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记下历史瞬间——南华县开展“影像南华”主题摄影采风培训活动掠影
作者 ​普金华 2024-10-21
原出处:彝族人网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大地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8)(李天永_摄).txt.jpg

(李天永_摄)

2024年10月17日至18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文化和旅游局、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组织摄影爱好者开展“影像南华”主题摄影采风培训活动,带领学员一起走进生活、走进群众、走进自然,对摄影爱好者进行一次艺术摄影实地实操培训,促进摄影爱好者之间交流学习,参与者分享自己的拍摄心得与技巧,共同学习进步,用镜头记录人文风情,用摄影艺术推动南华文旅发展,为进一步提升南华文化繁荣,旅游兴盛培养人才、发现人才,为南华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正能量。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8).txt.jpg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摄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照相机也是一本写生簿,是捕捉即时影像与灵感的工具。要在瞬间对我们所看到的东西,通过一个有限的取景器,向人们展示摄影艺术的魅力。对于摄影者来说,这是一种最直接的艺术欣赏传递表达方式;而对于鉴赏者来说,这也是一种不需要亲临现场的艺术欣赏方式。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6).txt.jpg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摄影采风活动不仅展示了自然之美,还通过镜头记录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瞬间。每一幅图片都诉说着独特的故事,展示了拍摄者的匠心独运。拍摄者高超的技巧和独特的视角,使得每一幅照片都成为了视觉的盛宴,令人陶醉其中。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0月17日上午8时30分,32名摄影爱好者在县文化馆集中进行简短的动员,于9时从县城出发前往沙桥镇,沙桥镇古名凤山镇,以山形地貌似凤凰而得名。9时50分许到达沙桥镇凤山湖服务区,进入服务区,一派葱茏的绿色,一片片一束束盛开的鲜花使人赏心悦目,这里风景秀丽,山水如画,空气清新,秋风瑟瑟,湖光山色,饱览无余。服务区西南面丛林深处,是远近闻名的沙桥南泉寺,服务区与南泉寺相近咫尺,自然环境优美宜人,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毛板桥水库碧波荡漾,开阔的视野,宽敞的水面,不时跃出水面的鱼儿,给你以视觉的美感,一位中年汉子悠闲自得地正在湖中垂钓,这里的整个画面如同一曲交响乐,弹奏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大家在这里相互交流、切磋摄影技术、艺术,拍摄山水、拍摄人物。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6).txt.jpg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0时30分许,大家离开服务区进入沙桥镇老街子的东街,进入街子,映入眼帘的是街道两旁挂满一串串金灿灿的玉米棒子,有的正在剥离玉米皮子,大家遇到这样的景象非常高兴,可遇不可求,正是这次学习培训需要的景物和“道具”。有位正在翻晒玉米粒的男子看到我们举起相机,并高兴地用竹抓子把晒着的玉米粒反复翻腾,为的是让我们拍摄他晒玉米的画面,这位汉子还算是“懂行”。遇到一位说是80多岁的老阿婆家门前用竹子编织的筛子里晒着红闪闪的辣椒干,我们一位女学员过去端起筛子准备拍照,老阿婆以为她要端走,并赶忙上前扯住筛子,经耐心解释,女学员才得以端着这筛辣椒干拍了照。再往前走,一女学员看到街边一大嫂正在家门口剥离玉米皮子,并蹲下与这位大嫂一起一边聊着、一边剥了起来,大家纷纷上前抢拍。一位女学员一直充当“模特”,不顾皮肤被晒黑、灼伤,在灼热的阳光下摆出各种造型供学员们学习拍摄……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5).txt.jpg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2时20分许,午餐。13时40分许,离开沙桥镇前往雨露乡。离开沙桥镇,回眸眺望毛板桥水库区周边迷人的风景,让人流连忘返。大家驱车一路前行……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4).txt.jpg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4时50分许,到达雨露乡政府,短暂停留后,前往力戈龙潭采风学习拍摄。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5).txt.jpg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5时30分许,学员们到达龙潭村,继续往前走一段距离后,进入一“小龙箐”,这里流淌着一股清泉水,泉水旁有一块平坦的大石头,清泉上面有一棵“横卧”的树木。就在这个地方往左边下去10余米有一条引水沟渠,学员们顺着沟渠边往里走,慢慢地进入原始森林,看到一些长满藤蔓的不知是藤缠树还是树缠藤的形状奇异的林木。走着走着,我看到一处藤蔓就像人工搓的绳子一样,均匀地缠绕在一起,我端起相机拍下这个镜头。再往前走一段,两棵连根的古树分别上下两个方向立在沟埂上,大家争相当“模特”、争相与古树合影。沟渠上下都是铺着一层秋风刮下的落叶。因为这里坡度有些大,大家在给“模特”拍照时,有的半蹲着、有的斜靠着、有的干脆躺下,各取所需找到自己认为最佳的拍摄位置争相拍摄……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6).txt.jpg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6时50分许,大家离开力戈龙潭前往雨露蘑菇小镇。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7).txt.jpg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7时30分许,到达雨露蘑菇小镇,这里绿草如茵,山花烂漫,秋风送爽,一个长了几丛芦尾草的小池塘中,一群鸭子在水面上时而嬉戏打闹、时而悠闲地游着,我们到池塘边把镜头对准它们,它们一点也不紧张,仿佛是对我们说,下来玩啊!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9).txt.jpg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到达蘑菇小镇不一会,夕阳西下,大家抓紧用这一时光拍摄了一些照片,“模特”们不顾一天的疲劳,摆出各种造型供学员们继续学习拍摄而毫无怨言。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0)(罗正成_摄).txt.jpg

(本文作者普金华,罗正成 摄)

约一小时后,劳顿了一天的大家饥肠辘辘,返回雨露杨方村晚餐……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2).txt.jpg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天,学员们进行翻阅甄选自己前一天拍摄的照片,看看那些自己认为是拍得好的照片,那些是拍得不好的照片,那些在今后拍摄时需要改进、需要提升?把自己认为拍得好的照片放在群中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提高。其实甄选照片也是一件很劳顿的事,要在诸多的照片中甄选出好照片也是很费心费时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摄影爱好者要拍好瞬间即逝、赏心悦目并接地气的照片是需要热爱生活、观察生活、贴近生活,并经过长期的实践历练才能有所收获的。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3).txt.jpg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此次“影像南华”主题摄影采风培训活动,促进了学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增进了友谊。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员的摄影技能,还让大家在实践中感受到了自然的美景和生活的斑澜。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4).txt.jpg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55.jpg

(罗正成_摄)

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罗正成_摄)

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4).jpg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普显宏_摄)

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琼_摄)

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琼_摄)

(罗智惠_摄)

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j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琼_摄)

注:本文图片除署名者外(由他人拍摄,画面上有本文作者影像的),均由本文作者普金华拍摄。本文图片不是什么艺术照,而是这次活动的一个掠影,一个历史记录。

作者简介:普金华,男,1962年1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红土坡镇大旭宇村委会大凹子村民小组人。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及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大学文化。1978年2月入伍, 1981年10月入党。参加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历任战士、班长、副排长,乡武装部副部长、部长,县人民武装部(正团级)政工科副营职干事、军事科副营职参谋、政工科科长,部党委委员,县国防教育委员会成员,县国防动员委员会成员,县人民武装委员会成员等职,中校军衔。2000年9月转业到南华县公安局工作。先后任南华县公安局政工办主任、县公安局副处级职级(副处级侦查员)、县警察协会秘书长,县公安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人民警察四级高级警长、一级警督警衔。勤于笔耕,有6000余篇(幅)作品被《人民日报》《半月谈》《解放军报》《人民文摘》《博览群书》《战旗报》《云南日报》《边疆文学·百家》《云南警察文学》《楚雄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云南人民广播电台等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及文学刊物刊(播)。先后参与完成楚雄州公安局编写的楚雄公安文化系列丛书《文耀彝警》(一部四卷)撰写编辑工作;参与南华县编辑出版的云南省军事志丛书《南华县军事志》和《从高原湖走向世界海》《南华县文史资料选辑——纪念对越自卫还击战胜利40周年专辑》等10余部书籍的撰写和编辑工作。与人合作著有云南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双十”工程丛书《咪依噜风情谷——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小岔河村》一书及个人著有中国乡愁文化书系·南华《雨露灯语·雨露》一书。有作品入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全国政工论文选集——政工之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论文选编》《中华名言词典》《中华名人格言》和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的《警察制度改革与发展研究》等多部书籍。1982年、1999年、2004年先后三次荣立三等功(二次军功,一次警功),110余次(含写作)受到各级各类表彰奖励。2020年12月从南华县公安局退休。现任南华县“菌乡银发”志愿服务团副团长、矛盾纠纷调解志愿服务队队长、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队员及助力产业项目招商工作志愿服务队队员。系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南华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