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为海安宁蒗支教团“树碑立传”——再读教师作家蒋琏长篇报告文学《支教》感悟
作者 ​刘长虹 严德本 2021-03-21
原出处:彝族人网


随着海安宁蒗支教团喜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时代楷模的殊荣,海安教师作家蒋琏历十年之久,以海安支教群体在小凉山28年历程创作的《支教》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再版印行。k5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蒋琏先生是创作的高手和老手,健笔凌云。他写的小说散文让你读了还想读,味之不已。在报告文学领域,独树一帜。所描写的海安建筑、卫计和教育等多个领域的精英才隽,光彩夺目,热情讴歌了海安人勤劳、质朴、善良、大爱的美德,提升了大美海安的美誉度。小说和报告文学都是“人学”,都是以写人物为主的文学样式,报告文学中的人物是生活中的“真人秀”,原貌原样,原汁原味,我喜爱小说人物的艺术真实,更喜欢报告文学人物的生活真实。当然报告文学不是生活的实录和刻板的复制,需要提炼概括,披沙沥金,调动多种文学手段,才能使笔下人物活起来,立起来。k5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支教》和《海安老师》血脉相通,珠联璧合,相互辉映,堪为姐妹。写的相同的题材、有着共同的主题词:民族团结、智力支边。两著在切入角度、人物选择,谋篇驾驭、行文疏朗方面又显现出不一样的风采。《支教》在题材选取的广度和支教背后思想开掘的深度上更显优势。书中着重叙写宁蒗支教28年来作家所见所闻所思,时空跨度长,写作道分深,且用不少篇章续写海安对伊犁、独山和川藏的支教,虽说篇幅不多,但它拓展了《支教》全书的外延和内涵。k5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报告文学如何写人?“长篇报告文学可以展开来讲故事,用一个一个个体的命运轨迹支撑事件,可信度和可读性是它的命门。”这是蒋琏先生的经验之谈。《支教》可以说写的是人物群像,是对海安200多名教师28年宁蒗支教的全景扫瞄。卷首别开生面,刊录着从1988年至2013年海安共八轮支教老师的名单,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海安支教老师的荣誉册。在海安支教群体的人物画廊中,蒋柏森、刘卫琴、景宝明、周荣广、景圣喜、马五中、万芝峰一个个微笑着向你我走来。他们也就是普通平凡的老师,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丰功伟绩,但他们的故事或凝重、或感人、或奇突、或励志、或经典、或曲折、或出彩,他们是可敬之人,读了他们的故事总能让你油然而生仰慕之情。正如著者所说,“28年来,200余人支教,支教的选择不只影响教师自己的人生轨迹,更改写了远在八千里外10多个少数民族子女的人生轨迹”。蒋琏先生是写故事的好手,更是写细节的能手,于细微之处见神韵。写老局长吴瑞祥选将出征宁蒗首任校长出神入化:“吴瑞祥大口大口地抽烟,甩了烟头,握住梅德润的双手说,老梅,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个校长只有你当,我才放心。”吴局甩烟头,握手和几句掏心窝子的话,其果断爽直而又不失温情的形象跃然纸上。确实精致的细节敌得过千军万马。第三十八章潮涌海安先期发表时有一段关于细节的趣谈:“好不容易来一趟书记办公室,看看再坐。”“看看再坐。”本是很寻常的生活细节,也体现作家观察生活的留心和细微。有位文友审读时反复琢磨“微言大义”,终将这个细节“割爱”。蒋兄这次成书,此细节复原。其实过度研究,钻牛角尖,既无趣,也难有大气象。k5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优秀的作家总是擅长于在激烈的矛盾纠葛中展示人物心路历程。《支教》这样的题材,乍看平淡无奇,很难写出波澜,也不容易吸引人。蒋琏先生沉潜生活,在支教的“富矿”中悉心观察、捕捉、积累,通过一个个鲜活、曲折而又起伏跌宕的人物故事或者镜头画面,立体而生动地诠释着支教老师的喜怒哀乐,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有辣味,更有劲道。支教老师在大地震来临时给妻儿写下的“遗书”以及崔恒平老师抗震期间的“宁蒗生活琐记”,写的是海安老师危难之时处变不惊、临危不惧、生死度外、昂然前行的担当和坚毅。难能的是,作家勇于直面支教群体中的“负面新闻”:张局长的担心、宁海学生的“恶作剧”、支教老师的“落聘风波”以及文友全盘抹黑支教的“留言”。作家不回避负面,以辩证思维、阳光心态、理性分析探索海安群众体支教的价值和意义,既不夸大拔高,更不贬损随俗。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冲突和曲曲折折无处不在,作家不应只是生活的客观实录者和旁观者,还应该是人生前进方向的引领者,化解矛盾的参与者和“老娘舅”。景宝明是支教老师中独特的“这一个”,也是作家着墨最多,用情最深的人物。书中第四章“点铁成金”是重头戏,第七章“草根开花”还有景老师的“续集”。纵观景宝明的一生,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从支教中的佼佼者到上访专业户,从奉献者到求助者,巨大的落差,惊人的颠覆,让人不可思议。其实,“人无完人”,英雄也有七情六欲,过去受左倾思潮影响,作品中的人物都是“高大全”,“毫不利己”,不食人间烟火,走向极端。此著最漂亮的一笔就是蒋琏先生直接参与了景宝明老师上访纠纷的化解,从上访文字的修饰到向常委求助,最终景老师长女入职入编圆梦。这是“份外事”,避之唯恐不及。蒋琏先生襟怀坦荡,仗义直言。这不仅是对景宝明个人的“奥援”,更有对海安支教品牌的呵护、敬重和厚爱。他深有感触:“文学不但来源于生活,而且可以‘干预’生活,‘改变’生活。关键在于有作为才能有地位。”k5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度人自度,成尧成舜”。我很欣赏作家《支教》首页上的这两句的自题词。言者,心之声。作家也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绝非世外超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推心置腹,把自己置其中,勇于解剖,敢于亮剑,爱憎分明,求真向善,应该是中国作家具备的品质和操守,惟有这样,你才能和书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蒋琏先生便是这样一位可敬的践行者。《支教》在不少篇章中穿插了作家自身从教、从文的经历和感悟,书中所写到的上百名人物都是作家非常熟知又十分友好的领导、师长和子弟,彼此地缘、人缘、文缘相亲相近,因而读《支教》特别亲切自然而然产生共鸣。作家旗帜鲜明,是是非非,说真话,吐真情,绝不云遮雾罩。蒋老师风度儒雅,春风扑面,但他是一位柔情侠骨的汉子,他不怕得罪人,在真理和原则面前从不退缩。他的“不识时务”和“不给人留面子”常让对方尴尬。反映支教题材的话剧《又见桃花雨》在通举行座谈会。这是一部冲刺“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众星捧月之时,蒋琏先生语惊四座,直抒胸臆。蒋琏先生鹤立鸡群,独抒己见,凭借着的是勇气、锐气、底气和才气。《支教》中关于谦虚和骄傲,关于“酒肉朋友”,关于“背时”,关于“道德重建”,关于“支教动机”都有人云不亦云的见解和不一样的解读,读了会顿开茅塞,思想敞亮,大快朵颐。报告文学从不排斥画龙点睛、震聋发聩的议论,有时作家的直抒胸臆,快意而开放性的点评会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k5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支教》全书章法严谨,腾挪闪回,曲折通幽,高潮迭起,悬念不断,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卖关子,设悬疑,故事叙述曲折多姿,出人意外,又总在情理之中。对人物亦褒亦贬,不拘于一格。蒋琏先生的文学语言功底深厚扎实,文字流畅、明快深邃,多用短句短语,适合“快餐时代”的阅读节奏和心理。对敏感话题、热点事件、把握分寸,拿捏得体,文字收放自如,游刃有余。书中有不少看来与“支教”无甚关联的穿插、补叙和云南彝族风情民俗、传说的介绍,看似闲笔、赘笔,但细细读来,无不妥贴。比如写杀年猪转而写到作家杨守松当过“屠夫”,再写到民族精神,岂不是扯得太远了。作家的神思妙想,瞬间多变,张弛有间,正是功力所在,读这样的文字,你的视野自然开阔了,作品挖掘的深度也就不一样了。k5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市教育工会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