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传来好消息,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曲靖市会泽县、红河州屏边县、文山州广南县、普洱市澜沧县、丽江市宁蒗县和怒江州泸水市、福贡县、兰坪县9个贫困县(市)均已达到贫困县退出标准,退出贫困县序列。
(图片来自宁蒗政府网)
这则消息让远在八千里外的百万海安人民倍感兴奋。32年前,一场“木材换人才”的“宁海之约”,将“靠江靠海靠上海”的海安人民与云南小凉山的宁蒗彝族自治县人民紧紧连在了一起。走在脱贫路上的宁蒗,搭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快车,开始奔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道上。
从1998年到2020年,10轮、32年、281人次,海安支教宁蒗教师接续支教不停步,开创了中华大地东西部教育合作先河,探索出“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的支教扶贫之路。从1988年到2019年,宁蒗全县财政收入从696万元上升到3.1亿元,增长45倍;人均纯收入从197元上升到19360元,增长98倍。
32年接力支教助推宁蒗教育跻身丽江”第一方阵”
今年高考,彝族学生马金福以优异成绩考取陆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开学前,他特意向海安老师谢友军道别:“以前只知道埋头学习,并不清楚是为了什么。谢老师常常找我谈心,帮我确立了学医志向。”马金福的爸爸只读到小学二年级,妈妈没有读过书,一家人生活在3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走出大山是为了改变大山,宁蒗缺少医生,等我学有所成,一定回来回报家乡!”小凉山“优秀彝族娃”马金福说。
扶贫必扶智,治穷先治愚。1988年4月28日,宁蒗与海安决定共同创办一所初级中学,校名取自两县县名的第一个字,称为“宁海中学”。1988年8月,经过筛选,35名海安骨干教师组建了第一批支教队伍,算上家属近100人,踏上了八千里路的漫漫行程。此后的32年间,一批又一批的海安教师,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小凉山,接续教书育人。如今,海安与宁蒗牵手32年,继续开展着教育合作,累计培养了2万多名合格的初、高中毕业生,输送了1万多名大、中专生。
除了培育宁蒗学生外,海安老师还引领和带动当地老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对口结成帮扶小组,通过“传帮带”提高本地年轻老师的业务水平,把海安教育界的传统——“青蓝工程”带到大山深处,帮助宁蒗培养永远不走的“海安老师”。
在一批又一批海安老师的接力奋斗下,宁蒗从一个教育弱县一跃成为丽江地区乃至云南省的教育强县,跨入全国民族教育先进县行列。丽江市委常委、宁蒗县委书记杨承新感慨:“海安老师辛勤撒播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希望的种子。32年前的‘木材换人才’,换来了彝乡一代人文化素质的提升。小凉山,正迎来生机勃发的春天!”
“海安支教”育强万千彝乡人才托起宁蒗经济发展“新高地”
走在宁蒗县城,易地扶贫搬迁房已经修建到三期,在扶贫搬迁过程中,宁蒗县用最好的区位、最好的土地、配置最好的公共资源,打造易地扶贫搬迁示范县,走出了一条以易地扶贫搬迁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新路子。
宁蒗县嘉懿商贸公司董事长蒋立伟是易地扶贫搬迁房的建设者之一,他也是海安支教老师的第一批学生。“海安老师对工作孜孜不倦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在我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一直影响着我。启迪我要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尤其是在易地扶贫搬迁房的建设中,由不得半点马虎。”
在海安支教老师的教导和帮助下,一批批宁蒗学生改写了自己的命运,很多人如今已经成为当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主力军。宁蒗县现有公务员和事业编人员7000多人,其中近一半人是海安老师的学生。
“海安老师来宁蒗支教,带动了宁蒗教育事业的飞速进步,促使了宁蒗经济的快捷发展,全民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宁蒗人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提升。”1989年在海安老师班上读高中的宁蒗县副县长朱天国感慨地说。
拓展“海安支教+”新方略谱写新时代“山海腾飞新篇章”
“我和家里一些亲戚一起来到海安,在工厂里工作。”家住宁蒗县翠玉乡料别村的熊丽仙今年3月份第一次来到海安,进入江苏林德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从事裁切工作,“这里和宁蒗有很大的差别,在宁蒗我们在家种地,收入不稳定。在这里我每个月都有固定的收入,生活很舒适。”
2019年12月11日,海安、宁蒗两地人社局签署人力资源合作协定,今年年初,海安市人社局超前谋划,精心准备,按下“宁海”劳务协作“快进键”,将“春风行动”搬到“线上”,开展“海安——宁蒗合作专场招聘会”,利用“海安就业网”“用工保障直通车”等各类平台发布招聘信息,出台系列优惠政策,采取包机、包车等形式,为“宁海”劳务协作保驾护航。
今年,在接待宁蒗县党政代表团时,海安市委书记顾国标热情倡议:“面向新时代,拓展支教+,携手在经济、人文、旅游等领域拓展合作空间,促进‘宁海合作’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延伸,谱写‘山海经’,共奔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