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撒莲彝寨彝族适龄教育问题的思考
作者 杨正毅 2005-12-02
原出处:四川攀枝花市米易县撒莲中学

  米易县撒莲镇撒莲彝寨地处安宁河流域二半山区,这里居住着从凉山州自发迁居来的2000多彝族同胞(目前已按政策全部安置),其中适龄儿童有400多名,如何让这批彝族适龄儿童有学上、上得好,使其身心健康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人材,这关系着民族团结与社会进步,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UB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B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笔者作为撒莲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随时关注着这批学生的发展,多次深入到彝寨,找代课教师、彝族学生、村社干部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存在着以下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目前在县安置办、撒莲镇党委、政府的高度关心下,根据彝寨具体情况投资约70万元在摩挲村、金花塘村、断梁子修起三所学校将于今秋九月投入使用,解决了彝族学生的上学问题)有了学校,有了学生,可办学方向、办学思路、存在问题值得思考,有待解决。UB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B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些彝族同胞居住的地方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坡陡谷深、水电缺乏,各种因素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加之这些彝族村民观念落后、思想不开放,多数村民始终没有摆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原始的耕作方式,未尝试到科技致富的甜头,相信迷信、重男轻女,不重视教育,两个家庭的比较重在于子女的多少,而不是子女成材与否。地理环境与自身存在的因素导致教育落后存在以下问题:UB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B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从整体而言他们缺少汉文化的熏陶,这批彝族村民的交往使用的是本民族本地方语言,不同村子、不同寨子语言相通难,没有接受过汉文化教育的占90%,不会说汉话的占65%。第二,这批彝族来自凉山州各个县的高寒地区,他们之间的方言有区别、信仰也不同,其中来自美姑县的水田彝族村民他们的语言与喜德县的标准彝语(彝语普通话)差距很大,接受汉文化非常困难,来自会理、德昌、普格县的小裤角彝族由于地域关系(与汉民族杂居)接受汉文化比较容易些、家长也重视教育。第三,多数彝族来自凉山州比较落后的高寒地区,他们世代以种植玉米、荞子、土豆等没有科技含量的农作物为主,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对高科技、新事物吸收能力慢,面对目前的温饱不思进取,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有几位观念陈旧的村民说:“娃娃读不读书都一样,只要有饭吃就满足了”。第四,这些彝族村民中的“佼佼者”村社干部只为自己发家致富着想,而对娃娃的上学问题关心少,支持更谈不上。第四,教师素质的问题,“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目前所请的几位代课教师都是些自发迁居而来的彝族初高中生,他们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教育教学方法,加之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教学培训,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负增质”与新“教改”的今天,他们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困难。而请米易本地的中师毕业的彝族代课呢,师生之间语言沟通难,教学起来更难。第五,这些彝族居住分散,有些彝族学生到教学点上学需要走十几里的山路,来回几个小时,而教学点又无法解决住校问题。UB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B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面对以上的存在问题,笔者有以下的不成熟的思考意见。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 加紧对彝寨的发展与开发。作好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广科技,让彝寨儿女早日致富奔小康。第二,借农网改造的东风解决“三通”(路通、水通、电通),让彝寨村民看上电视、用上电器,享受高科技,改变观念、穷则思变,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第三,保留原来的代课教师搞好启蒙教育,办好学前班,让彝家的孩子入学前懂得简单的汉语,调彝语专业毕业的师专生到此任教,提高彝寨的教育教学水平。第四,当地政府要把是否重视教育作为对彝寨村社干部的重点考核标准,要村社干部配合教学点教师督促家长送子女上学,让彝寨巩固“普九”成果“一个也不能少”。第五,镇中心校要加紧对彝寨教学点代课教师与任课教师的培训,组织中心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到彝寨“传经送宝”(授课),邀请彝寨教师到中心校“取经”(听课、评课),接受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彝寨教师的素质。UB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B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自发迁居彝寨的教育任重道远,望各界人士都来关心、支持这些彝族娃娃的身心健康成长。UB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B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beley工作室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