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进课堂 昭觉尝试彝族文化保护传承新方法
作者
阿克鸠射 何小平
2015-05-04
原出处:四川新闻网
民间艺人在手把手教学生娃
昔日藏在民间的彝族谚语被搬上了课堂
四川新闻网凉山4月29日讯(阿克鸠射 记者 何小平)“斯仔斯喜辞嘎接呢,补拉扯格日……淙仔淙喜辞嘎尼呢,思拉颇格日……(各种柴火碰到一起了,就能生出熊熊的火焰……各种人才聚在一起了,就会发出智慧的光芒……)”
日前,在昭觉县比尔乡中心校空旷的操场上,彝族克哲代表性传承人石一拉都、阿的克惹、阿西木呷,彝族民间乐器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阿西祖一、阿约夫一,彝族民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马海曲古各自带领自己的学生,分别为学校千名师生和家长献上了精彩的克哲(彝族传统诗歌,属于口头论辩)、牛牛火(是彝语对所有彝族古老民歌的总称,用“牛牛火”作为特性衬词,用在歌头、歌尾或贯穿歌中)、瓦子乃(俗称彝族“二人转”,主要在长寿老人过世时唱传统歌曲)、月琴、马布、口弦等各类彝族民间艺术。
“能有这样的成绩很不错了,这是我们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成果。”这让早已赴县城工农兵小学任校长的勒勒曲尔、刚到比尔片区任教办主任的石一哈者和新任比尔乡中心校校长的沙马大兵很欣慰,这三位民族文化推动者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现场——孩子爱学家长也来听课
5月21日中午,又到比尔中心校兴趣小组学习民族文化课的时间,阿西祖一老师正在逐一讲解吹奏彝族克西举尔(竖笛)的要领。
讲台上,阿西祖一拿着竖笛向孩子们仔细介绍其历史,又配合图片仔细地讲解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天真的孩子们个个瞪大了眼睛,听得全神贯注,不时有孩子站起来告诉老师,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见到过某些有关民族风俗的内容。
上完课后,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言地说:“我们不仅要欣赏传承人们精彩的表演,更要学会传承下去。”“老师,老师,我爷爷和爸爸也有这样的笛子,他们吹起来可好听了。”五年级学生阿的阿萨听得兴起,忍不住站起来对老师说,他一定要学会竖笛。
孩子学得起劲,家长也来凑热闹。布古洛呷村村民阿西都且特意放下农活赶到中心校 听课。“从未想过彝族日常的竖笛、口弦会被搬到课堂,平日熟悉的村民也‘摇身’变为了老师。”阿西都且说,他很乐意让自己的孩子学习这个课程,“到时候不仅仅会普通话,彝族的文化也一清二楚。”“今天,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老师们给孩子讲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认为很有趣,也很有意义。”他说,彝族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内容。老师们通过生动的方式传授给孩子们,既能激发孩子们对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情感,又能结合现代文明生活,实现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将来还能够传承彝民族的优秀文化。
启发——美国之行触动非常大
昭觉县比尔片区彝族传统文化走进校园一事,还得从时任比尔片区教办主任勒勒曲尔的美国之行说起。
时间回到2012年初,一直关注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勒勒曲尔,参加了国际领袖访问计划项目,代表中国基层文化教育工作者赴美国奥克哈麦内地州、阿尼麦拉州考察怎样保护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经验。
“美国把民族文化融入课堂,组建了各类的兴趣小组,对我触动非常大。”勒勒曲尔回忆说,回国后他立即提出了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的工作方案,得到县教育局审批后,并联系了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走访和调研,决定从2012年4月20日起开展彝族民间文化走进校园活动。
“比尔中心校、比尔中学等6所学校从比尔片区31所学校中脱颖而出,被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兴趣小组示范教学基地,相继组建起彝族克智、民间乐器等10个兴趣小组,聘请了拾一拉都等5位彝族民间艺人担任辅导老师,利用早晚课余时间,给兴趣小组学生每周上两节课。自2012年4月20日开课以来,参加兴趣小组的已达1070多名,这其中有学生、有老师。”如今比尔教办专门委派教办工作人员阿于格九来统筹协调负责此项工作。
校园里掀起了学习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
实践——拟在全县彝族中小学推广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艺人越来越少,有些宝贵的彝族民间艺术面临失传。”昭觉县文管所所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俄比解放告诉记者,让民族文化走进校园能更好地保护彝族民间艺术,下一步将在全县彝族中小学推广。
比尔片区开展彝族民间文化走进校园活动近一年来,效果明显但也有一些问题。“教材不统一,教师工资没有保障以及教学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俄比解放说。据记者了解,因为彝族民间文化走进校园活动还在实验中,各学校并无统一的教材,全靠传承人的手抄本和现有图片。此外,各学校自筹资金解决传承人传授补贴经费,根据传承人传授课时任务的轻重,按月发放400—600元不等的传授补贴工资,学校自筹资金解决教师工资不是长久之计。再者,许多民间艺人学历不高,教学质量无法保障,这在器乐传授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不过令人高兴的是,现在县上已经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俄比解放说,县上将统编教材,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中划拨资金发放教师工资,而对于教师的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
思考——传承工作任重道远
昭觉县语委主任兼教育局副局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阿吉拉则说,昭觉县地处凉山州腹心地带,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是彝族文化的集中典范。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昭觉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古老而灿烂的民族文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民间艺人越来越少,彝族人民的民间文化面临着后继无人,有些宝贵的彝族民间艺术面临着失传。
克哲、牛牛火、瓦子乃等彝族传统文化知识中的优秀部分应当从娃娃学习时期抓起,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到有关民族文化的东西,就比较容易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青少年了解彝族文化,继承和弘扬彝族文化。
他还说,当今,许多彝族优秀文化遗产、传统文明,特别是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冲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生存危机,其保护、传承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