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山傣寨:昔日荒坡地 今朝稻谷香——云南楚雄州武定县东坡乡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千亩水稻喜获丰收
作者 李绍德 杨丽红 2023-10-30
原出处:彝族人网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走进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金沙江畔的武定县东坡乡达卧村委会实施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区,金灿灿的稻谷一望无际,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枝头,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优美恬淡的田园风光让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5l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z.jpg5l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达卧村委会罗务卡村村民普从光说:“这里曾经是一片荒坡地,只能种植玉米等旱粮作物,一亩地的玉米产量在400公斤左右,除去人工、农药、薄膜等费用,收入只有四五百元。没有机耕路,拉粮、送粪全靠人挑肩扛,土沟放水,蒸发量大,沟渠经常倒塌,农作物灌溉时,常常有村民因放水互不相让产生矛盾,轻者对骂,重的产生肢体冲突。现在政府不但把荒坡地改成了平整的水田,还修通了沟渠、道路,土地流转后,村民不仅拿到了租金,还到基地务工,实现了务工顾家两不误。”5l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xx.jpg5l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了解,达卧村委会以都都村和罗务卡村“旱改水”是东坡乡实施土地提质改造的首个项目,近800亩,于2022年7月完成工程建设并种植水稻。那种“荒坡地、撂荒田,荒草遍地不见粮。”见不到踪影,通过高稳产农田改造,配套实施土地平整、灌溉排水及田间道路工程。极大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带动了群众增收。5l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c.jpg5l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家今年在项目区承包了541亩土地种植水稻,今年虽然前期干旱,但通过高稳农田改造后沟渠配套、路网相通,农技人员经常来指导,水稻获得好收成,一亩能收600公斤左右,预计今年收入将达到90多万元。”达卧村水稻承包大户李世明高兴高兴的心情溢于言表。5l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v.jpg5l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达卧村作为全乡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试点村和先行村,去年在以都都、罗务卡两个村民小组完成土地提质改造791.59亩,受益农户374户1524人。这些地之前都是坡地而且很零碎,特别是不通路,机械无法进入,春种秋收,拉粮送粪只能靠人背马驮,很多人都不愿种而撂荒了。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以后,大型机械有了用武之地,既能减轻村民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又有效促进粮食增产增效,还可以进行土地流转、高效农业规模化种植,真正改造成了高稳良田,增加村民收入。”达卧村党总支书记兴致勃勃的介绍。5l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年来,东坡乡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撂荒地整治、土地流转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平台公司+政府”“社会资本+政府”等合作开发模式,大力实施“旱改水”土地提质改造项目,将零散、低效、低产地块,整合治理成为连片、易耕作、旱涝保收的农业生产用地。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水稻种植产量与质量稳固提升,促进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以及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东坡乡立项“旱改水”项目3个,总规模1466亩,现已经完成其中2个项目1066亩,增加粮食产量约61万公斤,牢牢守住粮食安全、耕地保护、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三条底线”5l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l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绍德 武定县委宣传部 杨丽红 武定县东坡乡党委宣传委员)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