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第一个上弥勒西山动员彝民起义的汉族人
作者 ​杨学诗 2023-06-22
原出处:彝族人网

“小张,你好。”1946年9月的一天,中共弥勒地下党县委副书记姜必德来找弥阳小学的教员张黎谈话,要他“去农村工作”。并提供两个地方由他选择:一是交通便利、稻米飘香的竹元坝子,二是崇山峻岭的弥勒西山。
dO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001.jpgdO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张黎,1927年生,弥勒县城人,14岁在读县立简易师范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时他已明白内战全面爆发,中共云南省临时工作委员会(简称省工委)决定在崇山峻岭的弥勒西山发动彝民起义,“开展武装斗争,配合正面战场,消灭国民党反动派”,于是,毫不犹豫地说:“我选择西山!” dO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西山,是一条由北往南走向的巨大山脉,横亘在弥勒县城的西面,南北长约60公里,东西宽约40公里。其上地貌起伏,石峰嶙峋,林海茫茫。这里是彝族阿细人世代聚居的地方。张黎读书时曾跟来自西山的同学到这里搞过社会调查,知道由于长期存在“大汉族主义”,西山上的阿细人对汉族存有戒心,不会轻易相信汉族人,且地方穷山恶水,哭饥号寒,民不聊生。对他而言而还言语不通……然而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于10月的一天,毫不犹豫地孤身一人,往西行走3个多小时的山路,来到了位于西山南部的阿细人山寨——马龙,成了云南地下党人中第一位上西山动员阿细人革命的汉族人。dO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005.jpgdO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张黎上山,以马龙小学教员的身份出现。面对阿细人疑惑的目光,他入乡随俗,立即放下学生装,穿起粗糙的麻布衣,与阿细人同吃包谷饭,同饮人畜共用的泥塘水,同去山地里干活,手脚磨出老茧,皮肤晒得黝黑,完全是一副阿细伙子的样子……教起书来,他循循善诱,深入浅出,一遇到用汉语讲后还觉得学生可能尚未理解的内容,便恳请阿细人教师帮忙,总之,不让哪位学生在学习上留下太多的不懂。阿细人说:“罗记梭母破几老实扎!”(这个汉族老师很要得)不久,张黎当了教导主任。dO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003.jpgdO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张黎知道,动员阿细人革命,没有民族领袖不行,于是,他常与进步青年、校长童绍尧促膝谈心,共同探讨阿细人的出路问题。在党的教导下,童绍尧誓死为民族的解放事业作贡献,主动配合其工作。1947年1月,张黎介绍童绍尧加入中国共产党,使其成了阿细人的革命先驱(后童任西山区人民政府主席,1949年8月牺牲)。dO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007.jpgdO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张黎和童绍尧根据阿细人渴求文化和喜欢娱乐的特点,开办起成人夜校。为提高夜校学员的学习效果,扩大马龙小学的影响,以便吸引和团结更多的阿细青年,没有课本,他们自己编写;学员买不起笔墨,他们掏钱买给。在此基础上,成立起西山歌舞队,一有诸如摔跤等之类千人万人活动的场面,就去演出。当时,阿细人会听汉语者不多,张黎陪着童绍尧挑灯夜战,把《五月的鲜花》、《农家苦》、《保卫黄河》、《解放区的天》、《茶馆小调》等大量革命歌曲翻译成阿细语来唱,引起了阿细人的极大兴趣。全西山在传说:“棉龙梭母颇给兹阿司扎末么古噔乱哨!”(马龙村那些老师们是在为我们过上好日子而操心哪)于是很多青年男女纷纷来马龙求学。张黎非常高兴,选定了其中的李荣宗、毕荣亮、杨春荣等一批已有文化基础的进步青年,让他们到可邑、磨香井、诺糯等到大一点的山寨,模仿马龙村办夜校、组舞队的做法,开展武装斗争的思想动员工作。然后,他将在他之后被省临委派到西山的刘巨河、张非等多位汉族同志派去支援他们。到1947年5月时,西山上处处响起了朗朗的书声,嘹亮的歌声,激荡人的心灵!dO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张黎和其他西山地下党的同志们同时开展统战工作,争取伪乡长、保长等阿细“头人”支持革命。然而,当时的这部分人,有的由于见过些世面而慑服于用美式武器武装起来的国民党军队,而一般不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比如华荣乡乡长昂汝珍,时而提出:“解放军什么时候能打过来?”时而又问:“张冲是否会来西山指挥?”面对困难,西山地下党的同志并没有退缩,而是巧妙地利用阿细“头人”崇拜从弥泸地区走出去的抗日名将张冲,信任在县城里任职、曾任张冲副官的昂天学,和曾任省府龙云主席护卫连长的杨治廷(1948年牺牲)等阿细“军官”的心理,一方面向县委建议:组织昂天学、杨治廷等同志再去做他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搜集滇军184师1946年在辽宁海城起义,张冲投奔延安等有利信息,多次与之交谈——对其他的阿细“头人”的争取,也采用这样的办法。到1947年秋时,地下党已经争取到了分别担任西山滇胜、华荣二乡伪乡长的陈国裕、昂汝珍以及在阿细人中有较高威望的昂凤林、李英才、毕育才、普开略等一大批民族上层人士,投身到革命阵营中来(陈国裕后来还参军,1948年光荣牺牲)。dO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汉族人不怀好意,想诱阿细人下火海!”当西山地下党工作有起色的时候,有坏人这么挑拨。张黎立即与童绍尧商议消除流言的对策,指导他向群众阐述:“国民党反动派是彝汉人民的共同敌人,汉族广大人民也在受国民党政府压迫,是我们的弟兄!”“阿细人要翻身,必须在共产党领导下联合汉族兄弟、接受汉族干部的帮助……”敌人企图煽动民族矛盾的阴谋,最后被彻底揭穿,阿细人更加坚信了共产党。dO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47年6月,省临委指派祁山同志(后任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为特派员到弥勒领导武装斗争。张黎和其他西山地下党的同志们坚决服从上级领导,于8月31日,让昂凤林、昂汝珍出面,在西山三家的白泥塘主持摔跤,借机召开万人誓师大会。会上,代表们慷慨激昂:“冻死也是死,饿死也是死,不如拼一死!”大会开了三天,作出了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集资买枪”等决定,会后各村青壮年拿起铡刀、长矛、火铳等武器参加民兵组织。9月5日起,封锁了与外界的通道盘查行人,断绝与国民党政府的关系。dO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009.jpgdO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0月,祁山和地下党县委书记李文亮(后任四兵团十三军政治部主任)等领导到马龙村坐阵指挥。按上级指示,张黎和其他西山地下党的同志们立即在全西山挑选出300余名精干民兵在马龙村集中训练。当时,张黎已经是西山地下党组织的总负责人,但还是身先士卒,与童绍尧等一起认真做好集训的后勤保障工作,并动员马龙人购买50支枪,5000发子弹支持革命,使我党的民兵集训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成功地组建起了“西山游击大队”,由阿细人党员杨治廷担任大队长dO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48年初,早年就打入竹元镇并当上“镇长”的地下党员宋文溥将起义。为解除宋的后顾之忧,张黎和童绍尧、杨治廷等人秘密地将宋的5位家属接到西山保护起来,使其得以按计划起义,拖出机枪一挺,冲锋枪两支,子弹5000余发,干部战士42人,加入了西山游击大队。2月10日,西山游击大队在西山北麓的小芹田,消灭了敌一个联防大队,从此揭开了弥勒武装斗争的序幕!dO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然而,弥勒西山的武装斗争也并非一帆风顺。其一,1948年2月12日,为支援泸西革命者暴动,西山游击大队奉命去攻打敌据点午街铺时受挫,队长杨治廷不幸被捕(后被杀害);其二,地下党在马龙村的“星火燎原”之举,引起了国民党的极大仇恨,称他们为“奸党分子”,视马龙村为“夷变司令台”(见省档案全宗33卷),而指派第26军279团(团长黄齐贤)于2月26日袭击马龙村,杀死2人,砍死马4匹,牛2头,劫走和烧毁粮食900公斤,将全村的锅碗瓢盆全砸碎……dO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011.jpgdO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西山,沉静了。然而,张黎和童绍尧、赵家康等西山地下党领导深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全然不顾被抓被捕被杀头的危险,走村串寨去做稳定群众情绪的工作,指导他们如何预防敌人的伤害,同时理直气壮地告诉群众,困难只是暂时的,跟随共产党干一定没有错……由于他们的无所畏惧,阿细人脸上虽然少了些往日那样的笑容,内心却对革命没有丧失希望。dO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地下党群众工作做得好,我党高级将领朱家璧、张子斋等被省临委指派,1948年2月底一来到西山,阿细人就欣喜若狂,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整个西山处处呈现出“小伙子参军,小姑娘跳舞”、“老大妈做饭,老大爹送饭”的动人景象,使我党于1948年3月,在诺糯四头山顺利实现了扩建西山武装并定名为“云南人讨蒋自救军”的伟大计划。人数发展到1000余人。dO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是年秋,张黎随部队到越南河阳与粤桂部队会师整训,经受了生疥疮、疟疾,蚊虫叮咬和法国飞机袭击的严峻考验,11月回到西山。张黎下河阳时,诺糯村有位叫姜兴挺的人替他保管地下党的材料,他跟笔者说:“张黎回国时骨瘦如柴,穿的麻布衣全是虱子,很脏。”dO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013.jpgdO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49年,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云南和桂黔的游击部队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主要由阿细人子弟组成的西山起义部队成为“纵队”二支队的十二团,张黎被任命为该团的副政委(团长是阿细人李荣兴)。该团单独或配合兄弟部队先后进行了“三家围歼战”、“河兴尖山血战”、“建水沙白大山追歼战”等52次战斗,共歼灭敌人正规军和地方武装3800多人,摧毁敌政权30多处,解放或接管了师宗、弥勒、个旧、广南等县城7座,缴获轻重机枪289挺,长短枪2900余支,大口炮70门,八二炮28门,战马近百匹,还有电台等物。因其他边纵队也战果辉煌,1949年7月17日,毛泽东主席高兴地说:“云南还有我们强大的游击部队……”(《毛泽东文集》第五卷) 1982年,中共中央发出31号文件,指出:“云南地下党和‘边纵’在远离中央的边疆多民族地区,艰苦奋斗,作了许多工作,取得了重要成绩,为解放云南作了贡献。”  dO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解放后,张黎在昆明军区汽车某团、军医学校、解放军四十三医院等部队当政委。其间,他始终没有忘记曾为革命作出过巨大贡献的老区人民,总是千方百计去争取资金改善他们的办学、用水等方面的条件。2006年12月4日,张黎因病辞世。成都军区干休所讣告最后云:“张黎同志的一生,是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实践党章的一生……是实践共产党人立党为公、立党为民的光辉写照!”dO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注:① 本文原载《红河政协》2015年第1期。② 作者系地道的弥勒彝族阿细人,云南省特级教师,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弥勒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政协弥勒市第一届委员会文史资料文史员,弥勒市第五中学退休教师。

image017.jpg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