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通产业兴——云南省武定县插甸镇增益村发展纪实
作者 ​李绍德 2022-10-28
原出处:彝族人网

锅盖梁、大水沟、中岭岗……车辆穿梭在海拔2300多米的高寒苗寨,一个个偏僻村落里,连片的白芸豆、荷兰豆花开满山满地间,一幢幢阔气的小洋房沿路而建,外墙上一条条红色标语表达了群众对党的感恩之情,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让人感受着这个苗族小山村的巨大变化。
bj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bj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很难想象,以前只能靠人背马驮的羊肠小道现在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对头车来也避让得开。那时,靠人背马驮,山里的东西卖不成钱,只有烂在地里,很多老人别说坐车,连汽车都没有见过,现在坐车里稳稳当当,舒适多了。”锅盖梁村民小组苗族大车师机张建成感叹道。bj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增益村是武定县插甸镇一个苗族聚居的山区村,位于武定、禄劝两县交界处,山高坡陡箐深,村组分布零散,交通设施薄弱,群众出行不便,农副产品流通困难,是该村往日的窘境。要致富,先修路。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挂钩该村的武定县发改局、县开投公司、住保中心,镇、村干部认真落实落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本着“决不让一个贫困家庭、一个贫困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的原则,为增益村积极协调争取项目资金2000余万元,实施道路硬化18.6公里,田间公路2.6公里,实现了道路通村达户、并全面实施绿化、亮化工程,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居环境显著提升。bj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bj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们村只有12户人,又在大山头上,以前只有人马驿道,去镇上赶集,要走4个小时,只有吆牲口驮东西,一天到晚,模黑走路是常有的事。”大水沟村民张建明回忆道,“但党和政府并没有忘记我们,帮我们几家人建新房、打通了水泥路,党的政策是真的好,生活了这么多年,从来不敢想我们这山旮旯还能通上水泥路,给我们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现在骑摩托去镇上只要40分钟。”bj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不管山有多高、箐有多深、路有多远、水有多长,每一个旮旯,每一户群众我们都要把政策覆盖到位、照顾到位、落实到位。”这是插甸镇党委书记宋春宇最常说的一句话,他的心里时常牵挂着每一个群众。bj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路通了,致富的路子也宽了。增益村党总支抢抓扶贫开发重要发展机遇,加快培植马铃薯、大白菜、萝卜、白芸豆、荷兰豆、鸡、猪、牛、羊等特色产业,与省委组织部帮扶的“农夫牌”农产品,以“我产你销”的合作方式,依托电商平台,探索“党支部+电商”模式,让增益村农产品搭上了电商的快车,销往各地,农产品市场知名度迅速提升,滞销难题得到有效解决,打造出一条党建富民的新路子。据悉,增益村投资20万元入股养兔场,投入60万元建起了养牛场,投资52万元建设村级光伏扶贫发电项目;252户贫困户如期脱贫,并加入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实现贫困户与合作社利益联结全覆盖。bj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bj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今增益村道路通畅了,产业发展门路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鼓起了钱袋子,昔日的破旧房屋被小洋房取代,群众住进小洋房后幸福感安全感倍增,生活质量直线上升。山头俯瞰,车路边的洋房就像树枝上的叶子,“生长”得越来越茂盛,可谓是山乡巨变,村富民兴。bj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轰隆轰隆……”只见一位苗族汉子载着老婆孩子,背后装着集市上刚买的生活用品,很快消失在道路的尽头……bj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绍德,武定县委宣传部)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