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历史悠久的彝族小镇,勤劳善良的彝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无数辉煌,保留了六项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传统技艺、音乐舞蹈、民俗仪式、饮食文化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构成安定人民精神家园不可缺少的根基是安定人民祖祖辈辈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下来的珍贵财产和宝贵财富,是安定的、民族的、世界的文化瑰宝……
传统舞蹈:彝族打歌
打歌是安定广为普及、参与人数最多、历史最为悠久的一种群众性民间文化活动。它融诗书、歌舞、音乐为一体,是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人们在打歌中陶冶情操、享受生活;在打歌中传情说爱、约伴会友;在打歌词中记载历史、教化后人……传统舞蹈“彝族打歌”,于2006年5月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技艺:彝族刺绣
彝族手工刺绣是安定彝族人民的又一项亮丽文化瑰宝,刺绣手法以平绣、插绣、接绣、打籽绣、栽绣、扣针绣为多见。刺绣图案纷繁秀丽,选材上至日月星辰、云霞雷火,下至山水花木、飞鸟走兽,图案形意丰富,色彩强烈而协调,充分体现了彝族的传统文化和审美情趣。传统技艺彝族刺绣,于2013年被列入“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安定镇青云村被评为“云南省十大刺绣名村”;2016年,云南省文化厅把景东安定批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
传统音乐:大帮腔
大帮腔主要由中老年人演唱,所以又称老帮腔。大帮腔是彝族先人模仿风、雨、雷、电、神鸟怪兽等自然界声音而形成的一种较为固定的彝语(密撒)唱腔。大帮腔演唱常为一人领唱、多人合声,故称“帮腔”,腔调古朴久远、声调宏亮雄厚、语重心长,是彝族群众表达思想情感和舒缓精神压力的重要形式。传统音乐大帮腔,于2016年被列入“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舞蹈:羊皮舞
羊皮舞是安定彝族群众特有的一种歌舞形式,其以舞为步,以三弦、芦笙、笛子为伴奏,舞蹈时用手拍打折叠好的羊皮褂子统一步调,以跺脚、跳脚、翻身(全翻、半翻、三翻、三转等)、闪身为动作特征。舞步轻快大方,其最大特征就是整支舞蹈都需要用羊皮褂作为道具而贯通全舞。羊皮舞沉淀着彝族深厚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传统舞蹈羊皮舞,于2013年被列入“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歌舞:跳菜
跳菜是彝族饮食文化奇葩,也是彝族饮食文化的结晶,是彝族特有的飨宴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跳菜集舞蹈、音乐、杂技和饮食为一体,仪人们(出菜人)用不同的举菜形式(常见的有手抬、头顶、嘴叼),伴着轻盈欢快的唢呐声或其他音乐(奉圣乐等),边舞边为食者上菜,表示对贵宾、贵客、贵人的敬重和热情欢迎(款待)。传统歌舞跳菜技艺,于2022年被列入“云南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羊皮衣制作
除以上五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安定镇还保留了一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羊皮衣制作。羊皮制作,技艺人选用两张较大而毛较长的羊皮,通过徒手赤脚搓、揉、打、拉、撑的手法,使羊皮变得质地洁白柔软,再通过裁型、裁线、缝补而完成制作。彝族先人们主要用羊皮衣御寒,垫背。如今,羊皮衣更多的是当作一种道具,彝族儿女们用它来跳羊皮舞。羊皮衣制作技艺,于2019年6月被列入“普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千里风情各异
欢迎你到这座民族文化底蕴厚重的小镇来
感受庄严震撼的过山号
感受原始而野性的羊皮舞
感受“跳起黄灰跺得脚”热情似火的打跳
感受一针一线在指尖穿梭的彝族刺绣
感受低沉吟唱诉说故事的大帮腔
感受别具一格的跳菜
感受民族风情和历史厚重
沉醉多彩舞蹈和悠扬歌声
寻觅那独特的民族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