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学会普通话”照亮凉山彝族娃娃成长路
作者 王鹏 2019-05-22
原出处:中国新闻网

“我叫吉能小飞,今年5岁了,喜欢唱歌,背唐诗。”五月中旬,位于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的姐把哪打村幼教点内,5岁的吉能小飞用普通话向记者作起了自我介绍,而仅仅在一年前,这个彝族娃娃还只会说彝语。1J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J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州是中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新中国成立以后,当地彝族民众“一步跨千年”,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由于历史和文化原因,久居深山的彝族民众大多普通话(汉语)水平低下,在转移就业、劳务输出、融入现代社会等方面困难重重。1J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J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此背景下,2018年5月,中国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当地启动了“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工作,11个深度贫困县及非贫困县民族乡镇的2724个村级幼教点内,11.28万名幼儿学起了普通话。1J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J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姐把哪打村幼教点是首批试点的幼教点之一。29名学前儿童在幼教点辅导员的引导下,从“爸爸妈妈”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开始学习国家通用语言。1J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J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年前孩子们大多听不懂普通话,也不会说,现在能跟你们流利对话了。”幼教点辅导员罗英告诉记者,虽然刚学习一年,但孩子们身上已经发生“惊喜的变化”,“不仅会说、爱说普通话,有些还会回到家里教爸爸妈妈”。1J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J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昭觉县洒拉地坡乡村民、吉能小飞的妈妈阿子伍呷对此感受很深。她告诉记者,入学一年以来,小飞的性格越来越开朗。“每天回来都兴奋地告诉我今天学到了什么,然后一句一句教我,也更懂事了。”1J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J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会说普通话很重要,我为我的孩子感到高兴。”阿子伍呷说,前几年自己曾跟丈夫去甘肃打工,由于不会说普通话,无法跟外人交流,“会普通话的老板重视,不会普通话的只能默默干体力活,用手机买火车票也不方便”。1J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J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悬崖村”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30名适龄儿童同样在幼教点学起了普通话。支尔莫乡党委书记阿吾木牛向记者描述了一个有趣场景:如今,“悬崖村”的彝族娃娃们用流利的普通话跟游客交流,而说“四川普通话”磕磕巴巴的大人们只好跟游客笑笑。1J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J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吾木牛说,“悬崖村”家长们看到孩子的变化后,开始主动把孩子送入幼教点。“以前大家根本没有幼儿园这一概念,现在完全变了。”1J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J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学前的三岁半到四岁,是少数民族孩子开始学习汉语的最佳时期,其意义不仅仅是提高语言能力。”在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纪大海看来,彝族娃娃们在上小学前学会普通话,更重要的是拓展文化视野。“孩子们进入汉语语境中,思维方式也发生相应改变,有利于接受现代教育。”1J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J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最终目标,是让凉山49.82万名学前儿童学会普通话,从而照亮孩子们的成长道路。”凉山州州长苏嘎尔布说。(完)1J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秋然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