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传来童声:“您好”“谢谢”
——凉山州启动实施“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一年
(凉山新闻网讯) 凉山州学前彝族儿童听不懂、不会说普通话的现象较为普遍,是全面打赢彝区脱贫攻坚战的突出短板。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大凉山彝区视察时特别强调,要抓好抓实教育工作,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在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于2018年5月启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把“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作为教育扶贫的先导工程、脱贫攻坚的希望工程、民族未来的奠基工程全力推进,帮助孩子过好语言关,养成好习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行动试点启动一年来,已覆盖村级幼教点2724个,惠及幼儿11.28万人,在园幼儿能听懂基本的日常用语,基本能用普通话回答问题,会唱汉语儿歌,会写简单汉字和拼音,能主动与人交流,将有效解决进入小学后上课听不懂、成绩不好导致厌学的问题。
课堂活泼有趣,在游戏和儿歌中学习普通话
加强组织领导 推动行动试点尽快落地
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国家支持、省监督指导、州统筹实施、县(市)抓落实、社会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分别成立以国务院扶贫办、国家教育部、省扶贫开发局等单位领导为成员的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工作协调小组和州委、州政府、州级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州级工作领导小组,重点强化州县党委政府主体责任,每月召开1次联席会议,逐级建立沟通汇报机制,及时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北京华言公司、北京三好公司作为技术保障单位,分区域提供技术支持、教材教具研发、辅导员培训等,对口支援的广东佛山市将“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纳入东西部扶贫协作的范围,合力推动相关部署落地落实。
锁定工作目标。出台《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总体实施方案(2018年—2020年)》,围绕脱贫攻坚义务教育有保障底线任务,明确通过三年时间努力,实现具有正常学习能力的3至6岁学前儿童(含7岁未接受义务教育儿童)能够在接受义务教育前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沟通交流,形成国家通用语言思维,达到“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的目标。按照“先行试点、总结优化、全面推广”的原则,面向全州所有不会说普通话的学前儿童分步实施,第一阶段在11个深度贫困县及6个非贫困县(市)的民族乡镇“一村一幼”先行试点,第二阶段于今年9月在全州幼儿园、幼教点全面推广,三年将累计覆盖幼儿约50万人,实现学前儿童全覆盖。
营造良好氛围。开通学前学会普通话宣传网站、微信公众号,累计发布文章320篇,浏览阅读量20万余人次。制作张贴彝汉、藏汉双语宣传标语3500余幅,印发《锦绣凉山“学前学普”行动纪实集》4500本、双语宣传年历11万余张、宣传画册2万余份、自主编印《索玛花儿开、多多放光彩》辅导员教育征文案例集1000册,并在全国第21届推普周开幕现场集中展示阶段成果,营造了全社会支持“学前学普”的浓厚氛围。
破解实际困难 加强行动试点服务保障
完善设备。统筹整合相关项目资金,省州县累计投入资金5.49亿元,根据技术保障单位相关要求,逐步配齐村级幼教点必需的教学设施设备及做好通电、通水、通网络等基础工作。目前,行动试点第一阶段2724个幼教点中,70%实现光纤宽带网络通达,80%实现4G网络信号覆盖。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资源共享、在线指导、智能管理,于今年3月建成并上线试运行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信息管理平台和学普APP,包含基础信息数据录入,幼教点辅导员和幼儿园教师管理、相关信息发布和收集、教育教学资源库共享四项基本功能,用于辅导员幼教点管理和在线学习培训。
加强教学研究。北京华言公司、北京三好公司项目团队会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民族语言所、北京知名幼儿园及州内本地学前教育、语言学、民族文化等单位专家组建团队,加快幼儿读本、幼儿绘本、游戏集、儿歌童谣、视频动画等幼儿学习和教师教学资源研发,形成一套基于民族文化、发扬传统文化的幼儿“学普”课程,已研发《辅导员学普问答30题》《幼儿日常口语对话手册》《幼儿园手指游戏集锦》等教辅工具。遴选164个教学示范点实施普通话“沉浸式情景教学”、混龄班“对对答”游戏互动等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循序渐进,逐步规范幼教点教育教学。
强化师资培训。围绕普通话教学课程方案、教学模式、管理模式、教学素材准备等内容,在北京华言公司、北京三好公司和省内部分高校支持下,采取州级骨干培训、县级全员培训和集中面训、幼教点实训相结合方式,累计培训辅导员1.7万余人次,辅导员基本掌握了学前儿童教育教学规范、一日活动流程、常规管理策略等知识,普通话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今年4月,组织开展了“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首届村级幼教点辅导员技能大赛,采用县级选拔、州级竞赛模式,214名辅导员获得表扬,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统筹各方力量 确保行动试点质量
加强督查考核。出台《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考核细则》等7项制度,采取省直部门不定期暗访、州学普办开展常态化业务指导督查、成员单位参与定期综合督查、州脱贫攻坚抓落实督导组专项督查相结合的督查方式,严格开展过程督查检查260余次。北京华言公司、北京三好公司两家技术保障单位组建170余人的督导、驻点队伍,开展督导巡查7500余人次,基本覆盖所有乡镇和幼教点。
科学开展评估。在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对学前儿童学习普通话开展效果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办学情况将幼教点分为3类(交通便利、在园儿童规模大且具备培训功能的一类,交通不便、在园幼儿规模偏小的为二类,地处偏远、在园儿童人数少的为三类),实行分类定标,建立由省、州两级语委共同制定标准的自查评估机制。今年4月至5月,各县(市)乡镇中心校(中心园)对本辖区内所有幼教点开展在园儿童普通话达标自查,共测评11.19万人、合格率73.5%,其中,今年9月将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合格率为81.5%。
严格比对运用。制定《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效果比对方案》,遴选昭觉、布拖、喜德、普格四个县作为州级效果对比县,坚持真实性、过程性、发展性原则,定期做好不同类型幼教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学习视频、语言、文字等过程性记录,加强比对样本轨迹跟踪,研究分析实施效果,形成纪实资料库。截至目前,州、县两级已对605个幼教点和中心校的1549名学生开展了效果对比。通过学习普通话,孩子们逐步养成了好习惯,懂得了感恩情,出现了孩子教家长说普通话、打扫卫生的新风尚。行动试点还提供了近1万个辅导员、营养餐从业人员岗位。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行动试点、脱贫攻坚带来的实惠和好处,幸福感、满意度全面提升。
(记者 龙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