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凉山彝族“悬崖村庄”舆论该有包容心态
作者 新浪科技 2016-05-26
原出处:新浪科技
  悬崖村面临的最大问题,首先恐怕并非经济发展,而是如何保障村民与小孩的生命安全。在这里,安全就是最大的民生问题。
 
  时下,我们很难相信,在中国某处地方,孩子们上学还要冒着生命危险抓住藤梯爬上悬崖峭壁,上学放学的路途耗费数小时。然而,这正是四川大凉山地区真实存在的现实。
 
  据新京报记者报道,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悬崖村”,72户人家居住在这里。
 
  村里通向外界,需要顺着悬崖断续攀爬17条藤梯,其中最接近村庄的几乎垂直的两条相连的藤梯长度约100米。而没有藤梯的崖壁才是最危险的。但就是在这 样的条件下,悬崖村有15个6到15岁的孩子每两周要通过这样爬天梯的方式去上学。在这里,安全与贫穷同样是大问题,甚至是最大的问题。
 
  截止到2015年底,中国的贫困人口还有5000多万人。这最后的5000多万贫困人口可以说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因为这些贫困人口所在的地区,往往 因为地理环境恶劣、社会条件差等原因而难以通过简单的方式实现脱贫。换句话说,这些地区的扶贫工作,需要更“私人定制”的模式来破解。而四川大凉山地区的 “悬崖村”就是这样的典型。
 
  搞精准扶贫需要更加精确地解决贫困地区和人口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也理应让悬崖村的孩子上学不必再攀爬悬崖上的藤梯。
 
  根据报道,解决悬崖村的贫困问题,当地也考虑过易地搬迁。易地搬迁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安全问题,但主要问题是易地则意味着失地,农民搬迁到城市附近后生 计是一大难题。那么修路呢?在当地政府看来,修建一条公路的成本太高。即使全盘考虑相邻的同样没有通公路的三个村落,打通和外界连接的公路,大约需要五六 千万元,而且需要村民自筹50%资金。投入和产出极不相称,地方政府不愿意,村民也无力筹建。
 
  在提倡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之下,处于左右为难境地中的“悬崖村”是个典型案例。在这个案例中,所谓的精准,不仅在于如何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实现脱贫目标,更在于如何清晰定位当地所面临的首要问题,设置更加合理的脱贫路径。
 
  显然,悬崖村面临的最大问题,首先恐怕并非经济发展,亦非脱贫目标,而是如何保障村民与小孩的生命安全。在这里,安全就是最大的民生问题。
 
  或许,从经济效率角度上考虑,为住在悬崖上的村民修建索道,或为当地三个村落1420人投入五六千万修建一条公路,投入与产出并不相称。但问题在于,政 府的责任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社会层面上所担负的责任,也是各级政府部门更应该正视的问题。当责任与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责任应该是政府重要的衡量因 素,而非经济效益。
 
  更何况,就当地而言,这两者并非全然冲突,并非所有的经济投入都无法产生经济效益。悬崖村其实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是 很好的,致富不难。最近县乡干部和旅游扶贫帮扶单位密集调研,也外聘了地质学家杨勇,对旅游和道路规划进行科学评估,力求在保护好当地宝贵生态环境的前提 下,制定道路开辟和旅游开发,带动当地脱贫。
 
  精准扶贫需要对接贫困人口的精准需求,也需要因地制宜,制定个性化的开发扶贫方案。
 
  而据最新消息,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林书成向新京报记者表示:经决定,州里先施工一条钢筋结构梯道,解决群众出行安全问题,接下来马上组织论证彻底解决方案。
 
  希望悬崖村的孩子和村民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措扎慕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