贵州西部和四川西南一带。东汉时南中设有4郡:永昌郡(行政中心在今云南保山)、益州郡(行政中心在今云南晋宁)、越嶲(读作西)郡(行政中心在今四川西昌)、牂牁(读作赃科)郡(行政中心在今贵州黄平)。越嶲郡辖地为:今凉山州、攀枝花市、宜宾地区的屏山以及云南省的丽江地区和楚雄州的大姚、永仁。
七纵七擒的故事,《三国演义》用了4万多字的篇幅加以淋漓尽致地描写,进行了惊人的艺术加工,以致妇孺尽知。至于怎样七纵七擒的,各种史籍语焉不详。人们今天看到《三国演义》中的情景,其实是罗贯中艺术想象的产物。
诸葛亮点将台遗址
诸葛亮和孟获
诸葛亮(公元181—公元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今山东沂南),我国古代的政治家、军事家,蜀汉丞相,拜为武乡候。他一贯主张联吴抗魏,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北伐曹魏以图中原。他辅佐刘备,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在四川建立蜀汉,造成三足鼎立局势。
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正准备上疏北伐,南方蛮王孟获联合建宁太守雍闿(读作凯)、牂牁太守朱褒起兵十万反叛。他只好奏明后主刘惮,力排众议,起兵五十万南征平叛。大军从成都出发,顺岷江而下,经武阳,至僰(读作搏)道(今宜宾),再兵分三路:东路军由马忠率领入牂牁郡;南路军由驻平夷(今贵州毕节县)俫降都督李恢率领进入益州伐雍闿;西路军是主力,由诸葛亮亲自统率,逆马湖江(古称宜宾以上金沙江为马湖江)自安上(今屏山县新市镇),起旱路,进攻堂琅县(今雷波黄琅),来到屏(山)雷(波)交界之地,遭到孟获重兵乌蛮军狙击,留下了大陷漕、小陷漕、百仗坡、龙湖雄关、点将台、孔明堡等古战场遗迹(上述地址分别在今雷波县中田乡、黄琅镇、马湖乡境内)。
诸葛亮南征路线图
在下河坝与乌蛮(又名青羌)相遇,诸葛亮背水一战,战斗异常激烈,后经马湖,翻大火地,黄茅埂,进入不毛之地。在美姑河边(古称卑水),发生了著名的“卑水之战”,激战数日,更是悲壮惨烈。消灭了叛军高定元的驻防部队。追到邛都(今西昌)斩杀了叛将高定元。“乃南下经会元(会理)至三绛(今会理黎溪)、永昌(今云南保山)追击孟获,攻击滇地”(《云南郡县两千年》),历时近一年。
诸葛亮南征政策一直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对待战俘好言抚慰,酒肉相待,只服其心,并不灭其类!只对极少数顽固分子,如雍闿、朱褒等人用反间计而诛之。成都武候祠有一联这样称颂他(滇人赵藩撰):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毕摩特技—吐火
孟获(彝名兹夺阿武),彝帅(即蛮王,次之称洞主、酋长),第一种说法讲他是云南曲靖人,第二种说法讲他是云南昭通人,第三种说法讲他是四川雷波城墙岩人。兄弟三人,长兄孟节,三弟孟优。其妻祝氏后代,祝融夫人。妻弟是带来洞主。孟获深知兵法韬略,懂礼义廉耻,性格倔强,有胆有识,顽皮而又可佩可爱。
公元223年,刘备死后,南中地区各首领趁机扩张势力,反抗蜀汉。高定元杀了越嶲郡将军焦璜;雍闿、孟获把蜀汉派任的益州太守张裔绑送东吴;牂牁郡的朱褒杀了蜀汉派来的常项。由于各地夷人首领反蜀,涉及到蜀汉的统治能否稳定。当时的形势是因荆州问题和东吴失和,北魏曹丕起五路军犯境,虎视眈眈。诸葛亮认识到,攘外必先安内。“南蛮不服,实国家之大患矣”(《三国志》)。如果再失去南中地区,蜀汉将难于自保。作为蜀汉丞相(统军大元帅)的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是势在必行。
南中平定后,诸葛亮组织人力修筑道路,推广牛耕、铁器和织锦技术,促进南中社会经济的发展。南中成为蜀汉稳定的后方。
我们说孟获性格倔强,百折不挠,有胆有识,在于他不怕失败,敢于斗争;这种战术不行就换另一种战术,这支部队打垮了再组织一支部队;被捉住了,灵机一动,总要找点理由来辩解,要斩要杀,全无惧色——这本身就是彝人的性格。第七次被擒后放他走他都不走了,并说子子孙孙都不再反了。在关键时刻,他明大义,识大体,心胸坦荡,顾全大局,关心民众,真诚息鼓言和,支持诸葛亮北伐,并派了他的一支主力军队青羌参加北伐,从而努力达到让人民群众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统一全国的目的。
南中平定后,诸葛亮将孟获、孟琰、爨(读作窜)习等渠首引进到蜀汉中央统治集团中去。蜀汉后主刘惮加封孟获为御史中丞(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纪律监察官),孟琰为辅汉将军,爨习为领军。
雷波县境内著名的三国文化遗址——“龙湖雄关”诸葛亮南征故道遗迹。(江泽明摄)
马湖海龙寺孟获殿门柱上曾有这样一联称颂孟获:
为一方民众操戈,岂是英雄气概;
因四海苍生息鼓,尤钦将帅胸怀。
对联是重庆市诗人罗昭培撰写的,可是在2001年被一些愚昧的人涂抹了,真是可惜可叹!
诸葛亮和孟获都是历史上的伟人、功臣。他们对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起到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功不可没,永垂青史。为此,任何一个人想抬高一个、压低一个或褒一个、贬一个都是不恰当的,有违史实,都不利于团结。1993年,雷波县海孟协会成立,陈国安曾撰写一联来讴歌孟获和诸葛亮:
出生入死捍卫民族尊严,不屈不挠,孟获精神传万代;
百计千方完成国家大统,七纵七擒,孔明策略著今朝。
“三国”这段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有了资源就要把它变成资本,造福民众。读者朋友看了今天选载的几则黄琅地区三国文化的小故事,或许会对马湖更感兴趣。那么,您就没想过身临其境,实地考察一番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