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县太来彝族苗族乡开发扶贫纪实
作者 胡晓涛 2008-09-22
原出处:毕节日报

  近年来,黔西县太来彝族苗族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2006年4月27日省委确定省委书记石宗源定点联系太来乡后“出精神、出经验”的指示和“路要好、山要绿、有水喝、人要富”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将太来这块毕节试验区的中低产田土改造示范的“试验田”耕耘好,大力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从而使全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民收入大幅提升。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黔西县素朴镇到太来民族乡的通乡油路上,通行车辆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在太来民族乡芭蕉村的通村水泥路上,货车、轿车、摩托车来来回回,跑个不停。这是记者日前在太来民族乡采访时看到的情景。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芭蕉村已74岁的村民童来贵从来没有想到,村里居然还通了水泥路,以前走的“毛狗路”已经成了记忆。“不通路时,做啥子都是大大小小的一起背的背驮的驮,现在路好了,交通方便了,连提起几个鸡蛋上街都要坐车了。”童来贵裂开掉了几瓣牙的嘴,笑呵呵地说。“路好了,我们的日子就越来越红火了!”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芭蕉村的“农家超市”里,货物品种齐全,生意很是红火。主人颜艳很谦虚地笑着说,每天连本带利有300元的收入,平均每天有100元的纯利润,一年也就是挣两三万块钱。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干部的团结协作,群众的积极参与,修通了一条又一条的乡村路。在芭蕉村,一条条水泥路如银色的飘带萦绕在青山绿水间,一头通向乡公路,一头连着村民家门口。村支书田毅感慨地说,为了修路,许多群众主动捐钱捐物,连老人小孩都上场,抬砂石,修路基,干得热火朝天,这种场面太感人了!如今,芭蕉水塘小学至乡政府水泥路面全部硬化,村民李明义个人捐资5万元,杨小华等砂石场老板捐砂石1000余方。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沙寨村搞面粉加工的文朝书,每逢赶场,一天可销售面粉800余公斤。现在每月可多售面粉500余公斤,大米2000余公斤,月收入上万元。如今,沙寨村沿街门面由过去的两三家发展到了五六十家,场天人流量上万,场均交易额达10万余元。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十步八步一小坡,满路遍地石凸凹,通村公路屈指数,全用泥土乱石铺,雨天成塘晴天尘土飞,运输均靠马驮和人背”。这是过去对太来民族乡通村公路的真实写照。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太来民族乡加大以通村通组公路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依托扶贫项目的实施,组织群众积极参与投工投劳,新修和维修公路共计187公里。目前,全乡正围绕“一横一纵一环线”的油路交通骨架进行建设。“一横”即素朴―太来―沙寨―乌渡河的26公里干线油路,部分路段肩墙已完成。“一纵”即协和―太来―荆江的22公里旅游油路,已纳入规划建设中。“一环线”即芭蕉―榨房―箐口为一个小半圆的10公里观光农业油路,总投资74万元的芭蕉境内沙坡―水塘小学2.5公里的路面已全部竣工。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不断延伸的路,给太来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还促进了当地群众增收。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乡干部介绍说,素太油路的建成,从黔西县城乘车到太来由过去的1小时零10分,可缩短为40分钟以下。素太油路所到的沙寨街,小商品经济繁荣,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介绍,芭蕉村以前只有两辆摩托车都是用来搞营运的,而现在摩托车就有上百辆,且都是自用,农用车就有几十辆,还有两辆厢式货车,专门用来运蔬菜到贵阳的五里冲批发市场。由于交通的方便,现在主动到芭蕉村联系蔬菜的外地老板是一拨又一拨。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些都是我们去年刚种的玛瑙红樱桃。”芭蕉村村主任李思荣指着一大片经果林对记者说。顺着李思荣的手势望去,一片翠绿的玛瑙红樱桃立队站了一坡。2007年,芭蕉村连片种植玛瑙红樱桃200亩,发动群众在房前屋后种植果树,在发展庭院经济的同时,也为乡村旅游打下了基础。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太来村,你可以感受到满山遍野的葱葱郁郁,满山遍野种植的经果林能够证实。太来村根据自身土壤特点,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种植经果林,自2006年开始栽种毛栗、核桃、李树和桃树。据介绍,2006年全村退耕还林共有779.25亩,其中有经果林毛栗基地100亩,桃树200亩左右,共涉及农户100余户。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太来民族乡地处黔西县东部,辖13个行政村183个村民组,总面积100.3平方公里,25度以上坡耕地占全乡总面积的近三分之一,乡内石山灌木林较多,土壤石漠化严重。自2006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至今已实施退耕还林8220.6亩,荒山造林8537.6亩。按照省委书记石宗源提出的“山要绿”的指示精神,2006年底,该乡在太来和芭蕉两村提前实施了1000亩退耕还林和350亩荒山造林。目前,森林覆盖率已由原来的29%提高到31%。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保住青山绿水,太来民族乡结合实际,大力发展沼气池以减少人为因素对山林的破坏,把1300口沼气池建设列为重点改观工作,将1000口安排在芭蕉、太来、箐口、榨房、方田5个试点村,每村各200口。由于太来地势贫瘠,石多土少,开挖沼气池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群众负担较重,每口沼气池补助1300元。乡党委政府还对资金进行了整合,捆绑建设,由乡组成专门的爆破队伍,统一提供炸材,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设场面热火朝天。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方田村一片坡地上,牧草长得像毡子一样,地里种上了果树,这是村民周富贵承包来发展种养殖的,共有200亩,2007年全部种植西瓜,收入12万元。现在改种石榴,发展林下种草养牛。周富贵在自己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周围村民的发展,在草地旁边的一栋圈舍内,80多头肉牛正嚼着牧草,村民周富华和向立福正在给牛添草加水。20出头的周富华说:“每天50块钱,自己家还有两头牛参与集中饲养,比在福建打工好多了。”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乡干部介绍,方田村共599户2073人,其中200户农户养牛250余头。立足本村有2300亩土地适合种草的优势,2007年在县、乡的大力支持下,100万元科技扶贫资金将在方田村实施生态畜牧养牛,准备大力发展林下种草,保护好生态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目前,种草养牛草地生态畜牧业各项培训工作正有序进行,首期发展150户农户种植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养肉牛350头。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山要绿,民要富。目前,太来民族乡1万亩石漠化治理工程已申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同时,加强荒山绿化力度,争取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再提高两个百分点的目标。2007年,太来民族乡还对生态建设及乡村旅游开发进行了规划。以经果林种植为切入点发展林业经济,在素朴―荆江一线,依托深圳整村推进对口帮扶项目资金,在榨房种植樱桃150亩、桃子100亩,在方田种植樱桃150亩。并以荆江旅游开发为重点,拟建荆江码头,恢复太来乡村寨原始的风情彝寨苗寨风貌,将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民族旅游和红色旅游融为一体,并在码头周围实施经果林种植,高标准建设好农家旅社,做活经济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太来民族乡五锁村地处太来民族乡偏远山区,是喝水最为困难的一个村寨。全村632户2113人,以前只能喝“望天水”。为了吃上喝,村民们三更半夜就得起床,到几公里以外的地方去取水,总是要等到天亮才能背回水。一到干旱季节,村民就没有办法了。以前都是用洗菜的水来洗脸,洗脸的水再洗脚,洗脚的水留着喂牲口。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6年,省委书记石宗源的“书记扶贫专项基金”50万元基金在太来启动,主要用于五锁、沙寨和芭蕉村人畜饮水项目。项目启动后,盼水心急的村民们积极性都非常高涨,多方筹措资金,主动参与工程建设,五锁村共建小水窖146个,引来了自来水,解决了全村人畜饮水困难。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统计,2006年,太来民族乡共有7428户29640人,所有的自然村寨都没有自来水,群众饮水只能靠天。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无数的历史经验表明,缺水以及饮水不卫生所带来的疾病问题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对太来民族乡来说,缺水――这一困扰全乡经济发展的瓶颈也不得不破。如何解决这一困难,让群众都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呢?这是摆在太来干部群众面前的一大难题。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解决缺水问题,太来民族乡把人畜饮水工程和小水池建设作为解决饮水难的两项重要措施来抓,到目前为止,已有9771人实现了饮水安全。五锁、沙寨、芭蕉村实施的人畜饮水工程,已全部验收并投入使用。特别修建了芭蕉水塘小学250立方米和敬老院水池20立方米。水利厅投入74万元,由县水利局实施解决乡政府驻地及周边村寨6945人的第一期人饮工程已经完工,并进入运行阶段。省农办投资30万元,县匹配10万元,乡匹配6万元实施的工程性缺水小水池建设项目,正在实施中。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截至目前,全乡共解决11833人的农村安全饮水,总投资479.33万元。其中:国家财政资金及部门资金405.93万元。农户自筹(含信贷及投劳折资)资金73.4万元。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勤春早。才进入春天,芭蕉村的村民李文友就平整好了5亩地,准备种错季节的蔬菜。尝到了甜头的李文友能不心急吗?2007年,在省农科院专家李桂莲的指导下,李文友第一个吃螃蟹,种了2亩多错季节蔬菜,尽赚7000多元。李文友说,以前想做,但一没技术,二没销路,现在技术有了,蔬菜都往贵阳五里冲批发市场销,村民们都可以放开手脚干了。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村支书田毅说,自从党建扶贫资金11.2万元进村后,村里发展了300.6亩辣椒、豇豆、茄子等反季节蔬菜基地。在协会的示范带动和农业技术人员手把手的指导下,七八月间豇豆和茄子等蔬菜喜获丰收,平均亩产达1500公斤以上,100余户村民受益。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6年以来,太来民族乡创新机制抓扶贫,采取能人带动示范,协会运作促发展和经济组织做保障等做法,建立了以“示范+协会+合作社”为主体的运作模式,先后成立了方田村果蔬协会发展经果林,芭蕉村脱毒马铃薯合作社发展种植业、箐口村退耕还林合作社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等。同时,组建太来返乡创业协会,通过协会,吸引外出能人返乡创业。曾加霖在箐口村建立的65亩大蒜基地和100亩辣椒基地成效显著,带动村民共同致富。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既要富村民口袋,又要富脑袋。太来民族乡在创新扶贫新机制的同时,立足实际,积极倡导“勤劳、互助、进取、奉献”精神,克服“等、靠、要”思想,培育富有创新思想、有决心有信心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新一代农民,有效激发群众的内在活力和参与度。同时不断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科技水平,加大劳务输出力度。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户带一户,大家齐奔富。“一村一户科技示范户”是太来创新机制实行开发式扶贫中的一个成功尝试。芭蕉村扶贫开发协作组组长汤大兵,是大窝组养殖小区的带头人,2007年养猪的纯收入就有1万多元,今年又刚新修了圈舍,养了6头母猪,等母猪产崽后,“那就有钱赚了”。在汤大兵的带头下,大窝组共有145户人养猪,目前养殖小区内就有优质母猪120头,三元商品猪400多头。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此外,据介绍,2007年以来,全乡共实施了22个扶贫项目,目前已完成8个,主要涉及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等方面,其中仅种植和养殖两项,就实现增收1091.8万元。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著名蔬菜专家、贵州省农科院名誉院长李桂莲六到芭蕉,在黔西县太来彝族苗族乡已经传为佳话。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按照省委书记石宗源“适时可请李桂莲同志去太来一趟,帮助乡里出些点子”的指示精神,2007年,太来民族乡邀请了蔬菜专家李桂莲6次到芭蕉村,指导116户农户种植辣椒、豇豆、萝卜、茄子等错季节蔬菜300亩,总收入70万元以上。2007年芭蕉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00元,比去年增加500元,其中蔬菜收入就要占去大半,让土地真正成为了群众的脱贫田、致富园。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产业为纲,惠民为本。太来民族乡抓住产业化扶贫这条主线,重点推进“一村一品”、“多村一品”、“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高效惠民农业项目,逐步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增收的目标。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院子村科技示范户朱正勇2006年家庭年人均收入才800元,2007年在乡科技入户技术员的指导下,种植玉米3亩、脱毒马铃薯1亩、樱桃2亩、烤烟4亩,养殖二元杂交母猪1头、商品猪2头、兔子30只,建沼气池1口,购饲料粉碎机1台,2007年人均增收4477元。不仅如此,朱正勇还带动本村群众齐奔富路。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能人带头作示范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太来民族乡大力实施“一村一名科技示范户”工程,并要求示范户在种植烤烟、畜牧养殖、建沼气池、修小水窖、加工农产品等项目上发挥示范作用,并带动1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榨房村科技示范户叶胜模发展种养业,修建圈舍4间,饲养牛2头、猪7头,种植魔芋1模,种植樱桃、葡萄等经果林8亩,成为了村民们学习的榜样。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年芭蕉村的错季节蔬菜又获得丰收,应该说有芭蕉村反季节蔬菜专业合作社的一半功劳。因为蔬菜种植出来以后,芭蕉村反季节蔬菜专业合作社积极与贵阳等地份的批发市场联系组织销售了大批蔬菜。“没想到去年试种的2亩辣椒就获得丰收。”芭蕉村民裴富先脸上堆满了笑容,“有了协会来帮忙,不用愁销路,今年又多种几亩辣椒。”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年多以来,太来乡各族干部群众,紧紧围绕省委书记石宗源“路要好,山要绿,有水喝,民要富”的要求,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努力拼搏,让太来的广大群众告别了贫困,走上了致富的道路。2007年,全乡有402户2000人实现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185元,比2006年增长470元,这就是有力的证明。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太来乡的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太来的贫困面广,贫困度深,在以后的工作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相信,只要有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太来精神”,太来――这块试验区的“中低产田”,一定能翻开开发扶贫工作的崭新一页!g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beley工作室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