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永胜县清水古镇:云南边屯文化的缩影
作者 ​何守伦 2024-08-10
原出处:美丽永胜

从永胜县城驱车南行,过了盛产天然螺旋藻的程海,不远就可看见依山傍水的清水古镇。这里地处期纳盆地北端,北距程海8公里、县城40公里,南距期纳集镇10公里、金江古渡20公里,隶属期纳镇清水村委会。全村现有1126户4390余人,大都是汉族。
Ad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40727125915_001.jpgAd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对于内地游客来说,永胜汉族一定也展现出另一种不一样的“民族文化”,清水古镇就是云南边屯文化的一个缩影。所谓边屯文化,就是中原内地汉文化与云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地域特殊文化。清水古镇历经数百年的古寺、古街、古宅院,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古朴自然而又内涵深厚的文化意蕴。Ad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般认为,古镇的规模大于村落而小于城市,主要由民居、街道、店铺、集市等要素组成。清水古镇不但具有上述要素,而且历史上建有道观、佛寺、祠堂、书院等文化“堡垒”和精神高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遗存。2012年以来,清水连获首批中国传统村落、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二批中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等荣誉。如今,它的主体部分称为清水古镇,也算是名至实归。Ad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40727125915_002.jpgAd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水之名,始于明代澜沧卫在此设置“清水驿”。驿,又称驿站,是供递送公文的邮卒或过往官员暂住换马之地。这里最初只派兵士、驿卒驻守,即所谓“置军屯田,兼令往来递送,以代驿传”。随着军屯官兵与当地原居民族婚配,历经数代繁衍聚居而成村镇。当时,这里西有程河南流,东有龙泉环绕,故名清水驿。Ad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水驿东靠几山(又名交椅山),西临程河(今为水库),对望“凤凰”来朝之大山,符合风水学“背山面水、负阴抱阳、藏风聚气”的基本要素,堪称自然风水宝地。这里海拔1520米,地处坝区,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俨如江南水乡。古镇清新秀丽的自然景观同精美艺术的古建筑结合,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Ad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40727125915_003.jpgAd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水驿古名“河佉乡”,源自唐代南诏时程海称龙佉河,此地则在龙佉河南流金沙江的出口处。宋元以来,龙佉河又名程河、海河。明代前的程河两岸,居民多为史籍所称乌蛮、白蛮、施蛮、顺蛮、麽些,即今彝族、白族、傈僳、纳西等族先民居住地。Ad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明朝洪武年间,澜沧卫在今期纳镇设置右千户所和中千户所(至今尚存右所、中所地名),又在清水设置冯升、冯相两个百户伍,并置官署“清水驿”控制交通。于是,冯姓屯田戍边的清水驿,先后有了何、袁、刘、杨、黄、单、阮、王、汪、张、周等姓氏的汉族迁入。这些来自中原内地的边屯军民,与当地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团结互助,不少未婚青年娶了原居民族女子为妻,清水驿也就成了多姓汉族聚居的宝地。Ad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40727125915_004.jpgAd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到了清代,清水驿人口稠密,集市繁华,文教兴盛,因而又设“清邑约”,俗称清邑街。“邑”在古代就指城市,所谓通都大邑,清邑街便是史称“皇街”之一。民国时期,这里曾设清水镇,辖区包括毛泽东祖先毛太华明代客籍地凤羽毛家湾。至此,清水已成为南北长约3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的著名古镇。Ad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历史上,清水古镇是南方丝绸之路和滇藏茶马古道交通要冲,北可进藏,东可入川,南可直达大理、楚雄、昆明,西可进入临沧、保山、德宏、缅甸。1958年以来,先后修通大理祥云到宁蒗县的公路、大理下关到四川攀枝花市的公路、永胜期纳镇经程海西岸到丽江市区的公路,于是人们南来北往都须经过清水古镇。Ad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40727125915_005.jpgAd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水古镇现存主街长约2公里,南北走向贯穿全镇,两端曾设阁楼寨门,南阁楼门上的“清水驿”三字迄今依稀可见,透露出它的悠久历史韵味。古镇主街两旁,铺面摩肩接踵,小巷曲折幽深。顺着街道青石板路而入,凹凸起伏的石块经过历史洗刷,更加显得光亮柔滑,从而可见云南明清驿道的规制和走向,也见证着清水古镇曾经有过的历史地位和作用。Ad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水古镇三街十八巷有序交织,并将一院院古建筑联系在一起,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民居建筑群。眼下清水古镇很多民居,粉墙高高撑起青色瓦顶,翘起的屋脊、瓦檐、斗栱勾勒出一条条玲珑别致的曲线,正房、厢房、耳房和照壁围着一个个天井,楼上的走廊回环相通,当地人称这种建筑布局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它既继承了中原四合院建筑传统,又结合了当地民族风格,深受清水人民喜爱。Ad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40727125915_006.jpgAd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根据全国文物普查统计,清水古镇至今保留着古朴粗犷的明代建筑7处,还有繁复细腻的清代至民国建筑600余院(所)。其中:东岳庙、瑞光寺等清水古建筑群,于2002年被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月寺、袁家祠堂、阮家祠堂、黄家祠堂、阮家佛堂、阮家大院和果园村何家大院等期纳古建筑群,于2012年被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两组古建筑群,也成为明清时期儒学、佛教、道教在永胜传播的实物载体。无论住宅民居,还是公共建筑,清水古镇举目可见的各类雕刻以及匾额楹联,无不体现了古人对美的追求。Ad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40727125915_007.jpgAd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明朝崇祯年间,郡人阮嘉祥辞去知州归家,与时任甘肃临洮少府阮嘉祥、大理府云州儒学司训阮嘉福,共同在家乡清水驿扩建瑞光寺,使其成为当时永胜八大佛寺之一。瑞光寺结构古朴严谨,建寺数十年“壁不染尘”,彩绘壁画鲜艳如初。曾任四川都督的名臣钱邦芑,在明朝灭亡后剃发为僧,来到瑞光寺住持三年,写下了《寓瑞光寺》、《世孝歌》等诗歌,留下了“礼乐依然存父老,干戈何处问桑麻”等诗句。瑞光寺的佛教人物故事壁画,据考证为印度僧人所绘,迄今仍有5幅保存完好。Ad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40727125915_008.jpgAd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朝道光年间,清水驿重修东岳庙,逐渐形成一个以道观为主的古建筑群。当时,清水一带寺庙众多,建筑宏伟,工艺精湛,可与永北府城寺庙媲美,于是清水文人便将南片寺庙名称串成上联,以试城中文人是否能对。上联曰:“白云现出瑞光来,纵有金山银海,难买无垢宝积”。上联出后一年,永北城中文人绞尽脑汁,才用北片寺庙名称对了下联:“赤帝接引东岳去,路过诸天斗姆,演奏极乐洞天”。Ad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水名人辈出,在外为官从教者不少,于是宗祠文化逐渐兴起,迄今仍存6座旧时祠堂建筑。过去,一个村落往往都有两个以上的姓氏家族,一个家族至少要建一座祠堂,较大的家族还要再建分支祠堂,而其中最大的一座总祠堂就称为宗祖祠堂,简称宗祠。祠堂的主要功能,诚如清朝雍正皇帝《圣谕广训》中说:“立家庙以蔫蒸尝,设家塾以课子弟,置义田以赡贫乏,修族谱以联疏远。”家庙就是祠堂,它的首要功能就是祭祀祖先,通过祭祖达到敬宗收族的目的。设家塾、置义田、修族谱,都是宗族的任务,而这些任务又往往通过祠堂完成。Ad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40727125915_009.jpgAd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虽然祠堂比一般的民居在装饰、造型上要好,但其平面布局却与传统的民居没有太大区别。清水古镇现存6座祠堂,原来都是中国传统的合院式建筑,前为大门,中为享堂,后为神寝,享堂为举行祭祖仪式场所,神寝供奉祖先牌位,加上左右的廊庑,组成前后两进天井的建筑组群,成为一个宗族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教育的中心。Ad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朝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清水驿拔贡汪养度在古镇之东南隅购地建书院,“自正堂、讲堂、大门以及两廊书舍,共计二十五间,规模宏广”,名曰“几山书院”。几山书院“奉至圣先师位于正中而祀之”,“延名师,育人才,振文教”,“于是贤俊多出其门”。Ad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40727125915_010.jpgAd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代书院有官办和民办两种:官办书院以收藏、编纂、校勘经籍为主,民办书院以读书、讲学为主。官办书院大多附于府学、州学、县学等公学,常与文庙一处。清水几山书院,至清朝末年改为学堂,郡人单镜拔贡倡议重新修缮,迄今仍存正堂大殿建筑,原址一直作为学校使用。清水古镇,文风蔚起,人才辈出,誉称“科甲之乡”,与此密切相关。Ad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明清科举,北胜州、永北府共出文武进士8人,而清水驿就占了4人(刘慥、杨嵘、黄恩锡、黄耀枢),此外清水还有举人、贡生、秀才100多人,史称“时乡村小市举贡生员之多为滇西北之冠”。纵观“清水四进士”,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为官清廉,颇有从政声誉,努力为国、为民做了大量有益事情。他们功成身退之后,又积极为家乡做了许多好事,并且写作了大量诗文,一直受到家乡人民传颂。Ad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40727125915_011.jpgAd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水四进士,起初作为童生,自小用功读书,立志谋取功名,愿望成为治国安邦之才。他们经过县试、府试、院试三级考试录为生员(又称庠生、秀才),接着经过皇帝委派考官主持的省城乡试考取举人,又经过朝廷礼部会试考取贡士,再经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取进士,最后都被分派在外省做官。其中,刘慥还参加了朝考,即由乾隆皇帝亲自对新进士的再次考试,因成绩优秀被授翰林院庶吉士,并在翰林院学习了三年,学成后又被留任为翰林院编修。Ad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刘慥在翰林院任编修时,深感家乡淘金人重税之苦,奏请乾隆皇帝减免了金沙江淘金人一半的税负。随后,刘慥先后出任四川顺庆府、重庆府、山东曹州府、江苏苏州府知府,以及福建按察使、河南布政使,并且署理山西巡抚,官至文职二品,时人称其“刘藩台”。Ad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40727125915_012.jpgAd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水古镇,地灵人杰,名士众多。明代北胜州清水驿庠生刘思善拾金不昧,成为云南省第一个走进全国教科书的人。清王朝批准在清水驿设置的“文道碑”,记述了清水籍文臣武将生平事迹,以及被乾隆皇帝表彰为“天下贤员”刘慥的荣耀,敕令二品以下“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Ad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华儒学从其存在领域上划分,可以分为官方儒学、民间儒学。民间儒学,原是依托祠堂、私塾、书院、孔庙、书香门第而存在。过去,清水几山书院每次开讲,必先集体向孔子牌位行礼。清水驿的祭孔活动,直到清末还有较大规模,而且一年小祭、三年大祭,很是隆重。Ad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水洞经音乐源远流长,至今仍被人们钟爱。清朝乾隆年间,清水岁贡胡墩创作的《秋柳诗》滇剧,表现反抗权贵的主题,曾经百演不衰。清水古戏台,模仿明清京城戏台风格设计建造而成,至今保存完好,而且常有滇剧、花灯戏演唱活动。Ad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40727125915_013.jpgAd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水古镇娴熟的手工艺令人赞叹,各种节祭习俗更是丰富多彩。这里除了耕种稻菽之外,还有制糖、酿酒、养鱼、做豆腐等副业兴隆,也有织布、印染、造纸、刻版、铁木等工艺存活。这里除有隆重的春节之外,还有五月初五端阳节登高祭屈原、六月二十四日欢度彝语支民族传统节日“火把节”、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祭祖“烧衣烧包”等传统习俗。Ad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今,走进清水古镇,仿佛让人立时进入一个久远的时空。它像一件历尽沧桑的文物,既有着古朴而精美的外表,又承载着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希望搭上美丽宜居村镇的快车以后,清水这个边屯古镇,会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宜居,更加宜游!Ad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何守伦,云南丽江永胜县人,发表论文《明代云南澜沧卫屯军述略》、《永胜毛氏与韶山毛氏同源共祖》、《云南永胜他留人与毛泽东祖先探源》等数十篇,出版著作、教材《永胜方言志》、《华坪方言志》、《丽江导游辞》、《丽江旅游文化》、《解秘他留文化》(合著)、《云南民族风情》、《旅游文化教程》、《导游实训教程》等10余部。

zuozhe1.jpg


摄影:周荣新、何守伦(部分)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