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市支教宁蒗县宁海中学教师群体荣膺江苏“时代楷模”
作者 ​严德本 2020-10-01
原出处:彝族人网

初秋的小凉山,索玛花漫山遍野。一接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彝族少年卢磊就翻山越岭直奔母校报喜。更多的喜讯,让地处深山中的宁蒗县沸腾了:宁海民族中学海安班44人中,本一上线率达98%,29人超600分,卢磊以709分的成绩成为丽江市理科第一名……
Z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升学率从全地区倒数到连续9年稳占丽江第一,曾经的“教育洼地”崛起为全国民族教育“高原”,创造宁蒗教育奇迹的,是一群外乡人32年的接力坚守。从黄海之滨向着滇西北高原,跨越8000多里,先后10批、281人次海安老师走进大山深处支教,“宁海模式”不仅成为引领云南省民族教育的一面旗帜,更开启了我国东西部教育扶贫协作的先河。Z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20年9月7日,江苏省委宣传部在南京举行发布会,授予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江苏“时代楷模”荣誉称号。Z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部分到宁蒗支教的海安教师合影Z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部分到宁蒗支教的海安教师合影
Z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木材换人才”——“宁海之约”推生山谷长出人才丛林Z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小凉山跨进“清华园”,是卢磊的最大梦想。“我刚入学时数学成绩只有70多分,经过海安唐义凯老师反复辅导,这才补上了短板。”卢磊说,海安老师们教给学生的不仅是课本知识,还有他们滚烫的爱心和无私奉献精神。Z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宁蒗四面环山,资源匮乏,是个深度贫困县。早年间,当地不少人几乎一辈子都“窝”在山沟沟里。“宁蒗的优势是满山木材,劣势是缺乏人才。”为改变困境,1987年9月,时任宁蒗县委书记阿苏大岭慕名到“教育强县”海安考察。此行催生一份“木材换人才”特殊教育合作协定:宁蒗支持海安木材供应,海安选派一批优秀教师帮助宁蒗培养人才。Z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8年秋,首批35名海安老师带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来到这个云南教育最贫瘠的山谷里。开学前首次摸底考试,初二、初三4个班均分,语文46分、数学22分、英语28分。第二年,参加中考孩子的成绩却震惊了整个宁蒗:由海安老师“集体承包”的两个毕业班,不仅奇迹般地摘取丽江地区中考桂冠,而且地区语文、数学、政治等学科第一名全出在宁海中学。其后,由海安教师执教的高中部,连续多年蝉联丽江地区高考第一。Z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无数“山里娃”改变了命运。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石保禄,是宁蒗走出去的第一位博士。“树立远大理想,去更大的世界体验人生”,海安老师的教诲成为他的座右铭。肩负国家重大需求,他和团队刻苦攻关,为去年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做出贡献。Z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轮连着一轮,一批接着一批,281人次海安老师接续奔赴宁蒗,用全部心血和青春年华教书育人,让小凉山长出生生不息的“人才丛林”。据统计,这些海安老师累计为宁蒗培养了初、高中毕业生2万多名,输送中专、大学生1万多名,他们不仅因为知识改变了命运,更成为带领小凉山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力军。Z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宁海模式”的海安班Z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宁海模式的海安班
Z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园丁”哺育——“宁海教育合作”让每一朵“索玛花”都能绽放Z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小凉山腹地,一株株索玛花坚韧地生长在山崖陡峭处,每到夏秋,竞相怒放。支教的数学老师唐义凯在日记中写道:小凉山就是一个大花园,这里的每一个孩子就是一朵索玛花;我们要有园丁担当,哪怕石头上也要绽放出最美的花……Z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海安4班学生邱国华没想到,自己成绩在班级“垫底”,却成了数学课代表。“这孩子数学基础比较差,但有很强的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唐义凯不想放弃这株“好苗子”,特意安排邱国华当课代表,以此激发他的学习兴趣,还在课后给他“开小灶”。一学期下来,邱国华的数学成绩冲到了前十名。Z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沿着崎岖山路,海安3班班主任梅德均深一脚浅一脚走了好几个小时,终于来到大山深处罗长打的家。新学期伊始,梅德均发现罗长打情绪有些低落,想通过家访了解这个彝家孩子最近究竟怎么了。“爸妈都没读过书,出去打工都没人要。我很想通过读书考大学改变家境,将来带父母去外面的世界看看。”罗长打说,他心理压力有些大,没想到这种细微的情绪变化也被海安老师注意到了,他一定化压力为动力,放下思想包袱,跟着老师好好学习!Z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山里家访耗时费力,却是32年来每一位海安老师的“必修课”。梅德均说,这是了解学生及其家庭最有效的方式。“一名学生考出去了,就能燃起一个家庭脱贫的希望,年复一年,教育终会改变这些山里人家的命运。”Z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寒来暑往,春华秋实。32年来,在海安“园丁”们的精心呵护下,一朵朵“索玛花”展蕊怒放。宁蒗12个民族的1万多名子弟考进了大学,激发当地老师争相向海安老师看齐。“当一名像海安老师一样的好老师,成为当地老师的最大愿望。”宁海中学校长李学高出生在彝乡一个偏远山村,他感慨地说,从“学生”到“徒弟”再到“校长”,自己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海安恩师的悉心培育。海安与宁蒗两地变“输血支教”为“造血支教”,启动“青蓝工程”——海安老师与本地老师对口结成帮扶小组,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提升其教学业务水平,如今已培养出350多位优秀教师,他们成为当地基础教育的骨干力量。Z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宁海模式”海安班同学合影Z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宁海模式海安班同学合影
Z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支教返海——“宁海情怀”将真心永远留在“宁蒗故乡”Z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初秋时节,南黄海之滨的夜晚格外宁静。已是子夜,躺在海安西场中学宿舍里的海支教老师蒋蓉却怎么也无法入睡。Z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白天里,远在小凉山的同事、学生,纷纷通过电话、微信与她分享今年高考喜讯。傍晚时,来自远方的一声呼唤“妈妈”,更带给她惊喜。原来,她的“女儿”、第一个考上北京大学的彝族女生沙务嘎,要借出席江苏“时代楷模”表彰大会之机来看望她,还说要和她住同一个房间。蒋蓉激动地拿出最新一张支教师生全家福,慈爱地端详这个“女儿”。Z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样的“全家福”,海安支教蒋蓉有15张。Z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蒋蓉和爱人丁爱军携手远赴小凉山,直到2016年才回家,成为在当地坚守时间最长的海安老师。“当初我们离开海安时女儿才5岁,支教5轮15年后回来时,她已长成大姑娘。”蒋蓉说,这中间自己不少次想回家,但一走进教室,从那一双双眼睛里看到专注信赖,特别是像沙务嘎这样的孩子平时都喊她“妈妈”,她又不忍离去了。先后培育1000多名当地孩子考上了大学,成为这对夫妻15年里最大的收获。Z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走进小凉山,出于心系;离开泸沽湖,方知羁绊。32年间,无数次前行与坚守,爱与责任郑重传递,支教结束回家了,心却留在让他们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Z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样的“纠结”,几乎每位海安支教老师都经历过。Z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忠东在宁蒗支教2轮6年,去年回到海安。打开他的手机微信,宁蒗教师群、宁蒗学生群、宁蒗家长群都在“置顶”位置。当地教师在教研上有困惑,他线上指导,还寄去自己的备课本;学生进大学前,他仍像“班主任”一样,一一发“入学须知”,叮嘱孩子们进入大学后要注意什么。Z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宁蒗宁海民族中学进门半山腰处,竖立着一块“江苏海安老师支教纪念碑”。石碑不到2米高,而在当地少数民族兄弟心里,它已成为跨越山海、各民族团结携手的一座丰碑。9月7日发布会一结束,专程赶来参会的海安支教老师孙景群来不及回家就匆匆踏上了归程,“刚开学,宁蒗那边很多孩子都等着我回去上课呢。”Z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本文作者:严德本系江苏省海安市老科协;图片来自互联网)Z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