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贵州省六盘水的中心城区出发,一路向北,翻过一座座蜿蜒的大山,近一个小时来到一片山凹处,一座靓丽的村子映入眼帘——它便是钟山区汪家寨镇新华村。
走进新华村,放眼看去,一个面积不大不小的广场旁,一位皮肤黝黑、个子不高的中年男子,正带着一群年轻人,指着墙上不平整的壁画说:“这个鹰,是我们彝族的图腾,祖辈们口口相传,就是想告诉大家,要向雄鹰一样执着,有火一样的热情,一心一意跟党走。”
铃铛舞
这位正组织村里“老艺人”给年轻人做培训的男子名叫张斌,是六盘水市钟山区第九届人大代表,钟山区汪家寨镇第六、第八届人大代表,现任新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同时也是新华彝族铃铛舞“恳合呗”的传承人。
璀璨旧时光
曾经的新华村,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而这样一个穷旮旯,却成了彝族铃铛舞传承发展的乐土。
铃铛舞主要流传在乌蒙山区的彝族聚居区,彝语称“恳合呗”。“恳合”,指祭祀礼仪中唱经的歌,“呗”即跳的意思,又称“跳脚”“抄子舞”,是彝族先民在祭祀教化活动时,按伦理辈分和长次举行高歌创业公德的骑马战状舞蹈。
早年,在张斌看来,铃铛舞可以“走出去”。他曾多次给村里的长辈们做思想工作,想要将铃铛舞搬到村外演出,但因新华村的彝族铃铛舞是村里祭祀时所用,村里的长辈们坚决不同意。
最后,年轻时的张斌动起了他的“歪脑筋”,从偷偷挨个说服小伙伴,到实施逃跑计划,甚至是对长辈们的“坑蒙拐骗”,他的想法最终成为现实…….
新华铃铛舞走进法国尼斯狂欢节
在张斌的带领下,他们的“舞蹈队”多次赴全国各地参加比赛和汇演。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仅市级以上的表演和比赛就超20多场,且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金、银奖项,并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收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还荣获全国首届“金虎杯”彝族歌舞大赛“银虎奖”。2013年,新华村彝族《铃铛舞》应邀参加法国尼斯狂欢节,并荣获最佳表演奖。彝族铃铛舞不仅成了新华村的名片、六盘水市文艺代表作品,更走出了国门。
跌宕“舞蹈路”
光鲜的背后,总有不为人知的辛酸。原本经济拮据的张斌,在起初的培训和演出中,不仅自己私人出钱付车费、生活费,还咬着牙多次掏钱为大家置办服装、道具等。尽管每次外出演出都能获得一定的出场费,但终究支撑不了一个队伍长久的消耗。
伴随着外出务工潮,新华村里的铃铛舞者逐年外出减少,新一代的年轻人也没有接过担子的心思,他们的舞蹈队也不得不向生活低头,渐露淡化消隐的危机。
旧时“恳合呗”璀璨夺目,而今铃铛舞前路未明。张斌看在眼中,急在心里,却难以发力。
感受着曾经热闹的村子不再,一片寂静下,犬吠穿透村子屋顶的炊烟,与大山来回撞个不停,每一声都似撞击在他的“舞蹈梦”上……
这样的日子,张斌数不清过了多久,只是觉得很长。
就在张斌几乎想要放弃时,村里有许多转变了对铃铛舞看法的长辈陆续找到他,表达了想发展铃铛舞的想法。但年近40岁的张斌只是静静地听着,小心翼翼地应答着长辈们的话,一时间不敢表态……
时光划破了长空,2018年,新华村脱贫攻坚取得胜利,曾经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思想也更加开放。加之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张斌看到了铃铛舞复出的希望。
梦想再起航
铃铛舞要复出,急需培养一批有意愿的年轻人。说时迟、那时快,张斌又开始了他挨家挨户宣传的“老把式”,唯一不同的是,他不再如当初那般偷偷摸摸,而是大张旗鼓地宣传着……
随后,他多次召集村民们开院坝会进行讨论研究,收集大家对重振铃铛舞的意见建议,赞同的人很多,这让张斌很是欣慰。
铃铛舞
带着大家的想法,他没有耽搁,果断前往汪家寨镇人大主席团报告,得到了镇党委、人大主席团和镇政府的认可。经多方协调后,新华小学的学生们,成了他们最理想的对象。重振铃铛舞的工作也顺理成章地从新华小学开始了……
“我们现在正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将传承所设在了新华小学,坚持每周不定时地组织培训,利用学生们的课余时间来学习训练,将铃铛舞融入大家的生活中。只要把基础打牢了,我相信要不了多久,新一代的年轻人们,定能带着铃铛舞走得更远、更稳、更精彩。”张斌坚定地说。
如今的新华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回望新华彝族铃铛舞的复出,前进的步伐不但扎得更稳,也更铿锵有力。
如今的新华,是六盘水市彝族文化保存比较完善的地方之一。当地不仅整理了很多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原生态舞蹈和歌谣,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广场舞版铃铛舞。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村“民族文化馆”内的设施及展品,现在不仅有木唢呐、手鼓、月琴等民族乐器,也有织布机、研钵等生活器具。在村子里,无论是建筑,还是墙体壁画、传统彝族文化和“铃铛舞”元素都随处可见。
如今的新华,铃铛舞发展之势迅猛,小到植根于群众的民俗、婚丧嫁娶之中,大到走出国门展示形象风采。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铃铛舞已然成为新华村群众日常生活、家风、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参与到铃铛舞的传承和发展中来。也正因有着“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特点,铃铛舞作为文化产业发展还有较好的市场表现。
如今的新华,正以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以市场为导向撬动文化力量,打出“文化振兴牌”,跳上彝族最炫“铃铛舞”,唱响人民民主“最强音”。
作者:通讯员 陈胜林;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胡耀。
原载:天眼新闻;文字来源:文明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