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寨村属于麻栗坡县董干镇新寨村委员会,地处麻栗坡、富宁、广南三县交界处,位于镇政府所在地东部,麻栗坡县东北部,距县城134公里。东与富宁县木央乡接界,南与董干镇回龙村委会相连,西与新寨村小组为邻,北与广南县黑支果乡隔河相望。
分布在麻栗坡县董干镇新寨村委会境内的彝族支系白倮人,其衣食住行与其他地区彝族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保留完整的古朴着装、奇异民间风俗和独具特色的干栏式建筑,近年正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而在白倮人内部,生活习惯也呈现地域性差别,其复杂的历史渊源和多元的文化传承因子,给白课人抹上了几丝神秘色彩。有关彝族白倮人的文献记载较晚,最早在明代天启年间的《滇志》中有所提及,至《清职贡图》卷七说:“白罗罗、砖夷为贱,云南等府及开化、景东皆有之,居处依山管,或居村落。”至民国,麻栗坡县和马关县地方史料也承认白罗罗是“滇南旧有之种族”,但白倮人到滇东南的确切年代,尚不得而知。至今,白倮人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境内主要以富宁县及麻栗坡县一带的更具特色。他们住干栏屋,使用铜鼓,至今保持族内婚,多年维护着较为封闭的生存环境,与外界交流甚少。
建筑风格
2009年城寨村被列为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城寨村共有153户,780人。全部是彝族白倮人。其中传统多柱形杆栏式建筑142户,占总户数94.1%。
城寨白倮人的木楼属于多柱形杆栏式建筑,整幢房子由52根(房前滴水排减了4根)、56根或者66根(右排多出一格,增加10根)柱子串联而成,前后共8排柱子,分中柱、云柱、滴水柱等柱排,房屋高度以中柱为标准,有一丈八点八、一丈六点八、一丈四点八之分。木楼盖成二楼一底,底层关畜禽,一楼(第二层)住人,二楼堆放杂物。房子两侧建有飞檐,用木板围起,屋顶盖瓦片。城寨是彝族白倮文化区域的综合表达,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相互结合在一起。村内文化遗存比较真实完整,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即语言、口传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建筑艺术、祭祀、礼仪、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重要节庆
“荞菜节”是彝族支系倮家人的传统节日。即每年4月头龙之日为荞菜节之时。
此节属祭祀性节日,相传远古,因遭荒年,粮食等颗粒无收无以幸存。正当悲痛欲绝的倮人一筹莫展时,有一个人发现在废墟的地基上倒扣着一只碗,翻开一看,碗下竟罩着几两荞籽。倮人们惊喜若狂,以为是祖宗在冥冥之中保佑着他们。赐给他们一碗救命的荞籽。后来,倮人们为感谢祖宗赐给他们的这碗救命荞籽,便在每年四月的第一个属龙日即荞麦成熟的时候,欢庆“荞菜节”。届时穿着节日盛装的倮人们在主持人的带领下,不分男女老少都云集到龙树下,在铜鼓和皮鼓的敲打声中男女老少手拿一支木叶代表荞菜载歌载舞。
荞菜节那天,全寨的倮人还要跟随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到村外的荞麦地里杀鸡看卦、占卜来年吉凶,念颂“荞魂经”。念完“荞魂经”后,从人齐声呼唤荞魂,被唤回的“荞魂”随从人回到寨中,以寨中最隆重的礼仪各家各户请到神位上。此时,全寨一片欢腾,各家开始祭祀祖宗好荞魂,“荞菜节”进入了高潮。
民族服饰
彝族白倮支系服饰制作是流传于文山州麻栗坡县董干镇新寨村委会城寨村白倮人聚居地的一种古老传统技艺。于2013年列入云南省第三批非遗保护项目。
彝族白倮服饰原料都是采用自种、自纺、自染的棉花土布。彝族妇女把种出的棉花脱子后用手摇纺线机纺成线,在传统的土织布机上织成布匹,然后在布匹上根据男、女、老、少服饰特点徒手点蜡、染色、脱蜡、刺绣后,形成其本民族独特的图腾纹样后缝制而成,形成一套完整的服饰最主要是经过纺织工艺和蜡染工艺两个最核心的流程。
白倮族民族文化是一本百科全书,也是我们人类共有的珍贵文化遗产。它是我们研究少数民族民族文化保护的一个典范,希望我们这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的成员们都有在自己的特色,同时,能和谐相处,共创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