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助学:彝家小儿奔学堂
作者 李夫铁余向华 2005-04-14
原出处:彝族人网

  小农场,让读书变得更美好lU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U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位于峨边县东南边缘的杨河中心校与莽莽原始森林接壤,山高、水长、路远、道狭、坡陡……学生上学非常困难,住得最远的学生离中心校近20公里,单边即需三四个小时。为让300多名住校生吃饱、吃好,该校在政府的支持下建起了4亩多小农场,并配套了养猪场。校长赵朝卫说:“嫩菜供学生食用,老菜用来养猪,小农场已收获10多个品种的新鲜蔬菜1万多公斤,出栏猪80多头,并一直保持20余头的存栏量。学生是餐餐有新鲜蔬菜、周周有鲜肉吃。”lU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U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着小农场的建立,寄宿制渐渐铺开,家长送子女上学的热情也渐渐升温。过去,招收新生,放暑假时老师要对学生做动员,开校时还得下村对家长做动员。即便如此,在校生流失仍很严重。杨河小学的何长军老师告诉记者:“以前我负责的仲子村,最高处海拔3000多米,离学校15公里,走一趟要五六个小时,有时为一个学生,要跑七八回。现在开学时家长主动将子女送到学校,很多不满7岁的孩子也被送来了。”lU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U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住学校,文体活动更益心智lU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U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迎着初冬的余辉,操场上一群身着彝族服饰的学生正在跳彝族达体舞。指导学生跳舞的峨边勒乌乡中心校普尔老师说:“彝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达体舞是我们传统的民族舞蹈,我们有义务传承下去。”lU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U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教室里,阿杯左哈老师正在指导学生飞针走线,制作色彩艳丽的彝族服饰。教师办公室的一角摆放着学生手工作品:憨态可掬的泥塑,童稚的绘画,花样各式的手工编织……lU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U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住下来,在校时间多了,学校便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杨河中心校建立了红领巾广播站,每天清晨,稚嫩的童声便在山间回荡。“小小广播站对条件好的地区来说算不了什么,但对初通汉语的彝族学生来说却很可贵。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全由学生采、编、播,培养了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提高了写作能力。”校长赵朝卫说。lU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U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学技能,全面发展学生欢喜lU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U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站在小农场的菜地里,金岩小学的农技员佘鲁阿沙告诉记者,学生们每周有两节农技课,学习种菜、养猪、养鱼,积极性挺高。lU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U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家里有两个弟弟,平时就帮着父母干农活,但不懂技术,通过小农场劳动,回家做农活干得更顺手了。退一步说,即使以后回家种田、养猪、养鱼,照样可以挣钱。”金岩乡中心校六(二)班学生井石阿支想得很远。lU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U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两年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金岩小学创办了小农场,以基地为平台,开始了在实践中学科技的活动:每周开设两节实用劳技课,学习基本的科学种植、养殖技术……还开发了《科学种植蔬菜技术》、《科学养猪技术》、《科学养殖淡水鱼技术》等本校教材。校长李尼达力说:“小农场不仅实现了住校生肉菜的半自给,又发挥了教育功能。”lU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U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记者一行在李尼达力陪同下,来到养猪场,40多头肥猪欢蹦乱挤;沿河堤筑起的鱼池,一群群鱼儿时而浮出水面觅食,其中还有十分罕见的细甲鱼;菜园里一眼望去,莲花白、小白菜、萝卜、葱、姜、蒜应有尽有,一串串四季豆鲜绿地挂满棚架。lU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U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杨河中心校六年级学生沙苦阿果家住仲子村。10月份,因劳动积极,学校奖励他5公斤饭票。沙苦阿果说:“以前上学,每天来回要五六个小时,爬山过河,好难走哦。现在住校不用每天来回跑,读书的时间多了,而且吃饭不用交钱,真好。”lU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beley工作室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