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县彝绣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但传统彝绣技艺传承面临着市场对接不畅等新的困难和挑战。为此,武定县积极探索彝绣产业发展新路径,通过寻订单、抓培训,将市场需求与彝绣培训紧密结合,实现产销对接,推动彝绣技艺传承与创新,促进广大妇女背着娃、管好家、能致富。
“稳得住、有技能、能致富”。2024年3月7日,白路镇妇联副主席杨宏珠、省级彝族刺绣非遗传承人张学芬给绣娘们带来了一场生动的彝绣培训课。此次刺绣技能培训,旨在搭建技能交流平台,激发绣娘们的创造力和艺术热情,推动彝族刺绣的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培训共发放了120套刺绣材料包,展示了20余副绣娘自创绣品。“一场专业技术的指导,一次技艺的提升,对于每一位绣娘来说都是一次突破,希望可以好好利用这次机会,认真感受彝绣的魅力,让姐妹们手中的‘针线活’变成致富的‘真本领’,使白路彝绣精品走出大山。”白路镇妇联主席杨宏珠在培训会上语重心长地说。
“培训一个绣娘,支持一个家庭,扶持一项产业,发扬一种文化,带动一方发展。”3月12日,在发窝乡2024年“绣”出花样、新生活民族刺绣创新业培训班上,来自全乡12个村委会的80余名绣娘专心致志地参加为期10天的培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普玉珍及其团队为学员授课。除传统刺绣班教授常用的彝绣基础针法和手工艺品技艺外,首次增设了缝纫班,既提高了学员们的工作效率,也增强了绣娘们的创新意识,为民族刺绣发展进一步夯实基础。
近年来,发窝乡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推动“绣品变产品、秀场变市场、绣片变名片”3大转变,成为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渠道,成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普玉珍彝绣工作室和苗绣技艺传承中心,带动彝绣苗绣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人才培养。
提升彝绣技艺,拓展增收渠道。
4月1日,田心乡组织举办2024年农村劳动力“百日攻坚行动”彝绣培训。本期培训采用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乡内有一定彝绣技艺基础、热爱刺绣的70名学员开展集中培训,对彝绣的传承与发展、各支系特点以及彝绣的技法,图案设计、色彩搭配等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理论教学,根据企业订单要求进行“一对一”的实操指导。培训结束后,彝绣企业根据订单需求,向学员派发订单,她们用双手编织着美好未来,用针线绣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实现了农村妇女居家灵活就业。
匠心绽放,绣梦起航。武定县彝绣协会先后组织了两期彝绣培训,让传统彝绣技艺焕发新生,引领绣娘们扬帆起航,追逐属于自己的绣梦。在第一期的手工布艺培训中,邀请了业界知名的彝绣、布艺专家,为80位绣娘传授了手工布艺的精髓。每月3000件(个)的订单数量,见证了她们技艺的精湛与市场的认可,也让她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第二期为腾讯刺绣T恤订单培训,吸引了120位怀揣梦想的绣娘加入。结合现代时尚元素,将彝族传统刺绣技艺与T恤设计相融合,打造出一款款独具特色的刺绣T恤。绣娘们用指尖技艺绘就出一幅幅美丽的图案,让彝族文化在现代服饰中焕发出璀璨的光芒。10000件的订单数量,不仅彰显了她们高超的技艺,也预示了彝族刺绣在市场上的广阔前景。
据了解,经过培训和实践,各地学员们的彝绣技艺得到了显著提升,作品质量和市场认可度更是大幅提高。在积极对接市场的基础上,为绣娘们提供了探索实践的机会和就业渠道。通过订单模式,学员们不仅能够学习到实用的彝绣技艺,还能够了解市场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目前,彝绣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当地各项经济的增长,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武定县依托订单模式抓好彝绣培训的做法,不仅有效解决了彝绣技艺传承和市场对接的问题,还为当地妇女提供了就业增收的新途径。(李绍德、余佳,武定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