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巍山:探访云岭深处的彝族村落,寻找南诏遗失的皇族文明
作者 ​老黑 2022-04-13
原出处:​老黑影像志

如今的大理,是文献名邦、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4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jp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曾经的大理,是个“国”,是西南地区,继南诏、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之后的第五个国家政权;加上高升泰废除大理皇帝段正明,新建的“大中”国,大理是名副其实的“六朝古都”。jp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大理·文献名邦 摄影/老黑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悠久的人类文明中,除南诏和大理国,其他四个政权,仿佛昙花一现。段思平建立的大理国,共传22代,历时300多年;南诏政权,从细奴逻到舜化贞,共计13代,历时160多年。jp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巍山拱辰楼·魁雄六诏 摄影/老黑

据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南诏是以乌蛮蒙姓为国王,白蛮大姓为辅佐,集合境内各族(含汉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国家。南诏在西南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是西南地区第一个统一的王朝,也是西南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jp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南诏文化发祥地·巍山拱辰楼 摄影/老黑

然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乾宁四年(公元897年),隆舜(南诏十二世王)被杀,儿子舜化贞继位。天复二年,舜化贞驾崩;清平官郑买嗣害死舜化贞幼子,发动政变,篡夺王位,杀掉南诏蒙氏王族800余人;延续165年的南诏国灭亡。jp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巍山土主庙里的彝王大殿 摄影/老黑

幸存的王室成员,为了躲避追杀,逃至山野,避祸而居,成为“弥撒东山拉鲁巴”。“弥撒”是“蒙舍”之对音,“东山”乃方位,是以巍山坝子为界的方言土语区,“拉鲁(腊罗)”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巴”即人。jp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东山美人 摄影/老黑

“弥撒东山拉鲁巴”,即居住在蒙舍以东的彝族拉鲁(腊罗)人,他们是当地最古老的土著、南诏王族的后裔。其经济形态、文化思想、民风民俗、宗教信仰、语言习惯等社会基因,还保持着南诏固有的文化特征。jp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彝族服饰一瞥 摄影/老黑

带着对南诏皇室文明的向往,对弥撒东山拉鲁巴的好奇,我和老聂走进了这个名叫“小三家村”的地方。该村地处云岭哀牢山深处,大理巍山和密度交界,距离大理古城两个小时的车程。jp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小三家村 摄影/老黑

如果你望文生义,想当然的以为“此地产小三而得名”,那就不仅大错特错,简直就是奇耻大辱了。“小三家村”,重音不在“小”,而在“三家村”;三家村根据规模,还分为大三家村,小三家村。jp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小三家村 摄影/老黑

避祸而居的南诏皇族后裔,逃至深山老林,考虑的不是生产生活是否方便,而是想着,怎样给紧追不舍的敌人、仇家,制造天然屏障,以保自身安全。把所有的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是危险的,为了保证族群的繁衍和延续,把族人分散,藏在深山,就显得很有必要。jp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小三家村 摄影/老黑

正值大理干旱少雨,酷暑难当的季节,一路行来,灰头土脸,略为沮丧。下午抵达小三家村,终于有了一些快意和惊喜。大山深处的坡地上,青瓦白墙、红墙的建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闲逛一圈发现,这个彝族小村,干净整洁,颇有规划意识。jp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夕阳下山 摄影/老黑

经过千百年的繁衍发展,“三家村”不止三家,早已突破三百家了。在三百多户人家的彝族村落游荡、拍照,惊奇于高墙大院,感叹着村庄美丽,不知不觉,越走越深。却屡次被从房前屋后冲出来的狗,吓得魂不守舍。jp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把门将军 摄影/老黑

山里人家,养的都是中华田园犬,即俗称的土狗,那是用来看家护院的。但凡有点响动、出现陌生人,它们都会扑出来,捍卫自己的领土、主人的财产。这个时候,我就想起“爱狗人士”说的话,“狗是人类忠诚的朋友”。jp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小三家村 摄影/老黑

我不否认狗的忠诚,但是,它绝不是人类的朋友,只是主人的朋友。事实上,对于主人以外的人,狗简直是人类的敌人啊!我走在路上,没有侵犯它的主权、威胁主人财产,跟它更是无冤无仇,它依然狂咬不止。我多么希望,能有人帮我把狗赶走。jp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小三家村 摄影/老黑

希望是徒劳的!也许是季节和时间不对,并没有人帮我们赶狗。在村里游荡的时间里,没见到什么人。可能有的进城务工,有的下地干活。又或者,“乱世之秋,被追杀的处境,促成了‘弥撒东山拉鲁巴’高度的警惕性和组织性。”jp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一个老人走出家门 摄影/老黑

和非遗传承人老毕接触、闲聊后,才慢慢知道,传统农业和种植业,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他们选择进城,就近打工,补贴家用或者增收致富。所以,除了农忙时节和婚丧嫁娶的时候,村里能见到的人并不多。jp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小三家村 摄影/老黑

现在通信和交通发达了,村里有什么事,打个电话,那些在外务工的人,一个小时就能回来,一点都不耽误。“弥撒东山拉鲁巴”,不管历史怎样演变,“他们固有的南诏王室的族属关系不变,南诏王室的遗风不改,民族习俗、民族感情如故,他们依旧频繁通婚,来往如初”。jp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借你一把芭蕉扇 摄影/老黑

这一点,在第二天小孩的周岁宴上得到了验证。平日里人烟稀少的村庄,突然冒出很多人。他们各司其职,兀自忙碌,把村里流水席的宴会,办得井井有条。聊起来,才知道,他们大部分在大理、下关务工。jp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弥撒东山拉鲁巴女人 摄影/老黑

村里办事,需要“相帮”的时候,才回来。问及工作情况,大部分都是打零工。这让我脑洞大开!任何工作,说白了都是打工,至少希望稳定些、长久点。他们的想法正好相反,稳定、长久的工作,固然好,但不利于请假,哪个老板,都不会喜欢隔三差五请假的员工。jp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小三家村的房子 摄影/老黑

村里指不定谁家什么时候有事,需要回来帮忙,为了便于请假,他们选择打零工。特别是婚丧嫁娶、起房竖柱等关系人生的大事,他们都会回来帮忙。钱很重要,打工挣钱是大事。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的是遵从传统,互帮互助,一如非常时期,“村民闻声持枪举棒凑然聚集,救灾灭祸”。jp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小三家村一瞥 摄影/老黑

前面说过,“弥撒东山拉鲁巴”保持着南诏固有的文化特征。包括“相同的语言,相同的服饰,相同的娱乐,相同的宗教节日,相同的婚丧习俗,相同的生产、消费,相同的风俗习惯,相同的心理心态”。jp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小三家村的育雏季 摄影/老黑

作为一个行色匆匆的旅人,我能直观感受的,可能就是显化的服饰和娱乐部分。要了解语言、节日、风俗、习惯等等特有的南诏文化特征,还需要足够的时间,以及很好的运气。难怪我在朋友圈发小三家村的图片,有朋友会说“太表面了”。jp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弥撒东山拉鲁巴服饰·刺绣 摄影/老黑

“弥撒东山拉鲁巴”的服饰,古老华丽,男女有别,老少各异,颇具特色。当然,男性的服饰,越来越少了。在一些官方场合或者舞台上,也只能拿带虎头、火纹图腾的坎肩凑数。女性服饰就丰富得多。jp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弥撒东山拉鲁巴妇孺 摄影/老黑

女性服饰,老少不同,婚否有别。老者着黑、蓝色布衣,穿黑色宽裆长裤,黑包头,蓝、灰色布帮绣花鞋,以表严肃庄重。已婚妇女,青春美丽,穿着华贵。头顶“发髻团”,身着圆领右开襟前短后长软缎连衣裙,“象牙厘背,衣绣方福,以半身细毡为上服”。jp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小三家村的年轻人 摄影/老黑

当然,这些是“记载”中的事。“弥撒东山拉鲁巴”的妇女服饰,已经没那么复杂。可简单归纳为日常生活服和节日盛装服。制作一套盛装,需要经年累月,花费几千上万到数十万不等。别说制作,光是穿一身这样的盛装,两人合作,也需个把小时。老聂感叹,“哪个民族的女人都比男人麻烦”。jp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穿衣服不是简单的事 摄影/老黑

image.png

▲两人合作穿衣服 摄影/老黑

这也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弥撒东山拉鲁巴”是南诏皇族的后裔。试想,普通人家,哪有这么多功夫把时间、金钱,耗费在制衣服、穿衣服上?这不就是一个民族,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和隐隐的骄傲吗?“在这样的一个空间里,那些曾经的王的女人们,仍然延续着王的传统,和王的女人的风范。”jp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弥撒东山拉鲁巴·王的女人 摄影/老黑

彝族,是个乐观的民族,尽管居住环境恶劣、生活条件欠佳,日常劳作繁重,他们依然保持着平和、乐观、豁达的心态。作为彝族分支,“弥撒东山拉鲁巴”亦如是。丰富的娱乐活动,普遍存在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打歌、唱调是最频繁的方式。jp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母女 摄影/老黑

image.png

走在乡间的大路上 摄影/老黑

据传,打歌之俗,源于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设局命士卒围火舞刀而舞,以少数人马吓退强敌。为纪念战争胜利,围火打歌、舞刀的习俗,流传下来。jp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弥撒东山拉鲁巴”所在的巍山,打歌之俗,分布广,影响大,曾多次参加省内外文艺汇演,甚至出国展演。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名录。jp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巍山彝族打歌 摄影/老黑

image.png

▲山彝族大刀舞 摄影/老黑

image.png

▲小三家村的早晨 摄影/老黑

image.png

▲ 老聂在小三家村 摄影/老黑

image.png

▲小三家村的山麻雀 摄影/老黑

image.png

▲小三家村的铜蓝鹟 摄影/老黑

image.png

▲小三家村的杜鹃 摄影/老黑

说了这么多,我对云岭深处的小三家村,依然知之甚少。jp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个暑假,我们还去,继续探访云岭深处的彝族村落,寻找南诏遗失的皇族文明。jp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本文经作者授权彝族人网转载!
作者简介:
老黑,大理人氏,老黑影像志创始人。摄影师、撰稿人,旅行玩家,自媒体人。中国图库、东方IC签约摄影师;今日头条认证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新浪认证旅游博主、头条文章作者,搜狐旅游认证专家,一点资讯认证摄影师,乐途旅游专栏作家,百度百家认证优质原创作者,网易旅游认证图文创作者;凤凰、腾讯、腾讯认证公众空间、微信公众号、马蜂窝、搜狗、趣头条、新浪看点等媒体平台,图文内容创作者。微博:老黑影像志 微信:laoheikezhan 公众号:老黑影像志(laohei-kezhan)。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
本文相关专题更多专题 >
大理彝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