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在京彝族运动会圆满举行
北京的彝族运动会属于快乐,从第一届到第七届,年年岁岁人不同,但年年岁岁的欢乐依旧,彝族的味道依旧。每年的春夏交替,伴随着京城独有的热情阳光,来自南高原的在京彝族儿女会欢聚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场,举办属于自己的运动会。
2014年5月18日上午,经过在京彝族运动会组委会和火把文化交流协会的成员们精心筹备,第七届在京彝族运动会正式开幕了,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场瞬间被彝族人的欢乐渲染,广播里播放的是彝族歌曲,操场上跑动着身着亮丽炫目彝族服饰的身影。
开幕式在上午九点准时开始,阿诗玛代表队、索玛花代表队、惹达代表队、支格阿龙代表队、骄诺代表代表队迈着整齐的步伐,列队走过主席台入场。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党总支书记刘正发、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主任木乃热哈教授,张海洋教授、李生福教授、陈国光教授等到会在主席台就坐。入场式结束后,进行了升庄严的国旗、奏唱国歌仪式。
出席运动会开幕式的老师们
运动会总指挥、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党总支书记刘正发
开幕式由中国社科院研究院毛旭博士主持,张海洋教授做致辞发言,木乃热哈教授宣布运动会开幕。
张海洋教授致辞
木乃热哈教授宣布运动会开始
运动会本着强身健体、加强团结、促进沟通、欢乐友好的原则进行,开设了传统、田径、球类、趣味等类型,包括50米运球跑、男、女两人三足、掰手腕、土保龄球、摔跤、篮球、足球等项目。比赛一开始,各个赛事的角逐在各场地有序展开,整个运动场顿时沸腾起来,加油助威声、欢笑声此起彼伏。
50米运球跑
50米运球跑首先进行,这是一个重技巧和速度的项目,参赛者在赛前个个磨拳擦掌,跃跃欲试,比赛一开始个个便如猛虎出山般飞离起点冲向终点,但接下来的过程就少不了趣味和滑稽的场面,有一路丢球找球的,有终点前功亏一篑的,引得在场的观众们忍俊不住。此刻,比赛和名次已不重要,场上场下都一样欢乐和兴奋。
中央民大彝族黄金主持组合,美丽的马建兰和帅气的谭金海
两人三足是彝族运动会每年必设的项目,考验选手体力和团队合作力,比起其他极具爆发力的短跑项目,它更容易让人感动于参赛选手间的默契。参赛者众多,但顺利跑完不容易,大多在半道上摸爬滚打,你搀我扶不予乐乎,可谓年年人不同,年年一样摔。
女子两人三足比赛
至于铅球比赛,那拼的是实力,也是大个们的项目,今年从北京体育大学来的几个结识的彝族小伙,把铅球扎扎实实推出了别人两倍的距离,不服不行。裁判表示,先不考虑他们成绩,给广大其他选手们相互竞争相互激励,让大家在成绩不断被刷新中追逐快乐吧。
铅球比赛场,工作人员认真测量
最不受年龄性别限制的比赛项目,当属土保龄项目,顾名思义,这不是真正的保龄球,矿泉水瓶装上沙子冒充球瓶,足球冒充保龄,玩法很简单,不用手用脚踢球撞瓶子。该项目颇受欢迎,男女老少争相上场,其乐无穷。
美女主持也上场了
篮球场上的篮球决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此次进入决赛的是实力雄厚的凉山彝人队和北京体育大学队,两队都状态不错,发挥出色,比分一直在胶着。加上场边上漂亮的彝族女孩们加油,篮球场上的竞争就更激烈了,每一次突破、投篮都会牵动着观众们的心,呐喊声,欢呼声一阵盖过一阵。
比赛到了快要结束之时,北京体育大学队抢断成功,长传给快下的瓦西古都。伴随着观众们“扣篮、扣篮……”的欢呼声,瓦西古都没错过机会,果断助跑、起跳、大鹏展翅、劈扣!将本场比赛推向高潮,也为篮球决赛划上圆满的句号。
瓦西古都大力劈扣
足球比赛是传统项目,不管有多少球迷、不管球踢到什么水平,每年踢球的小伙们都很帅,而且帅的有个性,下图为证。
摔跤项目人气一直不错,围成圈,有蓝天、草地,彝族小伙儿们挽起袖子,系上腰带。对了,酒也是必须的,正如彝家谚语“请客没有酒不行,快乐离不开摔跤”,此时赛场上有美丽女孩给选手端上酒美酒,一口干下,然后使出浑身解数使劲折腾使劲摔,摔跤项目的力量很重要,而技巧则是关键所在,所以往往出现胖子被狠摔的震撼镜头,不足为怪。在摔跤场上,我们依稀可以感到我们的英雄支格阿龙、惹丁毫星的风采,一种久违了的感觉。
此次运动会还有一个重头传统赛事——掰手腕,其形式和规则自不必赘述,比的就是手劲。据说彝族人热情、好强,在相互见面之时,喜欢以掰手腕争会友,掰手腕可以快速分出高下,且不伤和气,因此掰手腕是深受彝族人民欢迎。不信你瞧,主席台前摆的擂台上,观众们围成一圈,为选手加油鼓劲,不停呐喊!
毛旭博士掰起手腕根本不像是专门从事高精尖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
比赛结束后,举行了颁奖典礼。运动整个过程热热闹闹,比赛的过程也许不那么专业,但体育精神一点不少,北京彝族运动会不仅赛出了水平,赛出了风采,而且赛出了友谊和快乐,赛出了在京彝族人的精神风貌和团结精神。
我们是冠军
在京彝族运动会,除了能让同胞们有了相聚的宝贵机会,其实也是每个在京彝人一次巡根回望的机会。记得小时候,我问阿普:我要成为怎样的人才算真正的彝族英雄!阿普不语,伸手指向天边最亮的星星。于是,彝家小孩在南高原盘踞已久的祖先的梦里渐渐长大,成为雄鹰,背上,循着天边那颗最亮的星,从南高原振翅飞下……这样的故事,何尝不是每个在京彝族人心底的民族情节:我们努力飞翔离开南高原,在偌大的京城,因为彝族而相聚同欢,我们展示自己的文化,展示力量、勇敢、还有豪放与乐观,我们何尝不像当年的阿普,为后来追梦的彝族年轻人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