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发窝乡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以群众满足需求为导向,重实效、强实干、抓落实,聚焦基础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人居环境、生态保护五大板块,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树牢“党建+治理+服务”,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强化党建主体责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完善“村党总支+党小组+党员”网格管理体系,网格化治理实现乡村治理零死角覆盖,普法强基、安全生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工作“一网网尽”。推行党组织书记“擂台比武”,在相互交流中提升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头雁”、党员“排头兵”作用。
坚持多元共治,把“治理对象”转化为“治理力量”,推进乡村治理“活”起来。开展“百名优秀人才”评选活动,选树518户“文明户”“好邻居”及12个“和美村庄”,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家规家训作用,弘扬乡村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建立健全乡村治理自治。成立彝族、苗族、傈僳族3支少数民族普法工作队,发挥60名“法律明白人”作用,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引导群众学法依法用法。
坚持服务群众,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创新推行“群众点单、支部下单、党员接单”服务机制,坚持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建立群众诉求全过程跟踪监督管理机制,确保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亮化,进一步提升群众获得感。
以保障民生为目的,集中力量办实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聚焦基础设施,补齐民生短板。集中资金完成乡村两级道理修缮工程142.73公里,保障群众出入安全。改造公厕100座、户厕2686座,有效解决了群众出行难、如厕难等难题。同时,顺利推进52个自然村污水治理工作,显著提升村庄的排污能力和整体环境卫生状况。
聚焦群众需求,完善服务体系。建成发窝和分多、大西邑、阿过咪村等4个村老年爱心食堂,为农村留守困难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就餐送餐服务。投资300余万元建成乡级民族文体广场1个、乡级群众文体活动中心1个、村级活动场所58个,均免费向公众开放,62个村级应急广播常态化使用,积极倡导全民健身,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聚焦生活质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楚雄州首个乡镇集镇电网入地项目,持续完善农村水、电、路、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持续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数字乡村的构建,完成农业人口市民化转移4500余人,有力促进城镇化进程。
以促民增收为动力,铆足干劲抓产业 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推进农业产业强乡。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68个。投资300万元,建成小石桥肉牛养殖示范村、分多武定鸡标准化养殖基地,持续实施技能培训1000余人次,大力培育高素质养殖大户、种植大户、彝族刺绣等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扶持大西邑村钱志明肉牛养殖户现有肉牛80头、发窝村查金明胡蜂养殖户养殖胡蜂200余群、它亨村杨学权烤烟种植示范基地种植烤烟150亩。
推进农文旅融合,产业融合。依托发窝“生态、文化、民族团结”优势,通过举办“桃花节”“六月六”和“彝族年”等系列活动,吸引外地游客到发窝观光,了解和挖掘发窝民族文化。投资250万元,对大西邑传统村落进行提档升级,推进大西邑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改善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打造“休闲+研学+露营+小院”为一体的乡旅项目。
以绿美发窝为目标,坚持人居环境共管共治,推动乡村建设“换挡提速”。
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通过“党员带头,乡贤、能人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共同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清理五堆石乱、拆除残垣断壁。重点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示三年行动,累计建设绿美村庄30个、美丽庭院267个。
持续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实施农村污水治理。实现雨污分流、村村大三格、户户小三格,铺设污水管网超30公里、建设化粪池1000余个,全年计划完成6个提升村改造,33个整治村建设任务,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短板。农村污水治理率达80%以上。
加强绿美乡村建设。通过党员带头,开展干群植树活动,每年植树1000余棵,建设绿美公路,打造“魅力彝乡·生态发窝”,筑牢“国家森林乡镇”金子招牌。
(李绍德,武定县委宣传部;陈光林、龙才华,武定县发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