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山区彝寨美好的明天——记扎根高山彝寨的“孩子王”郭甫全
作者 古道伦 2011-01-01
原出处:彝族人网

  题记:如今农村,人人都想过舒适安逸的日子而想方设法从高山迁矮山,矮山搬城里;而他却“人往高处走”,把自己的户口从老家汉源县矮山迁到了甘洛县两河乡,落户在海拔2400米偏远高寒的泥觉彝寨,成为了全村58户198人中唯一的一户汉族一个汉人。j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今山里,青壮年都走出山寨下山外出打工,每月工资至少都在千元以上;而他却情定彝寨甘当“孩子王”每月拿450元的代课薪,像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骥,默默无闻地攀爬奔波在泥觉、俄洛两所村小之间12华里的山间羊肠小道上。j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坐落在尼觉村二组下方,郭老师生活工作了16年的小学校。j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前天记者冒着隆冬凛冽的寒风,爬上海拔2400米的泥觉村采访了扎根彝寨21年的郭甫全老师。一早出发,经田坝(镇)过胜利(乡)攀沙岱(乡),太阳偏西才爬上甘洛县西北方向两河乡的泥觉山头,席地而坐踹息片刻后,连走带梭完一段约500米的下坡“路”终于抵达泥觉村。在村子里东寻西问才找到两间石头墙和水泥砖墙并排,高不到7尺的小青瓦房面前,斑驳墙上“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不读书富不长”的标语告诉我,这就是此行的目的地泥觉村小学校了,怎奈铁将军把门。j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放牧归来的老木苏见我在坝子头转悠便上前来问到,“你从哪里来整啥子的哦”,我从县城来找一下郭老师,听说找郭老师木苏倍加热情而激动地说,“他到俄洛上课去了,要8、9点钟才能回来,郭老师好人啊,他是我70多岁来见到过的最好的汉人,要不是他我们的子孙还是跟我一样大字不认得,……”。老人边说走边带我向村支书骆阿力家走去。j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热情寒暄中骆支书风趣地说,“难怪今天一大早喜鹊就在门前的树颠上叫,原来是你这个稀客上山来了”。“上来采访郭老师”我说,他不在我就先找你聊一聊,我刚把话题引到学校,骆支书便有些伤感,但却又自豪地打开了话匣子:j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们这又远又高又冷的泥觉山上是没有老师(特别是汉族老师)愿意来的,前些年好不容易来了老师,可没干多久就拉关系下山了,要不是遇到像郭甫全这样不怕艰难困苦,一心为山里孩子的好老师,学校早就不存在了……”,骆支书的动情叙说再现着16年前的一幕幕。j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5年9月,关门了将近10个月的泥觉、俄洛两所彝寨小学校又响起了久违的朗朗读书声,学生有老师了学校垮不了了!别提两个村的大人小孩有多高兴。学生、家长道是高兴了,人家郭老师却受苦了。因为这两所学校只有郭甫全一个老师。从此,无论是烈日当头大雨倾盆,还是大雪飘飘冰凌满山,他总是急匆匆地来回攀爬奔波在这条12华里,蜿蜒曲折的山间羊肠小道上。郭甫全老师每一天的课程都是安排得满满的。上午,他在泥觉村小上课;下午,又得翻山越岭赶往12华里以外的俄洛村小,因为那里的孩子们正在等着他上课”。j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5年初,两河乡海拔最高的两所小学——泥觉村小学和俄洛村小学的公办教师同时下山了,新的老师调不上去也没人愿意上去,村里又找不到一个识字的。乡党委政府一边找教育局要老师,一边动员乡上的干部、职工留意物色,同时也叫村干部动员村民四处打听找寻。可反馈到乡上的信息是,“找是找到了几个,其间有愿意干的,但一听是到泥觉俄洛就婉言谢绝了;也有愿意上去试一试的,但一听每月只有60元代课薪水时马上就果断地回绝了。j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段时间以来,泥觉俄洛两所村小的老师问题困扰着书记乡长和村干部,学生家长更是为之发愁。这时,俄洛村一个叫玛麻尔金的家长步行30多里下山找到书记乡长,“马上就又要开学找到老师了没有,没有老师我的娃儿和村里的娃儿只有当放牛、放羊娃儿了,我不想娃娃也跟我一样傻戳戳的,求你们去找县上派老师嘛”。这个家长是从汉源县的尼美乡嫁到俄洛村的,她深知文化知识对孩子的重要。j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耐心细致的辅导着学生。j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高中毕业后的1989年,郭甫全经人推荐来到甘洛县两河乡泥水村金星完小当代课教师,在一次家访中他听说了俄洛村的玛麻尔金到乡上求调老师的事,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第二天放学后,他步行10多里到乡上找到书记、乡长谈了自己的想法,表示自己愿意上山去承担这相距12华里两所小学的教学工作,当时书记乡长半信半疑,但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个喜讯,如果真能如此不但为乡上解了难题,也给学生家长有了交代。j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郭甫全说到做到,新学期一开学他就成了泥觉、俄洛两个彝寨学校60多名学生久盼的老师。j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郭老师回忆着,“前往这两个彝寨村小任教的第一天,乡上的书记、乡长带领乡上在家的干部,到金星小学与学校的老师和周围的村民一道欢送我,泥觉、俄洛村的书记村长下山来接我,他们帮背着行李、锅碗,我背着一大口袋书,爬了6个多小时下午才登上山。走进泥觉村,家长和学生一大群早就汇聚到学校的坝子头,最让我感动的是村民们这家送点洋芋,那家提点荞面,这家背来一捆柴禾,那家端来一碗园根萝卜做的酸菜,那感人的场景令我终身难以忘怀。虽然此情此景过去这么多年了,但一想起来就会热泪盈眶,这里的彝族同胞把我当成了他们中间的一员。”j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学校有了老师,彝寨里又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郭甫全每天上午给泥觉村的孩子上完课后顾不了吃饭,揣上两坨洋芋又急匆匆地翻山越岭赶往12华里外的俄洛村小。因为没住在俄洛村,多数时间给孩子们上完课后还要当面给学生们批改作业,检查他们是否掌握了当天所学的知识。下午六七点钟,他才踏上返回泥觉村的山路。j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他爬山下山走完12华里山路,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村小时,多数村民都已关灯睡觉了,而他这时才动手烧火打水做饭。16年来,除了每年的两个假期外,郭甫全老师从来没有在凌晨两点钟前睡过觉。村民们看到他这样的劳累都很心疼,好心地劝他道:“郭老师你干脆一天上一个学校的课,这样就有时间备课批改作业不用再熬夜,也不至于每天都在山路上来回奔波。”为此,村干部还不顾30多里的遥远路程,翻山越岭专程下山到乡上,把村民们的意见转达给乡党委书记和乡长,请求书记乡长到片区教办开下后门儿。j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郭老师知道此事后极力反对着,为了说服村干部和村民,让大家了解教学循序渐进的规律,他形象地比喻说,“我们吃饭总是一口一口的吃,假如你说我忙得很一碗饭三四口就吞下肚,这样没嚼细噎着不说消化不良必定疴饮食,教学也像吃饭要一口一口的来,你们心疼我怕累倒我,我就干脆今天给泥觉的学生上课,明天才到俄洛去,把两天学的知识一天就灌输给学生,其结果就像一碗饭三四口吞下肚一样,灌输的知识他们消化(理解)不了掌握不了,学习成绩就上不去。如果我这样做不说对不起孩子误了孩子,就连你们对我的一片深情也被辜负了!”。j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也就在这时村民才弄明白,自打学校恢复以来,无论是田坝片区教办的抽查,还是县里边组织的统考,乡中心校的成绩都干不赢泥觉俄洛,就是片区内新茶乡、两河乡、胜利乡、田坝镇、前进乡同类学校相比,泥觉俄洛村小的成绩依然在前茅,恍然大悟的村民们为遇到郭福全这样的好老师而自豪,至此更加打心眼里地敬佩着郭老师。j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星移斗转寒来暑往,16个春秋过去了,郭甫全老师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党的民族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汗水挥洒在泥觉俄洛两所村小之间12华里山间羊肠小道上,把自己的一腔心血花费在高寒山区孩子们的身上。尽管他今年才42岁,可从外表上看起来与50多岁的人无半点差异。j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就在这样简陋的教室里兢兢业业地耕耘着。j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鲁迅先生说,“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和血。”人尽皆知,山区代课教师的收入非常微薄且假期分文没有。郭老师说,“我从1989年3月开始代课起,每月的工资就是60元;10年后增加到80元;2000年增加到100元;2003年增加到230元;2006年增加到300元,2009年秋季才增到了如今的450元”。每月450元的工资,他要维持自己的生活,要负担妻子儿女和老人,要购买常用药物以应学生、村民头痛发烧之需;实在困难的学生要接济一下,遇到两个村里的红白喜事还要赶点礼,郭老师生活的清贫就不言而喻了。j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然而,对于自己的选择,郭老师从来都没有后悔过。他说:“每每看到自己教出来的学生,在山寨从事种植或养殖发了财,茅草房变成小青瓦房,背回了彩电安装了电话;或者听到哪一个学生又一步步考上了更高一级的学校,毕业后成为行业拔尖的人才时,觉得特别欣慰,我的心血没有白费!”j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汉源老家到甘洛县两河乡金星完小,再到如今的高山彝寨代课21年来,无论是父辈的指责,妻子儿女的埋怨,亲友的恨铁不成钢,还是生活的清贫,从来就没有丝毫的动摇过郭甫全老师的初衷。他深情地告诉亲人和朋友们:“甘洛是没有汉源好,彝族同胞更比汉源的百姓贫穷,除了历史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缺少文化知识,我能够用自己的所能来帮助他们,让他们的下一代有文化知识,让彝族同胞也像汉源的百姓一样的富有,就觉得这辈子过得很充实、很有意义了。”j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扎根泥觉村16年来,除去假期郭老师每天翻山越岭风雨无阻,来回攀爬奔波在这条12华里的山间羊肠小道上。郭老师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扎根在高寒的山野;郭老师是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骥,默默无闻地奔波在崎岖的山路,辛勤耕耘在三尺讲台;郭老师更是一根蜡烛,燃烧着自己把光和热奉献高寒山寨的孩子。j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茅草人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