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顶上一个老师的学校
作者 刘波 何虹江 钟晓晴 2010-10-21
原出处:四川日报

 p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吕老师正在辅导学生p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屏山县清平彝族乡海拔1200多米的大山顶上,有一所佛协希望小学,这是只有一个老师的学校。这名唯一的老师叫吕朝先,是全校24名彝族学生的校长、班主任、科任老师。p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年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吕朝先在公开招聘教师报名时,选择了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清平彝族乡佛协希望小学。几年来,她为这里200余名彝族小朋友架起了通往外界的知识桥梁,孩子们都叫她“老师妈妈”。p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做老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师生互学语言p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没有一个汉族学生,学生不懂汉语,老师不懂彝语。”9月8日,吕朝先向记者说起刚到佛协希望小学时的情形,尽管有许许多多的难处,“我始终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她脸上洋溢着笑容。p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开学第一天,吕朝先在心里作了这样的决定:向学生们学习彝语,教学生们学习汉语。p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吕朝先开始学彝语,了解大意后,便用手势结合汉语意思给学生比划。“比如我用手往脸上抹,孩子们就明白意思是洗脸,我就把汉语‘洗脸’的读法、写法教给他们。”p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吕朝先结合彝族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采用了“以大带小、以好带差、相互合作”的教学方法,并牺牲休息时间免费为学生们辅导功课。p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妈妈把学生当儿子照顾,儿子在外寄宿p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师妈妈’每周要给我们上28节课,从没请过一次假,而且还帮我们烧水、热饭、缝衣服呢。”今年10岁的吉目曲喜正在学习二年级的课程,可评价起吕朝先老师,他却像个小大人一样。p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吕朝先全心全意地付出:孩子们玩耍时脸弄脏了,她为他们擦洗脸庞;衣服破了,她为他们缝补;孩子们生病了,她背他们去就医看病;家里的核桃、橘子成熟了,她就背来与孩子们一起分享……p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而孩子们并不知道,“老师妈妈”家离学校30多公里,最多只能每周回家一次,家里的农活全靠她丈夫一人支撑,正上初中的儿子无人照料,寄宿在亲戚家里。p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相关链接:山顶上,只有一个老师的学校——记屏山县清平彝族乡佛协希望小学教师吕朝先p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屏山县清平彝族乡海拔1200多米的大山顶上,在一个叫“大窝塘”的地方,有一所极其不起眼的学校,名为佛协希望小学。这是一个只有一个老师的学校,她是一个班24名彝族学生的校长、班主任、科任老师。她就叫吕朝先,5年来为了让贫困的彝族孩子能接受到教育,放弃大山外的好工作,默默地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p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月8日,我们采访了吕朝先,了解到许多感人的事。p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无悔的选择p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5年9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吕朝先,在公开招聘教师报名时,她毅然选择了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清平彝族乡佛协希望小学校,从山外的新市镇来到了一师一校的佛协希望小学,成了那里第一个汉族教师。“这里没有一个汉族学生,学生不懂汉语,老师不懂彝语,找他们谈话,不是点头就是摇头。”吕老师告诉笔者,工作的艰辛可想而知。“我多么希望有人给我指点迷津啊!但心中又想起我既然来到这儿,就是要面对现实,气馁、埋怨、哭泣也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相信办法总是比困难多。”回忆起当初的情况,吕老师有说不完的难处,但她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开学第一天,她在心里作了这样的决定:向学生们学习彝语,教学生们学习汉语,从最简单的开始。她先是向彝族孩子们学一点儿简单的彝话,了解大意,然后,用手势结合汉语意思给学生比划,“如我用手往脸上抹,意思就是要经常洗脸,吃饭没有等动作。”她说,就这样,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开启了当地200多名彝族小朋友通往外界的语言桥梁。“吕朝先老师,不愧是党的好老师,不愧为党的好儿女,5年来她从未向任何人说过一声怨言,从未写过一份调动申请!”该乡中心校校长文治国告诉笔者。p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无言的楷模p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来到这人生地不熟的大山上,吕老师没有被语言不通、没有蔬菜做饭等这些困难所吓倒,也从未因水、电、安全得不到保障而退缩。“只要有人能生存的地方,我就能!”吕老师言词铮铮,颇有须眉不让巾帼的气概,她克服了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困难。p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对待工作,她更是兢兢业业。她结合彝族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采用了“以大带小、以好带差、相互合作”的教学方法,尊重、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牺牲休息时间为他们辅导功课。“吕老师每周要上28节课,备课、批改作业等都是兢兢业业的,从没有向我们请过一次假,函授学习耽误了上课时间,还要利用周末补上,她教育学生有方,班级管理到位,积极参加学习培训,是值得全乡教师学习的好同志,是大家的楷模。”该乡教导主任订拉罗这样说。p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就是这样一位把教育工作当成了自己的事业、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的老师,正为彝乡明天的希望而默默奉献。 (《四川工人日报》何虹江 刘波)pm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茅草人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