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否、一个地区的发展与繁荣这与教育密切相联。彝族是个从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居住在边远山区高寒地带的彝族村民,多数只掌握了本民族语言文化,而对汉文化、汉语言了解甚少。从凉山自发迁居到米易县撒莲镇的这批彝族村民中,95%的村民不认识汉字,65%的村民不会汉语,在彝汉杂居的攀枝花市米易县对这些村民及适龄儿童进行汉文化教育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之事。
撒莲镇是米易县的文化发祥地,地地处安宁河下游尾断,这里自古以来是汉族人居住的地方,对于彝族人来说,只有几家亚拉族(彝族的分支)在地处高山的海塔村杂居。可是上世纪80年代初,来自凉山州高寒地区的几家彝族到此承包汉族人的土地生活。这里阳光明媚、土地肥沃、水草丰美、物产丰富,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让他们几年间富了起来。他们不愿意回到气候寒冷、土地贫瘠的原居住地。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十来年间,来自凉山州会理、德昌、美姑、普格、喜德等县的近万名彝族人迁居于米易,撒莲镇就有近2000人。越温饱奔小康,生活渐渐富了,可彝族子女的教育成了一大难题。10年前的撒莲镇风流山腰、断梁子顶上、海塔坡上,金花塘傍处处是一群群适龄儿童背着弟妹赶着羊群,与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哪有什么读书声,撒莲彝寨的教育春天在哪里?
冬天里,彝寨听到了春的脚步声。在凉山只习惯于广种薄收、刀耕火种的彝族人民,由于缺乏知识,在这里也只能种植点科技含量低的玉米、土豆。科技兴农、科技致富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对牛弹琴。看看山下的汉族村民,家家住上小洋楼、拥有彩电、冰箱、摩托、汽车,日子越过越红火。又看看山上,没电、缺水,只有松明相伴、耳听阵阵松涛声。这些都是教育、科技的差距所导致。每当夜深人静之时,走南闯北、见过世面的刘文发社长想起娃娃们的教育始终睡不好觉。撒莲中心校、村小没有彝族教师,彝族娃娃又不懂汉语,世界风云变幻莫测、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难道叫他们文盲吗?为了彝族娃娃的美好明天,刘文发社长多次找政府、政府叫他找安置办,安置办又叫他找文教局、文教局又叫他找政府,找去找来始终没有结果。自发办学的念头在心中产生。为了娃娃的美好前程,彝寨明天的辉煌,豁出去了。1999年7月,他到凉山州会理县小黑箐乡红凉村请曾在当地代课多年的彝族教师李洪林。到异乡教书一个月300元,李老师最初没有答应。可刘文发社长的诉苦:为了彝家娃娃,不是为了自己。能有这种精神、这种行动,心地善良的李老师被刘文发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感动了。1999年9月,在刘文发居住的四村十五社,一所用彝汉双语教学的自发办学教学点建成。当时租用村民的牛棚,学生有16个,大的12岁,小的6岁。李老师在这方园几里没有人烟的牛棚里过着一个又一个孤独的夜晚,想着远在家乡的妻儿老小,几次想回去,可一想到那16双渴望求学的眼睛,心地善良、心肠软的他又留下来了。农闲时善解人意刘社长过来与他作伴,两人谈着彝寨美好的明天,娃娃的进步,一次又一次的笑声回荡于牛棚。政府没有出钱、村民又不愿意出(有的村民出不起),一个月300元的代课费始终是刘文发自己掏腰包给李老师的。给娃娃们订课本、买书、买作业本全是刘文发义务在办。
彝寨教育的春风在山寨吹响。冬去春来,春风又吹拂着彝家山寨,彝人们的生活依旧,只是风流山脚下响起读书声。断梁子、沙家堡的彝族娃娃听到风流山下的同伴读书声羡慕极了,给父母说:我要上学。马林、沙金、杨龙军、杨文清等几位有知识(读过初中、高中)的彝族父母也在为娃娃的上学问题而奔波。2003年秋,撒莲镇断梁子、沙家堡两所自发办学的教学点在文教局、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响起歌声、读书声。到2005年春,已有246名彝族娃娃在彝寨教学点接受义务教育,在素质教育、“减负增质”的春风下,彝寨适龄儿童在身心健康成长着。据统计到2005年秋季开学,彝族学生将达到386名。彝族娃娃的上学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山间绿了,大地焕然一新,彝寨真正迎来了教育的春天。值得高兴的是,目前米易县把这些已安置的彝族娃娃全部纳入“两免一补”范围,彝族娃娃上学不仅书杂费全免,而且还得每月20元的生活费。这些教学点的代课教师镇政府每月补贴200元,今年7月已给每人兑现了900元。米易县文教局、安置办、撒莲党委、政府对这些彝族娃娃的上学问题非常重视,由政府出资70多万元修建的三所村小(红砖房、每所三间教室、三间教师寝室)已竣工,将于今秋季开学投入使用。政府大力支持彝寨教育,让彝寨的教育教学走入正轨,让彝族娃娃身心健康成长,让彝寨彝族村民早日致富奔小康。撒莲彝寨真正迎来了教育的春天。
(供稿人:米易县撒莲中学教师 杨正毅)
作者简介:
杨正毅,彝族,生于1972年10月,中共党员、《攀枝花日报》通讯员、县作家协会会员。1995年7月毕业于四川省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汉语文学教育专业,同年分配在米易县麻陇中学任教,1999年7月,调往米易县撒莲中学任教。2005年7月函授毕业于攀枝花学院人文社科系汉语文学教育专业。曾在《攀枝花日报》、《阿坝师专报》发表散文习作《彝乡之子》、《在彝家过年》、《赤心献彝乡》,小小说《山羊皮》等作品。在《四川日报》、省《教育导报》、《攀枝花日报》发表通讯、消息200余篇。连续四年被《攀枝花日报》社、米易县委、政府授予为市、县级“优秀通讯员”、“先进新闻工作者”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