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海之滨的海安,到彩云之南的宁蒗,一批批海安老师沿着长江逆流而上、破浪前行,32年的支教接力,打破了宁蒗地区“石头不能做枕头,汉人不能做朋友”的传言。而连续10轮的281位海安支教老师秉承“为宁蒗人民造福,为海安人民之光”的宁海中之约,接续支教32年,托起小凉山的“太阳”,为宁蒗培育2万多名合格的初、高中毕业生,向大学输送了1万多优秀宁蒗学子,从当地人口中的“江苏佬”变成了“海安舅舅”,将扶贫支教写成了一本“故事会”。
宁蒗的一个彝族小村落 黄平山摄于2013年
“老师烧的红烧肉太香了”
2020年8月27日,刚刚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海安2班学生马金福回到宁蒗彝族自治县宁海民族中学,调取档案。拿着档案、录取通知书,他第一时间便跑到物理老师谢友军的办公室,跟他分享喜悦。“我和谢老师的儿子是同桌,有时候晚上饿了就在他家吃点儿夜宵再回来上课。谢老师给我们做的红烧肉太香了!”马金福今年高考以671分的成绩被陆军军医学院录取,本硕博八年连读,“我父亲仅上到小学二年级,母亲没读过书,他们无法为我的学习提供什么帮助。是海安老师改变了我。以前我总是懒懒散散、浑浑噩噩的,海安老师来了之后,对我要求严格,帮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马金福看来,谢友军既是老师,更像父亲。“谢老师告诉我,学医最重要的就是临床经验,要多珍惜去大医院实习的机会,增长见识。他还嘱咐我,要跟着导师好好学习,虚心请教,勤奋上进。”马金福指着自己的一身运动服,开心地告诉记者,“这套运动服就是谢老师给我买的,是我穿过的最好、最贵的衣服,我格外珍惜!”
即将去大学报到,马金福坦言,最牵挂的除了家人就是谢老师。“谢老师爱抽烟,对身体很不好。现在我和他儿子都要去上大学了,就没人监督他了。”马金福说,到了大学,一有时间,他就要和谢老师视频,这样可以让谢老师少抽点儿烟。
2013年宁蒗的一所小学校教室 黄平山摄于2013年
大山深处的“爱心管家”
2019年的冬天,对于宁蒗县宁海民族中学海安高中(4)班的彝族学生杨亚涛来说,格外的温暖。从语文老师谭爱斌手中接过江苏爱心人士捐助的羽绒服,杨亚涛笑道,“今年的冬天不会冷了。”
进入冬季,学校里大多数孩子穿着却比较单薄,即便是霜天,不少孩子还穿着单衣。进入教室坐下后,仍然有不少孩子把书包背在身上。这一幕让细心的谭爱斌百思不得其解,询问后才知道,孩子们不把书包放下来, 只因为背着书包暖和些。谭爱斌开始留意孩子们的生活情况:几乎没人用整理箱,少数学生用从小店里要来的纸箱装书,更多学生将书籍资料堆放在座位周边;吃饭的时候每人一碗米饭,上面铺着一两样菜,很少有肉,有时几个人围着合吃一碟菜……
一幕幕场景让谭爱斌阵阵心酸,他想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帮助这些孩子。他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发到朋友圈,很快就引起了家乡人的反响。“我的学生、朋友,得知我在这边支教,纷纷慷慨解囊帮助这些孩子。”谭爱斌拿着捐助档案说,“他们很想资助一些贫困孩子,就委托我将爱心款带给孩子们。”
学生季冬明捐款2万元,高中同学、好友贲向前夫妇捐款6000元,“中国好人”刘宏燕联系海安审计局、开发区总工会、宁海路消防救援站募集4万多元……从2016年至今,仅谭爱斌个人联系的资助款项已经近8万元,他俨然成了孩子们心中的“爱心管家”。
在宁蒗一所小学校园玩耍的彝族孩子们 黄平山摄于2013年
一首改编的民歌
“我们的家乡偏僻落后,但是风景非常美丽,在这样偏远的地区,我们的孩子遇上了海安老师,他们不远千里来到这里,我们非常感动,我们每天都在祈祷,愿海安老师身体健康!”这是海安1班熊滢的父亲杨剑明用摩梭民歌《啊哈吧啦》改编的歌词大意,他说,“海安老师不仅是我女儿的恩师,也是我的恩师。”
杨剑明是宁蒗县蒗蕖中学的副校长,他女儿上高中的3年,也是他学习的3年。“我是家长委员会的代表之一,海安老师的敬业、执着深深影响着我。”杨剑明说,“就拿开家长会来说,当时我女儿的班主任是李忠东老师,他信息收集得非常全,工作做得非常细,每次家长会的议程以及会前、会后的问题都考虑得非常周全。李老师对班上所有学生都非常了解,有一次他给我打电话,问我有没有发现女儿最近的状况有点儿不对,我还没发觉什么,李老师就已经感觉到了。他们在上课之余,细心观察每一个孩子,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情况,并进行沟通引导。”
美丽的宁蒗,有更美好的未来 黄平山摄于2013年
2019年,杨剑明从教务处主任升职为副校长,在他主持召开的第一次班主任会议上,他要求全校的班主任向海安老师学习。“我们要学海安老师什么?两点,一是细心周全,另一个就是敬业精神。”杨剑明说,“女儿住校,有时候,我从学校查寝结束,晚上十点多,去学校看她,孩子们自发留在教室里复习,海安老师就坐在办公室里备课,孩子们不走,他们也不会回宿舍,他们对孩子的投入是全身心的、忘我的、无私的。”
(作者:江苏海安市老科协 严德本 吴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