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施双语教育传承古老的彝族文字
作者 beley工作室 2002-11-24
原出处:www.xinhuanet.com

  中国彝族聚居区的很多学生用彝文考取了中等专业学校和大专院校。教育专家说:“如果一直用大多数中国人使用的语言--汉语文考核,这些学生是很难考取的。”c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些彝族学生是中国施行双语教育的受益者。 c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目前,中国政府正在彝族聚居区大规模实施汉语、彝语并重的教学体制,在一些彝族聚居区域的学校,实行以彝语文为主、汉语文为辅的教学体系。在彝汉杂居区域学校以汉语教学为主,辅以彝语文教学。 c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教育研究会理事长马文华说:“这种教学体制最大的好处是能保护与传承正逐渐消失的彝族古老文字。”c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中国第6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结合部的崇山峻岭中。位于四川省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有180万彝族人口。 c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专家介绍,彝文属单音节文字,汉史称“夷文”、“韪文”,是“形、声、意”统一的表意文字。它的起源十分古老,有各种传说。其中彝文最早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半坡文化时期(新石器时代),与其出土陶器上刻划符号同出一母体"的观点得到了部分佐证。西安半坡出土陶器碎片上的怪异刻划符号所表达的意思一直是考古界之谜,但这些刻划符号被云南、贵州、四川的彝族祭师认出了其中的20多个字。 c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直至20世纪50年代,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还完整地保留着延续了2000多年奴隶制社会形态。1956年,中央政府在凉山采取协商改革的方式,废除了奴隶制度,并建立了凉山彝族自治州。 c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在废除奴隶制以前只有3所民族学校,少数民族学生仅千余人。当时只有少数彝族贵族才可以接受文字教育,能识古老彝文和有点汉文化知识的人还不到当时彝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一,这使得彝文只能在小范围人群中得以传播。 c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州州委干部王风介绍说:“凉山彝族地区能真正使用彝文的人还很少。而彝族最为集中的昭觉、布拖等县开展双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当地的彝族人多数只会用彝语沟通,而不会运用本民族的文字,虽然部分彝族人在后来的汉语教育中进步很快,但对本民族文字的淡化,将导致古老的彝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丢失。”c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马文华说:“本民族语言急需继承的状况,对于中国所有的少数民族来说都同等重要,所以双语教育不仅仅需要在彝族广泛开展,其他民族也同样需要。云南的白族就是在发展过程中丢失了自己的文字,当地人以口传方式向下一代传授本民族的语言,而有关他们的文字记载却早已不知去向。” c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马文华介绍,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政府就专门成立了研究小组,收集、整理彝族文字,规范、简化出800多个彝文字母。古老的彝族文字在发展的过程中开始不断的变化,要传承这些古老的文字,就需要在新一代彝族青年中继续开展彝文教育,实行汉、彝并重的教学形式。 c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了解,目前凉山在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已达28万人左右,他们都接受汉语、彝语双语教育。凉山州发行的《凉山日报》同时配有彝文版,当地发行量已达5000份。 c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原始的彝族人大多把文字刻在羊皮、木头或石头上,以便代代相传。他们在天文、地理学等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而他们惯用的克哲语(相当于汉族的谚语)已被运用在现代彝族小学生的课本中,去年凉山举办彝文演讲比赛,多数选手开始重新运用起了古老的彝族克哲语。c7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beley工作室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