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异乡老人的民族文化情结
作者 苏萍 2005-05-10
原出处:红河日报

  新闻背景:易只,男,1938年生于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马头桥乡狮子寨。曾任《水钢报》美术编辑,1995年因病退休。自1996年4月1日开始,自费进行“祖国万里行民族风情考察写生”活动,计划用8至10年时间画完全国56个民族的服饰、工艺和风情,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抢救少数民族文化尽一分力。两次踏上红河这片热土的易只,在今年五一节的前一天,走进了本报编辑部……aJ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J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月30日,记者见到了刚结束元阳之行风尘仆仆的易只。记者面前的易只,个子不高,体型偏瘦,略显疲惫,但精神却很好,看起来精力充沛,说话带有很重的湖南乡音。谁能想到,这个67岁的老人已有过只身行走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甘肃、青海、西藏、新疆、广西、湖北、海南、广东、宁夏、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18个省市自治区,钢笔速写2千余幅,接触了50多个少数民族的生活经历。aJ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红河的山美、水美aJ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少数民族的服饰更美
aJ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易只这次是第二次来到红河。去年,他到墨江去写生,途经石屏时,被路边行走的彝族同胞穿戴的彝族服饰所吸引,于是就在石屏停留了两天。aJ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年春天,易只来到了哈尼梯田故乡元阳。当时,元阳正在筹备红河?2005年民族文化旅游节暨哈尼梯田旅游节,于是,他就先到了红河、金平等县的民族村寨,但心中却总牵挂着梯田,牵挂着梯田边的少数民族。“两节”过后,他重新踏上了元阳的土地,元阳县在繁忙的“两节”工作中,热情接待了这位来自远方的客人。段兴亮副书记还特地为易只主持了县委保护先进民族文化的讲座,呼吁全社会都来保护、抢救我们身边的民族文化。aJ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10多天的采风活动中,各乡镇的乡亲们热情地为易只提供了传统的本民族典型的配套服饰。易只以一个画家独特的灵感去体验和感受了一个个“乡村模特”律动的脉搏,创作出了一幅幅融入他情与爱的速写作品。看着一幅幅取景构图、道具搭配都自然得体,造型准确、到位,线条简洁、流畅,反映梯田少数民族生产活动的钢笔速写,让每一个看到的人都真切感受到了梯田文化的神奇魅力。aJ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化启蒙aJ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易只家乡狮子寨秀丽的风景和出名的湘绣,成为易只艺术的启蒙,山区条件的艰苦,又铸就了他吃苦耐劳的性格。那时,易只的家境尚好,祖父是个老秀才,在易只1岁多的时候就给他的脖子上挂块小板子,教他写字,希望他走读而优则仕的道路。而外婆也十分喜爱聪颖、乖巧的易只,常常带他去玩,让他看她绣花。易只的外婆和母亲的绣工远近闻名,她们绣在衣服、鞋子上的花鸟栩栩如生。慢慢地,易只也爱上了绘画,他常常在学字时趁祖父不在的片刻,悄悄用包烟纸临摹书上的画,当听到祖父的脚步声走近时再赶快藏起来。aJ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可以说,母亲、外婆传给了易只画画的灵性,他的美术启蒙和基本功的练习,也都是从那时候开始的。aJ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易只的家乡,聚居着苗、瑶等少数民族,绚丽独特的民族服饰牢牢地“牵”住了易只的眼睛。小时候,他甚至幻想着也变成这些少数民族,穿上他们的服装好好美上一番。上师范学校时,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和他们对美的追求,深深感染了易只,也成为了他创作的源泉。他为了实地观摩少数民族服饰,考察民族生活,曾约上同学一道去湘西的城步苗族自治县写生。aJ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胸中激情  笔下丹青aJ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心中那浓浓的民族情结, 1996年4月,因病提前退休的易只,经过积极治疗、锻炼身体后,开始实施他的自费“祖国万里行民族风情考察写生”计划。一支钢笔,一个画夹,一个速写本,500元钱,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衣物,就是他的全部家当。aJ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的第一站,选择了多民族省份――云南。aJ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美丽的西双版纳,傣族青年男女那优美的舞姿、奇特的服装和多变的造型,深深地打动了他,他飞快地把这些画面定格在了速写纸上。aJ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易只说,云南少数民族很多,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民族色彩浓郁,在不同的民族居住区,其服饰、风俗、文化都各具特色。在这里,到处都可以捕捉到入画的素材。aJ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之后,易只接着去了贵州、四川、湖南、甘肃、青海、西藏、新疆、广西、湖北、海南、广东、宁夏、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9年过去了,已经走遍大半个中国的易只,梦中总忘不了云南美丽的山水和热情、好客的少数民族同胞。aJ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安贫乐道  雄心依旧aJ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对于一个67岁的退休老人来说,孤身一人,又是自费,旅途的艰辛和经济的拮据是可想而知的。能步行时,他绝不乘车,而他的伙食标准是早餐1元,中晚餐不超过4元。为了省钱,他挑最便宜的地方住,省下钱来买胶卷、复印、寄信等。但最令易只痛心的,是有些作品因迫于生计而未能带回来。aJ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次,易只从中老边境采风回来,沿途人烟稀少,没有饭店。他饥肠辘辘走了30多里路,好不容易走到了一个村子,看到的都是小孩子,大人们都干活去了。易只找到一位老人,对他说:“老大爷,我是画家,我给您画张像,你给我点饭吃吧。”画好像后,老人端来了米饭和野菜,他吃得特别香。像这样为换饭吃而画的作品,还有许多,也不可能找回来了,这令易只非常遗憾。aJ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易只在考察旅程中饱尝了酸甜苦辣。由于给自己治病和供孩子读大学,易只几乎没有积蓄,生活十分清贫。在云南打洛,为了筹点路费,他曾为一家广告公司打短工;在去西藏途中,他因为误车,差点冻死在高寒缺氧的唐古拉山上……但易只仍雄心不减,且热情更增,因为他所到之处,都会受到当地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受到各族人民的欢迎和帮助。有次,易只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沟口乡下村寨写生时,正当他聚精会神地画一座矗立于峭壁上的羌族风格的碉楼时,突然下起了大雨,在附近打猪草的羌族姑娘纷纷跑过来,为他撑伞遮雨,使他完成了作品。在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县民委派专人冒雨陪同易只步行36里山路去瑶族村采风,替易只背行李的县乡干部把皮鞋都磨破了,脚上也起了血泡,但都毫无怨言。在元阳的烈日下,汗流浃背的乡镇干部默默为专心写生的易只撑着伞。aJ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9年4月底,易只开始了被关心他的人称作“胆大妄为”的西藏之行。他采取步步推进的循序渐进方式,先从云南到四川,再到甘肃、青海,最后从青海进藏。在西宁,他患了感冒,一位西藏林芝的人见他那瘦弱的样子就对他说:“你别去西藏了,我是为你好。”但这并没有动摇易只进藏的决心。他继续边走边适应气候。经过4个月的艰苦跋涉,他终于走到了拉萨,并赶上了正在西藏拉萨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aJ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前面的路还很长,但有了社会各界的支持,易只充满了信心。易只以他满腔的激情与传神的画笔,报答了各族人民的关怀。他表示,画完56个民族后,要出一本民族风情画册、一本沿途考察札记。如果能再活20年,就用考察的素材创作一批民族风情工笔画。易只深切感受到了民族文化消失的遗憾,他愿意用他的画笔,为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为子孙后代研究民族文化留下一点资料。为此,他把他在考察期间的作品拿到各报刊发表,现已达500多幅,民族风情考察写生札记等有关文章也发表了7万余字。aJ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采访结束,看着易只背着简单的行囊离去,记者才发现两行热泪已流到腮边。我们热切地期待着“行万里路,画千幅画,读百卷书”的易只成功的那一天!因为这种经历和专业实践,并不是人人都能有、都能够做到的。aJ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beley工作室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