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婺故地猫街镇:“北美冬青”红了彝山,富了民
作者 ​李绍德 武学成 叶宏友 余林强 2023-09-19
原出处:彝族人网

深秋,凉风习习,绿叶渐红。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猫街镇三家村彝家山寨的大山深处,一凹凹的“北美冬青”在蓝天丽日下随风摇曳,像珍珠玛瑙般鲜红铮亮,掀起阵阵红浪。
v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dingimage001.jpgv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棵苗可长出至少4支冬青鲜枝,根据株行距和质量,每支能卖到20元至80元不等,且价格稳中有升、供不应求 ,再过几天就可以收割了,目前的订单是20元一枝,200亩将有200万元左右的收入,这里海拔高、气候冷、无污染。”基地老板李景祥带着我们行走在基地的小路上,指着路边一片片绿里透红的“北美冬青”信心满满地说。v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dingimage003.jpgv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9年冬天,李景祥看到同行在朋友圈晒出照片,皑皑白雪中,“北美冬青”红艳如血。在反复考察后,他了解到在零售端的销售价格达到每支80元,且一枝难求。在敏锐地察觉了市场价值后,决定在家乡大干一场。“种植有风险,但不冒风险就没有未来。”从此“北美冬青”闯进了李景祥的生活。v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dingimage007.jpgv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有福边走边向我们介绍:“这里海拔2400米,过去只能种点白芸豆、苞谷、荞子之类的作物,但‘除了锅巴没有饭’谁也不愿意种,多年来成为放牛场。2019年李景祥看中了这一片撂荒地,在试种的基础上扩大“北美冬青”种植规模,从原来的280亩扩大到600亩,土地租金600元/亩,旺季用工200多人,淡季也在80人左右,基本覆盖了三家村全部村民和周边部分村民。”v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dingimage009.jpgv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拿着地租又在基地务工还可以照顾家庭,顷刻间昔日荒山坡焕发出了勃勃生机。v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目前,基地已建成4个抽水房和4个小坝塘,道路四通八达,路边种植美国红枫、樱花等树种,规划一箐一景,投资50万元的用电设施架设全部完成,投资200万元的冷库及包装车间正在实施,项目建成后利益连接机制中村委会每年有近10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2022年预计支付小工工资80万元。v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dingimage011.jpgv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规模上去了,品质更要保证。李景祥在种植基地周围的山坡上养了60多窝小蜜蜂,“‘北美冬青’分雄枝和雌枝,基地每种6枝雌枝就要插播1枝雄枝,这样有利于授粉。授过粉的冬青颜色更加鲜艳、果实更加紧凑。”v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dingimage013.jpgv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景祥每年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走出去”学习国外、省外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营销渠道,提升产业和产品的品质和国际竞争力;“请进来”现场指导,一对一讲解,答疑解惑,使产品更具竞争力。在他的带动下,目前,除冬青以外,还种植了高山杜鹃27万盆,产品远销欧洲国家、日韩等地,从业花卉种植人员200多人,“花卉经济”正在成为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v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udingimage015.jpgv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就希望把它搞成‘一乡一品’‘一村一特’的产业,在现在的基础上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争取发展到2000亩左右的规模,让附近的群众都参与进来,多一条振兴乡村产业的路子,让大家日子像冬青一样红红火火”。李景祥满怀憧憬地说。v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