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男,江苏省海安市滨海新区江海村人,原旧场初中数学教师。1993年7月,他在最后一个“支教年龄”45岁时,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毅然参加了海安第二批赴云南宁蒗的支教工作。5个春秋,他呕心沥血,为平凡的人生增添了一笔浓墨重彩的辉煌。
化“敌意”为情谊
初来乍到小凉山,一片陌生。王健在宁蒗彝族自治县宁海中学任数学老师,兼任数学教研组组长。他所接的两个班中,其中初二(20)班是有名的乱差班。由于缺乏信任基础,学生常用恶作剧发泄他们的排外情绪。课上,少数民族学生在老师身后洒墨水、贴纸条、扣绳子、用刀划衣服;课外,打架斗殴之事屡见不鲜,连班主任都被打过。面对这样的状况,王健镇定处事,宽容为怀。洒墨水,他就穿深色的;衣服被划破,他再换上一件;身上被贴纸条或扣绳子,他不动声色地摘掉。从没有一次和学生发生正面冲突。事后,他找胡闹的学生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做人之道,讲校园之规,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抱有敌意的顽皮学生渐渐改变了态度,觉得这是一位和蔼可亲值得尊敬的好老师。在参加学生组织的登山、野炊、火把节、祭祀等活动中,王健进一步融入孩子们中间,加深相互了解,增进师生感情。有一次野炊活动,他们食宿在山上,睡在王健身旁的一个小个子学生半夜尿床,浸湿他一身。为了不让这名学生尴尬,王健装着不知道。第二天,该生自觉惭愧躲着他,他仍然若无其事,拉着这名学生促膝交谈,师生之间的距离很快亲近了。
5年支教结束时,学生们纷纷前来向他和海安支教老师送别,互赠纪念品、签名、留言。那个小个子同学拿着一块切板也来为王健老师送行。每个同学都饱含热泪,彼此恋恋不舍。
改“厌学”为好学
王健老师把教书先育人放在首位,把情感教学贯穿于教学之中。初中(20)班骨干学生俞小林是他的第一个转化对象。王健通过细心观察和分析,认为这个彝族孩子的转变,可能会使其他问题迎刃而解。因此,他用足心思在俞小林身上做工作。俞小林厌学时,他耐心开导;俞小林破罐子破摔时,他陪孩子在山顶处,让他领悟登高望远之道理;俞小林学习遇到困难时,他随时帮助解决,不让其失去信心,并安排学习好的同学结对子帮助;王健发现俞小林身上有闪光点时,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俞小林生病时,王健及时送其就医……一系列无微不至的关爱行动,使俞小林受到了感化,他说想不到,海安老师比他亲“阿舅”的关心还周到。打这以后,他慢慢地经历了由敌视到亲和,由疏远到亲近,由抵触到主动,由厌学到要学的巨大转变。俞小林还主动帮老师收缴作业,管好他那帮“小兄弟”。由此也带来了班纪班风的好转,尊师守纪的多了,违纪闹事的少了,学习风气浓了,逃课不做作业的少了。俞小林毕业后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彝族军人干部。
“教书育人”收获丰
王健老师不但具有容人的耐心、育人的爱心,更具有教人的恒心与专心。扎实的知识功底、丰富的教学经验,加上他忘我工作,诲人不倦的一腔执着,投入必有产出。
在教学中,他以点带面,抓主要矛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教学,他放弃休息时间,利用中午、晚自修时间到班中,集体与个人辅导相结合。由于班级数学基础差、接受能力慢,对基础题,他总是不厌其烦引导学生反复练习,直到掌握为止。为了解教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王健常到学生中征求意见,从而进一步完善优化、设计出更适合更贴近学生的教案。通过细化、分析教材内容,反复斟酌推敲,整理出不同类型、不同要求的两类题,坚持每日一练,当面批改,逐个指导,做到有缺必补、有错必纠。经过一年努力,在全县会考中,该班由原来倒数上升到全县第三名。
宁蒗彝族自治县宁海中学(24)班是王健唯一从初一带到初三的循环教学班级。该班初一时是差生多优生少。他先从学习兴趣培养起。通过黑板报,设《数学趣味题》《一题多解,错在哪里?》《数学医院》《数学与科学》等栏目,让学生自己当主编设计,这样既扩大学生视野,又萌发学生求知欲。通过兴趣小组,培养数学骨干。并通过多种方法强化直观教学,既丰富学生感知,又降低思维难度。教学中,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描述,运用图片、教具来模拟,运用正与逆、归纳与分类、聚合与散发思维来类比,运用变式形式来综合,增强了数学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更加便于了山区学生的接受。王健老师也获得了“数学王阿舅”的美称。
他根据宁蒗学生年级特点制定了“初一五注重”、“初二五狠抓”、“初三五培养”的“三五”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热心助人只亏“家人”
王健在小凉山支教五年,用一颗火热的心温暖着自己的每一位学生。他乐于助人,有求必应,在他身上发生的感人故事不胜枚举。掏钱帮学生沙以布买票,送他上车返家;为生病住院的彭静和其他多名有特殊情况的学生义务补课……
支教那些年,他让自己的小家做出了诸多的牺牲。70多岁常年有病的老母一人在家,他难以顾及,只能托人关照,并在遥远的小凉山上为母亲默默祈祷与祝福。叔父、姨父、姨母去世,只能在8000里外遥祭;岳母病逝,只能让妻子代表全家返苏吊唁。连自己的女儿去广州入学,也未能送其报到。几次劳累生病,都咬牙挺着边吃药边上课……
每当谈及这些往事,王健总是感慨万千。他和所有海安老师一样分享着宁蒗支教丰硕成果的喜悦,与小凉山的孩子们结下了难以割舍的“阿舅”情缘,这情缘,让他终生引为自豪,无怨无悔!
“宁海中学是一张靓丽的名片。她彻底改写了小凉山宁蒗彝族自治县民族教育历史,甩掉了一个个落后帽子,创造了全国少数民族教育先进教育县的金品牌。这个金品牌,记录着10轮286人次海安支教人团结、拼搏、奉献的业绩,记录着海安老师为宁蒗子孙后代甘为人梯的一个个鲜活故事。我作为曾经的一名支教老师,为小凉山培育优秀的少数民族后代奉献了智慧和心血而深感自豪!”退休多年、70开外的王健老先生高兴地对采访他的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