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2004年5月15日
地 点: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与会捐助人:吴晓鸣、柯恒信、屈新、佟丽华、徐彬、王云海、陈明生、毛发虎、刘志军、李波、罗鑫、张帆、陈少琼、陈诗楠、孟玲、王伟、马新明、孙伶伶
与会嘉宾:陈国光(云南省宁蒗民族中学校长)、曾获奖学生沙文高(现为北方交通大学四年级学生)、石宝禄(北京理工大学二年级学生)
会议主持人:王云海
会议内容:
一、2003年度工作总结报告和审计
联系人汇报了2003年度工作,与会捐助人审查通过了2003年度工作报告,审计人柯恒信、屈新、孟玲对工作报告和有关收支票据原件进行了审计,确认无误。
1、学校按时举行了2004年度评选活动,并将相关的申请材料寄回。会上传阅了本年度申请未名奖学金、助学金的学生的申请资料,同意工作小组授予谌鸿伟等10名同学未名奖学金,何钥等20名同学未名助学金。奖、助学金金额分别为300元/名。
2、本年度未名奖学金的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拟新设的单项奖、助学金如下,提请与会捐助人讨论通过:
2003年12月,京鼎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经理柯恒信、倪雯?夫妇捐助10,000元人民币,倡议设立了未名?连锡助学金。
2004年5月,北京半亩园快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泰恪先生每年捐助9000元人民币,在宁蒗民中增设单项的未名?敦勤奖学金。
2004年5月,在彝族人网站(www.yizuren.com)负责人黄平山、毛发虎等人的努力下,未名奖(助)学金主页建成,网址为(http://www.yizuren.com/weiming.asp),今后大家可以通过网站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流。
3、本年度特别邀请到了受助学校云南省宁蒗民族中学的陈国光校长,参加今年的全体捐助人会议,与大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与会捐助人孟玲小姐发言
二、2004年度会议决议
经与会人员全体讨论,通过了如下事项:
1、通过了《未名?连锡助学金设立及管理办法》,以共青团云南宁蒗县委选出的该县红桥乡大水沟完小和宁利乡白草坪完小等小学的贫困生为主要资助对象,每年资助20名,金额为200元/名;
2、通过了《未名?敦勤奖学金设立及管理办法》,在宁蒗民族中学每年奖励、资助30名学生,金额为300元/名;
3、就在宁蒗民族中学设立的具体奖项及名额分配进行了调整,决议如下:
(1)未名奖学金全部设在高中部,设优秀奖20名、进步奖10名;
(2)敦勤奖学金在高中部设助学金10名,在初中部设奖学金10名、助学金10名。
三、2004年度未名奖学金年会与会人员发言摘要
与会捐助人与陈国光校长进行了充分而深入的交流,会场气氛非常热烈。
吴晓鸣:见到这么多新老朋友,感到非常高兴,在此还代表我的先生郭显志,向大家转达他的祝福。
孟玲:因为到国外学习和工作,中断了一段时间,今天很高兴重新和大家一起参与,希望能给孩子们有限的帮助。
屈新:今天我不仅是代表自己,还代表孙国栋老师全家、代表我的妻子彭一恪及刘涛博士参加今天的会。作为发起人当年读大学时的老师和朋友,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刘志军:很高兴每年能有机会参加这个聚会,每年都有新老朋友参与,规模不断壮大,同时感谢联系人所做的贡献。
马新明:7年前,我刚到市新闻出版局工作不久,单位捐了一批图书给宁蒗民族中学,陈校长带着两个学生来北京参加捐赠仪式,有一天与几位政法大学的同学及陈校长在未名湖边聚会,产生了设立这一奖助学金的想法,故取名“未名”,以示不求名,不图利。今年陈校长百忙之中抽时间到北京来跟大家见面,我们把开会地点选在北大,一是故地重游,重温未名奖学金7年来所走过的历程,二是我们的主页建成了,为网站补充一些照片,今后大家可以通过网站进行交流互动。
王伟: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业,我会尽可能每年都参加这个活动。
陈诗楠:我今年3岁8个月,我是土生土长的政法大学人,我现在在金色摇篮幼儿园读书,跟各位叔叔、阿姨见面我很高兴。
陈明生:我们的未名奖学金从大家都还很艰苦的时候做起(注:当时发起人徐彬、陈立如、陈少琼、陈明生、孙伶伶等人还在北大、法大读硕),坚持了7年,而且规模不断扩大,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今后将与大家一起继续做下去。
柯恒信:今天能参加这个聚会感到很有缘分。我是被公司派到北京工作的,我的小孩和太太也一同来北京(现在他们居住在上海),知道大家在做这样一件事,自己有机会参与进来真的很高兴。“施比受更有福”,跟大家一起做这样的善事,真的很快乐。大家都在做,所以都是很有福的人。我们所做的是在抛砖引玉,不经意间做,可以引导更多的人。
张帆:我为拥有大家这样的朋友而感到骄傲。很高兴能参加这样的团体,愿意与大家一起努力。
王云海:看到我们的未名奖学金的发展感到非常欣慰,希望我们把这项事业一直坚持下去。
徐彬:在此说两点:一是未名奖学金设立之时,帮助贫困孩子们上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陈校长见面后,感到非常信任他。以前我们上大学时也捐助过希望工程,但没有信心。7年过去了,陈校长没有变,他还坚持奋斗在他的教育事业岗位上,非常了不起。其实伟大的不是我们,而是陈校长和民族中学的老师们这样默默奉献的人。第二点是参与和支持未名奖学金的人越来越多,捐助的钱也多了,但我们不仅仅是出一点货币,除捐钱之外,我们还要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来关心他们,这是我们今后要努力做的。
关于未名奖学金今后的发展,与会人员各抒己见,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陈国光:给大家报个喜,我校今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每三年才评选一次,我们自93年起连续三年获得这一称号。从目前学校的实际情况看,要把未名奖学金用好,用在有希望的人身上。初中属于9年制义务教育,政府重视初中,有一些财政补贴;而高中没有财政补贴,升入高中后的学生面临考大学,应鼓励他们成才。为了更好发扬未名精神,建议未名奖学金设在高中部,奖励那些优秀的学生,激励他们成才;将今年新设的敦勤奖学金设在初中部,资助贫困的学生。
屈新:关于奖学金的评选标准,学校如何来判断把握呢?
陈国光:一是看学生的成绩,二是进行综合评定,主要看品德。获得未名奖学金的必须是班级第一名,非毕业班的要求必须是年级第一名。在评选时不只看一次的成绩,而要参考平时成绩,如高三每月都有月考,综合评价后进行动态平衡。
屈新:有的学生一段时间成绩很好,过一段时间又下降了,而有的同学成绩差,但得到鼓励的话就会进步很快。建议设立“进步奖”。因为人的能量是无法限量的,永远处于变动状态,主观能动性很大。未名奖学金要覆盖那些主观能动性很强的学生,要给予成绩在中游的这部分学生以机会,奖励那些成绩提高很快的学生。
陈明生:我们设了给第一名的“优秀奖”,还有给成绩从后面一下子跃居前列学生的“进步奖”,但那些在第2名到第10名之间的学生是不是很难得奖了呢?因此,我认为名额分配应按照这样的原则:一是给最有希望的学生优秀奖;二是给经济上最需要的学生助学金。
王云海:未名奖(助)学金设立的目的不是为了奖励成才,而是为了起到激励学生向上进取的目的,是基于贫困而设立的,无论何时助学金都不应撤消。在民中,也有一部分学生并不贫困,300元对于有钱人不起什么作用,因此应给真正需要的人。如学校每年都有辍学的学生,要是给他们300元助学金的话是否就不会辍学了。
吴晓鸣:我要介绍一些朋友进来。我们的活动也不要局限于每年一次,可以灵活一些,多活动几次,形式可以多样,活动的费用也不一定要很多。通过活动让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参与进来,扩大影响范围。我身边有些朋友也在做同样的事情,他们去河北的弃婴院,那里的孩子们很多都是有残疾的,生活在被世界抛弃和遗忘的角落,也非常需要帮助。大家在一起可以相互交流沟通。
王云海:以前吴姐提议多介绍一些人加入,我们当时觉得还是限于大家彼此信任的朋友圈子比较好,不希望范围扩大到社会上的一般人。但未名奖学金发展到今天,今后如何发展,如何更加规范,是我们应该深入探讨决定的。
佟丽华:从未名奖学金最初设立到现在,初衷很简单,就是想做一点务实的事情,于是我们大家就行动起来。从客观上看,我们都是从农村、从穷地方出来的,有的人总想回避自己的出身,而我们不仅不回避,还要大声宣扬我们的出身,不应忘记我们的过去,我们的历史。有的人忘记了自己的历史,有能力了但是不去做。人有能力后应回报社会,我们做了,得到了同学、朋友的回应,得到了大家的回应。好的事情需要大家的参与,我们要把这项事业坚持下去。
佟丽华:以后有时间很想去民中,跟民中的孩子们座谈,告诉他们:一不要怕自己的贫穷和艰苦;二是要敢于走出去;三是走出去后不要忘记自己的过去。
陈明生:贫穷不是一种资本,援助也不是一种资本,关键是依靠自己,只有走出去,才会真正摆脱贫穷的困扰。
王云海:在此想跟那些获奖或获资助的学生们说几句话:希望你们能关注未名奖学金,不一定是用金钱这种方式,希望你们能用行动或其他方式,给以后的学生起到表率作用。
沙文高:我是民中考入北京的彝族学生,98年和2000年两次获得未名奖学金,2000年考入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今年即将毕业参加工作,非常佩服在座的各位,大家都是非常优秀、卓有成就的人,值得我好好学习。我是未名奖学金的直接受益者,今后我将加入未名奖学金的队伍,并且希望所有获得过未名奖学金的学生毕业后都应参加进来,将未名奖学金进一步发展壮大。
石宝禄:我在2001年、2002年两次获得未名奖学金,现在北京理工大学,专业是导弹发射。我从在民中时起就感受到了未名奖学金的精神,感到了来自北京的亲人的关怀,所以有奋斗的目标和动力。今后我要和学弟们一起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与会捐助人柯恒信先生发言
陈国光:今天有机会和大家见面非常激动。7年前,各位朋友在北大未名湖边设立了未名奖学金。7年来,未名奖学金按既定方针实施,鼓舞和激励了一大批人成才。7年来,民中一共有147人次获奖,获奖的高中部的同学基本上都升入了大学,共有26人,今天到场的沙文高、石宝禄就是他们的代表。由于各界朋友的支持,学校蓬勃发展,7年前未名奖学金初设之时,学校只有15个班,现在已经发展到32个班,2209名学生,预计到2004年下半年,将达到34个班,2300名在校生。在民中,未名奖学金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因为初创者们都是来自山区、农村的孩子,7年前他们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就想到要做一些实事,他们有今天的成就,都是他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获得的。在每次未名奖学金的颁奖大会上,我都要大张旗鼓地弘扬未名精神。在未名精神的鼓舞下,我校的高考升学率已经连续9年位居丽江地区榜首,保持了“九连冠”。在此,我代表民族中学所有学生、所有学生家长、所有宁蒗的父老乡亲,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贫困山区学生的未名奖学金的捐助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相约在美丽的未名湖畔(部分与会人员与陈国光校长及曾获奖在京学生合影)
捐助人彝人制造曲比哈布、曲比哈日与陈国光校长等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