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云绽乡韵拾遗彩南”实践团来自九个省份的十五位青少年齐聚云南楚雄州武定县,致力于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的生产和营销环境,作为传承与发展非遗的重要力量,在寒假期间为武定的非遗彝族刺绣传承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武定县红土田彝绣车间,他们目睹绣针穿梭于绸缎之间,如同音符跳跃在乐谱上,缝制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图为实践团参观现场彝绣
17日上午十点,实践团到达了红土田绣坊,实践团在彝绣工作人员的介绍下了解了武定彝绣的用途、制作工序、传承价值、传承状况、保护措施等情况,同时实践团就关心关注的问题与武定绣娘作了交流。
“机绣与手工绣有什么区别?”
彝秀负责人郭晓燕:“手工绣一般比较饱满立体但是比较费时,而机绣用时较少但是没有手工绣立体。”
“你们是否尝试了一些转型呢?”
彝秀负责人郭晓燕:“目前我们尝试做了一些文创产品,进行了一些创新,在年轻人的群体中销量还不错的。”
“您觉得你们现在所欠缺的是什么呢?”
彝秀负责人郭晓燕:“我们不缺好的绣娘,我们缺少的可能是网络运营方面的人才将绣品推广出去。”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彝绣文创产品
下午三点,实践团来到狮山大道彝族刺绣协会,采访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普玉珍奶奶。
“彝族的服饰有区别吗?”
普玉珍奶奶:“彝族有很多分支,比如红彝族和黑彝族的服饰就是不一样的,而且在古时候,彝族女子穿衣颜色还有讲究,一般家里正妻都穿的比较素,看起来威严,可以管住一家,而妾室一般穿的比较艳丽。”
“您学习彝绣多久了?”
普玉珍奶奶:“从我三岁起就开始学习彝绣,掌握了150种针法后又想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刚开始自费招来的430余名学生,后来在政府的帮助下,在全国各地已经有了十万余名学生,将我所学的都传承下来了。”
保护好、传承好非遗文化,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实践团将把对武定彝绣的见闻带回学校,把这历史悠久而有生机勃发的技艺介绍给更多的人,让武定彝绣远播四方。
(李绍德,武定县委宣传部;通讯员;姜泓宇、赵光晟,战雪冬、杩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