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彝族文化,探密风情打鼓——陆良县小百户镇打鼓彝族村
作者 ​袁丽仙 2024-07-29
原出处:陆良县文化馆

打鼓村位于陆良县小百户镇西南边,隶属于普乐村委会,距小百户镇政府22公里,距陆良县城23公里,南与本县大莫古镇接壤,西与宜良县相连,毗邻石林彝族自治县。全村为纯彝族村,共有住户98户,394人。国土面积11.6平方公里,有耕地1409亩,其中水田190亩,旱地1219亩,人均耕地3.57亩;有林地2760亩,平均海拔1830米,年平均气温14.5℃,年降水量988毫米,适宜种植水稻、烤烟、萝卜、玉米、洋芋等农作物,是一个山区自然村。
S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地理环境

打鼓村依山傍水,南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世界地质公园、自然石景艺术宝库石林和素有陆良“三山四水”之一的“大跌水”景区;西接以溶洞景观为主体、人文景观闻名和风味小吃著称的宜良九乡风景名胜区。打鼓村的民族风情与西南三大景观遥相呼应,形成了幽秀奇绝的旅游集群,引人入胜,令人神往。S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agu1.jpgS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与打鼓村相邻的大跌水瀑布,在方圆两三里路内,均能听到瀑布飞落而下时所发出的隆隆巨响声,伴随巨响声所溅起的细水珠,形成翻腾的云雾,向周围弥漫,人在其间,犹如置身于仙境。S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跌水冰臼群是打鼓村的另一奇观,大大小小的“石臼”宛如被马踩出的脚印。这些散布在村子河流的“冰臼”镶嵌在白色花岗岩上,内壁光滑细腻,臼壁和臼底天衣无缝,自成一体,密密匝匝,犹如点点繁星,既神奇又奥秘,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意义,对研究本地区的地质历史、古气候、古环境变迁和全球变化具有重大意义。S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历史文化资源

打鼓是彝族撒尼人的村落,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传统的民族村落。打鼓村彝族撒尼人和石林县的彝族撒尼人同属一脉,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和文化习俗。S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agu.jpgS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打鼓的彝族撒尼人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史称“爨文”、“韪书”或“倮文”等,打鼓彝族人民已用彝文书写了许多碑文、天文、家谱、文学等书籍,是研究彝族历史和文化的宝贵资料。打鼓彝族的传统节日有火把节、彝历年、密枝节、插花节等,在节日期间,彝族群众要举行各种传统的歌舞游艺活动。全村现有民族文艺宣传队4支,共有文艺演出队员80余人,每逢春节、火把节等重大节假日,打鼓村民都自发举办各类文艺演出和运动会,也经常参加市、县各类农村文艺汇演,2006年曾获曲靖市农村文艺汇演第三名,2008年获陆良县农村文艺汇演第二名,2013年代表全镇参加县举办的春节文艺汇演。S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民族文化

打鼓村彝族群众长期与大自然休戚与共、生息繁衍,在自娱自乐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民族文化、节日和民风民俗,其歌舞、服饰、节日、工艺、饮食、婚俗、神话传说、山歌对唱等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开发价值。彝族群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全村人人都通晓彝族语言,97%的彝族群众通晓汉语,但由于交通不便,民族文化难以得到广泛传播,彝族文字和民族传统技艺日渐凋落,民族文化传承形势日益严峻。S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彝族祭祀

祭密枝是彝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的一种最重要的仪式。祭祀由村里资质较深的长者主持,祭坛以打鼓村的密枝山祭坛为主中,另有一处以人工筑成的祭祀台也在日常祭祀中使用。打鼓村民祭祀,若祈风雨,祭品用黑色的牛、羊或鸡,若祈晴朗,祭品则用白色的。祭祀当天全村男子登上密植山,中午时分开始祭祀,由长者主持祭仪,所有参祭人员以辈份秩序分几排席地跪于祭坛前,主祭开始摇铃祈祷请天地神。祭祀过程中祭辞贯穿于始终,主要是祈求保佑人畜安康、五谷丰登、招财进宝。祭天结束时,每个人从祭坛上拔一柱香带回去,即可保佑家人一年内平安顺利。S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大三弦传习所

彝族大三弦历史悠久,运用广泛,独具特色,其音质、音色、音量的个性强,在民乐团队演奏中表现力突出,更因其特有的音韵而令人感到回味无穷、无法替代。于2008年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进一步全面、系统、有效地抢救保护并合理利用这一特色文化资源,于2012年在打鼓村正式挂牌成立了陆良县大三弦民间舞蹈传习所。S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agu3.jpgS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大三弦表演

打鼓彝族撒尼人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彝族大三弦舞在当地流传广泛,不拘形式,不限时间,不分民族,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跳大三弦舞时人数不限。男女两排对舞,男的拨弦引笛,女的击掌拍迎,队形变化复杂,以圆圈和方队为主。速度有快有慢,蹬脚有韧劲,收脚有弹力,蹬脚快,收脚慢,干净稳健,一进一退,起落有致,节拍鲜明,节奏感强。舞者随着音乐快慢和哨音的长短,可变化不同的舞步。主要套路有“弹跳步”、“跑跳步”、“转自跳”、“十字档”、“弹脚转身跳”、“摆臂转圈”等。舞蹈的主要特点是沉、稳、颤、顿、朴实、矫健、豪放。每逢彝族火把节、插花节和三月会等传统节日,彝族村民都要身着盛装,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男子手持小三弦边弹边跳,女子则边舞边双手拍掌和用脚踏地。在在打鼓村,阿细、阿哲、撒尼支系称这种歌舞为“跳乐”,彝家少年十几岁就开始弹奏三弦、参加跳乐,个个都是“听见三弦响,心慌脚板痒”。热情豪爽的彝族歌舞让人振奋,让人享受。该舞民族特点浓郁,有较强的艺术性观赏性,适合广场大型文娱活动,也适合舞台演出。S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agu4.jpgS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斗牛活动

打鼓彝族善养牛也好斗牛,打鼓斗牛活动由来已久,已有1000多年历史。在每年正月十五、十六举行斗牛比赛。斗牛节上还要举行热闹的歌舞活动,男女青年身着节日盛装,在三弦的伴奏下欢快舞蹈,尽情歌唱。比赛时参赛的公牛被牵到一起进行顶力和耐力较量,以淘汰的方式决出“冠军”。先一群一群地斗,然后留下强者争夺冠军。斗败一方的主人要给赢的牛挂红绸,以表祝贺。S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agu5.jpgS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彝族舞蹈

彝族歌舞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形式丰富多彩,多数是模仿生产劳动时的动作而成。打鼓民族村寨中,其本上“能说话的就会唱歌,能走路的就会跳舞”,村里古老的舞蹈有模拟动物形象的“斗鸡”、“斗羊”,象征战争的“跳钗”、“刀舞”,庆丰收的“大鼓舞”等。其花鼓舞和左脚舞在一度时期尤为流行。舞蹈形式包括:打歌、跳弦、罗作、跳三弦、披毡舞等,这些舞蹈曲调欢愉跳跃,节奏鲜明而强烈,伴之以快速摆手、错步、踏脚等舞蹈动作,深受青年喜爱。S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agu6.jpgS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彝族饮食

在打鼓彝族自然村,风味名品比比皆是,以杉松尖、苦刺花、扇面松针、爆炒鹅长菜,酸辣龙爪菜、摆荑、山药为主的原生态时蔬让人尽享野生、绿色、健康体验;以烤乳猪、砣砣鸡、砣砣肉、黄花炖鸡、烟熏肉、锅贴乳饼为核心的风味名品让人大饱口福;以玉米、荞麦、大麦、粟米等五谷制作成的疙瘩饭、香粑粑让人真正回归自然。彝族饮食以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魔力,令人回味无穷。S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民族工艺

1、火草织布

彝族人好赛装,每逢婚丧嫁娶、赶集、集会都要比一比穿戴。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是赛装高潮期,期间各村各寨的男女老幼穿戴整齐,云集在节日的娱乐场上,这里便形成了五彩斑斓的瓦状帽、竹架帽、方帕、“助挺”的比赛场。每年七、八月份,山间云雾缭绕,也是火草长得最旺盛的时节。火草织布的制作工艺是将采回的火草叶晾干,除去绿色的表皮,就剩下洁白柔软如棉丝般的绒絮,把绒絮搓着线绳,然后用线绳在原始的织机上,织成不添加半点化学药品的纯色布料,再把布料缝纫成传统服装火草褂。火草褂因全为手工制品,且制作工艺繁细,每件将近价值几千元余。S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刺绣

彝族女子,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刺绣技艺也是一绝。打鼓彝族绣品以黑,红,黄三色为主.黑色为底色,红黄走线,黑红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朴素中显现华美.黑色为天地之本色,寓意为庄重与威严,红色赋予热情豪放和勇敢,黄色象征光明与未来.色彩浓而明快;绣品图案纹饰更独具一格,多取牛眼为图案,取羊角为纹饰,画角刺已概金鱼.多与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天文,地理,动植物为题材绘其精神,十分讲究装饰纹样的对称性,变形的抽象性,点,线,面的运用简洁得体.无不透露着彝族人民热情活泼、喜爱自然的天性。打鼓彝族绣品不仅做工精细,而且时尚美丽,韵味悠远。S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agu9.jpgS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打鼓村的历史文化多为口头流传,民俗风情在生活中自然展示,没有系统的文字记录,久而久之会误传甚至失传,当地文化站和民宗办积极协调相关文化部门通过搜集、整理打鼓村的彝族音乐、舞蹈、器乐、民俗、工艺等原始元素,将打鼓村彝族文化内涵以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展现,着力打造具有打鼓特色的“歌”、“舞”、“乐”,使其成为陆良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精品和对外宣传的特色名片,以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目标;恢复和壮大民俗活动,引导村民恢复晒老祖、祭密枝,祭获、求雨等民俗节日,并壮大现有的火把节、斗牛节等民俗节日,这些民俗节日一方面使传统的民族文化习俗得以传承,另一方面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增强了打鼓村的旅游吸引力;开展民族传统文化培训,为增强打鼓民族传统文化人才基础,定期组织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培训班,从中选拔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感兴趣、有潜力的学员进行培养,使得民族文化发展后继有人。S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来源:小百户文化站 )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