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婺故地插甸镇弘扬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 李绍德 2024-01-16
原出处:彝族人网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插甸镇以“四个结合”为抓手,注重挖掘和弘扬民间乡土文化,助力巩固脱贫成效和乡村振兴。
QO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001.jpgQO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硬件和软件结合,夯实农村文化振兴阵地。该镇共建成12个农家书屋,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广电网络进村入户,实现了家家户户广播电视设施、数字电影、阅报栏全覆盖。组建了15支民间业余文艺队,每年在春节、火把节、花山节、农民丰收节、彝族年等节庆日举办文艺汇演。特别是春节、婚嫁喜庆活动期间,村村寨寨有笛子、芦笙、酒歌队等文化活动,从初一到十五民族文化盛宴好戏连台。QO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003.jpgQO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传承与创新结合,发挥文化精神引领作用。该镇依托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成立的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文明实践站”“道德讲堂”和“新时代大讲堂”等平台,积极开展文化精神宣讲活动,不断巩固农村意识形态阵地。组建村寨乡风文明理事会、订立村规民约、建设文化长廊,适时开展“学雷锋活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系列主题教育评选活动,在群众身边树典型、立标杆,让好人好事“上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乡风培育融入村民生产生活的各方面。QO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005.jpgQO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同步提升,激发文化发展持续恒久内生动力。该镇依托特色小城镇建设,完成了插甸红军希望小学、解放初期滇桂黔中共地下党秘密联络站编印的《翻身小报》等史料收集;建起了“中共武定县工委纪念碑”。插甸镇是解放武定的重要历史见证,1949年6月23日,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三支队二十五团在团长张天祥、代政委王健率领下,从禄劝县茂山乡进入武定县插甸镇,解放并将团部驻插甸镇,建立武定县第一个基层人民政权——插甸镇解放委员会。同年9月16日,按照中共滇北地方委员会指示,在插甸成立中共武定县工委,由罗仲瑜任工委书记,孙传胜、李中、窦维钧任委员,掀起解放武定高潮,在武定的历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成功申报了州、县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公开出版了4本文集,一位乡土作家加入了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哪吐村委会荣获国家“社会治理示范村”称号,两个村荣获全省民族团结示范村称号,插甸镇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被列为全省“基层治理”试点乡镇。QO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007.jpgQO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传统文化与现实需要相结合,不断迸发传统文化的传承魅力。该镇注重尊重历史记忆,顺应现代现实需要,保护好农村风貌,延续好农村文脉。经过努力,老木坝傈僳族村、长岭岗苗族村、水城村荣获中国传统村落和“美丽乡村”称号。成功申报了州、县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公开出版了4本文集,一位农民作家加入了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哪吐村委会荣获国家“社会治理示范村”称号,两个村荣获全省民族团结示范村称号,插甸镇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探索出全省“市域社会治理”五治融合的新路子。QO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009.jpgQO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抓产业发展,畅通民族团结进步致富路。镇党委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致富脱贫,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在奔小康的路上掉队。在坝区,引进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云南芸岭鲜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高原特色有机蔬菜,打造高原有机农业产业基地,片区群众每年获得土地租金达110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增加80余万元,带动全镇镇内务工80余人,实现镇内就业务工总收入达350万元。在山区,立足插甸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做绿做特林下种植,建设老木坝、古普林下中草药种植基地,依托敦弥农业,发展白芨、黄精、红花等中草药种植。抓实肉牛、武定壮鸡“一大一小”产业,依托云南首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海凤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规模化养殖,打造武定鸡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建立武定鸡原种保种基地。在集镇,充分利用“火把节”、“花山节”等民族节日,大力发展民族节日经济。全镇建立27个苗绣特色文化产业刺绣坊,“苗族服饰”2022年成功申报州级非遗项目。QO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绍德,武定县委宣传部)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